文/Nichole? 管理/職場
聊著天,昔日的老板,今天的合作伙伴突然說:“你看起來找回了兩年前時最好的狀態”。
笑著說,帶著欣慰和欣賞。
咋一聽,這是在夸我,其實,細思極恐。
如果最好的狀態是兩年前,那過去的這兩年,是不是意味著就沒有意義了?
也許,真的如此。
過去的兩年,我依然忙碌,不知疲憊地工作,累了給自己打雞血,疲了給自己灌雞湯,傷了就自我安慰,逼著自己用“負責”的心態大包大攬,時間過,結果卻并不如人愿。
是呀,職業發展的不同時期,我們會和各種問題“正面交鋒”。想自如應對不同的“坎兒”,職場思維很重要。小小的總結送給正努力奮斗的你:
(1)結果導向:別只是看起來很忙
一個人在企業的作用,是創造價值。職場上,不管你多優秀、多努力,如果沒有任何產出也沒任何貢獻,那么你的存在就毫無意義。
有一句話說:“無須刻意經營人脈,當你能夠為別人提供價值時,自然就會擁有人脈。”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就得出成績,這要求我們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完美,并保證產出。另外,不要用“我很努力了”“我很忙”為自己的忙而無果找借口。
(2)管理者心態:站得高一點,看的遠一點
“我只是個文員”“我只是個設計師”“我只是個銷售”……當你用小職員的眼光看待自己,你所做的工作就必然達不到最好。
正確的方式是,站在更高的層次,用管理者的眼光看待自己,試圖理解上級的期望和意圖,問問自己:他讓我做這件事想達到什么目標?這樣,你才會了解大局,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以此來指導工作并做到領導心中的“最好”。
(3)執行力名片:不許諾“空頭支票”
很多人熱衷于提出各種各樣的想法,今天一個點子,明天一個創意。這固然是好事,但若光說不練,這些想法一點價值也沒有。
誰會去信任和重用一個只說不做的人呢?職場中,執行力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業務能力和潛力。
(4)抓大放小:“吃掉”最大價值是第一要務
有的人忙得焦頭爛額,還因沒有成績被領導忽略或批評;有的人只做了一兩件事,卻一鳴驚人,讓領導、同事贊不絕口。關鍵在于是否找到了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內容。很多人更愿意在一些簡單的事情上花時間,而回避復雜、重要的事,給人留下“他很勤奮,可好像什么也沒干”的印象。
(5)量化工作:小步慢跑,持續進步
1911年,挪威探險家阿蒙森成為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他在行進過程中,堅持“20英里法則”,即不管天氣好壞,探險隊每日行程保持在20英里左右。靠著這樣的速度,他們成功到達了南極。
而他的競爭對手就很“隨性”,天氣好就暴走四五十英里,天氣不好就寸步不行,最后全隊覆沒。工作不能看心情,小步慢跑,持續進步,長此以往自會成功。
(6)用數據說話:別只是看起來很忙
雖然數據不能代表一切,但相比主觀感覺,數據更有說服力,也更能體現成熟職場人的客觀精神。學會尋找數據、分析數據和呈現數據,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會讓我們更容易獲得支持和資源。
我想,如果過去的那兩年,我的忙碌和全力以赴,始終是在這些職場思維的指導和引領下進行的話,也許,一切都會不一樣。
當然,并不是孰好孰壞的那種不一樣。
只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