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有一些時候,拿起一本書或是一部電影,翻了幾頁看了幾分鐘發現完全沒法繼續,把它們擱置一旁,直到下一個心血來潮,再次拿起,驚奇地發現自己居然忍不住一口氣看完了。
這便是成長的饋贈,而此次,來自一部距離看完已經有半年之久的舞臺劇《心之偵探》,以及一本和它有關的書《林奕華的心之偵探學》。
說來也巧,會有機會再次打開這本書,是因為我給自己送了一份27歲生日禮物——在北京訂了一間很美的airbnb,想要給自己一天的獨處時間,美其名曰:去思考一下人生。
一切都決定得有點匆忙,看中這家在胡同里的四合院是上周末,但是一直沒有下決心,怎么說,總覺得有點兒矯情,但是這段時間一直和朋友們住在一起,的確少有獨處的時間,對一個典型的內向者而言(內向者的定義為:需要通過獨處來恢復能量,反之外向者的定義為:需要通過交談來恢復能量),確實覺得有些疲累。
22號當天,整個院子都被預訂出去了,我只能預訂21號,直到當天上午,我才終于點下了預訂按鈕,權當滿足了一下自己的小任性。出發的時候也是匆匆忙忙,想了想應該帶本書,而我的桌子上擺著的剛好就是這本《心之偵探》,于是抱在手里就出了門。
人有的時候也是個矛盾體,一個嚷嚷著要去自己呆著放空的人,到了之后覺得院子太美好,還是忍不住第一時間分享給了朋友們,于是27歲的最后一天,還是和幾個朋友熱熱鬧鬧地吃宵夜喝啤酒,在附近胡同里的小店跨過12點切開了生日蛋糕。
直到第二天,早上在門口的大小喝完咖啡回來,我才真正開始這場和自己的交談,且于此時,打開了這本書。
從《賈寶玉》開始,我就沒有錯過林奕華導演的任何一部巡演到北京的舞臺劇,如此算來,《心之偵探》已經是第六部了。
徐研美(這部劇的文本創作)在提到林導時說,他問了許多核心的問題,所以他離問題的核心很近??墒谴蟊娨惨蜻@樣,始終繞在他的“外圍”,與他保持距離,寧可當他的“圓周”,不愿進到他的“圓心”。原因是,真的太累了。
這幾句話完全替我說出了我的感受??此膭?,非常的累,尤其是當導演砸來的問題直指人心的時候。比如《心之偵探》里探討的普通人與不普通人,伴隨著的孤獨與幸福的哲學。
普通人
在《心》這部劇中,有九幕,分別對應的小標題叫“我不是一個哲學家,我叫XXX”,除了福爾摩斯,他們分別對應了八個人,八個——“普通人”。
一個渴望成功卻沒有觀點于是通過google抄襲論文的年輕人維金斯;
一個不被承認又不想提問于是抓住表象直接得出結論的警長雷斯垂德;
一個求而不得仍不愿接受事實于是權將新聞當真相的女主播艾琳;
一個希望被需要被看見于是在陌生人面前自說自話的房東太太哈德森;
一個追求婚姻和身份于是期望通過別人的經驗過出自己幸福的妻子瑪麗;
一個日復一日機械生活企圖平衡虧欠關系于是親手放火的哥哥麥考夫;
一個需要以人為鏡把時間留在過去于是順理成章做普通人的醫生華生;
一個不甘于平凡一心要成為偶像于是隱藏自己且不惜毀滅的反派莫瑞亞提。
什么樣的人是普通人?他們都是任憑命運安排,卻又心懷不甘的嗎?我們又能在其中看到多少個自己?
開場不久,有這么一幕:
一個姓普,名通人的女孩,在地鐵里靠著柱子不停地滑手機,而她的身體被一位陌生人捅進了一把刀,她問福爾摩斯:為什么自己會被一個不知道從哪里來,也不知道將要去哪里的陌生人從這個世界上帶走。
“我不就只是個普通人嗎,他為什么會選我?”
不普通的人
在出發之前,我確是對這幾個小時的獨處有問題以及答案期待的,關于對自己的期望和失望。
前兩天和朋友聊天,被問到我對另外一位正在創業的朋友的評價,我想了想給出了幾個關鍵詞,在對方說你何以給出這么高的評價的時候,心中冒出了一個聲音說:盡管確有著大眾所不太能接受的性格特質,你是否會想要成為這樣的人?
在《心》這部劇中,福爾摩斯并非完全的主角,但他詮釋的,是整部劇中唯一的“不普通的人”,關于他的哲學,是“孤獨”。
他用他的超凡大腦,追根溯源,把白日夢中的普通人牽回自己的內心,正視它們,無處遁形。
他是最清醒的,無論是看他人,還是看自己,而他的孤獨也或多或少的來自于此,不僅僅是常說的高處不勝寒,還有稍顯殘酷的直面人心。
在大眾的哲學中,有一個無言的共識:孤獨的人一定不會幸福,所以我們不斷沖進人群,慌忙逃離這兩個字的半徑,然后相偎在一起,嘴里給還站在中心的人貼上可憐的標簽,心里卻忍不住心生羨慕。
所以,如果我們都在以幸福為目標,普通人和不普通的人,到底誰更容易得到幸福呢?
如果我變成了你
我們終究要直面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焦慮。
我不想做一個普通人,一點也不。但是現在的我,似乎就是一個普通人。我沒有可輕易辨識的標簽,我沒有那些不普通人所有的身份、地位、財富,甚至是身為一個普通人該有的最簡單的幸福。對,我不快樂,得不到想要的這一切怎么會快樂。你看他、她、他們,真羨慕他們有那些我沒有的東西,如果我是ta就好了。
你確定,你真的想要這些嗎?你確定,得到這一切的你就會快樂嗎?你確定,你想成為的人,就是你想成為的人嗎?
你換上了和ta一樣的衣服,你打開了一本ta看過的書,你記下了一句ta說過的話,你給自己貼上了那么多人的影子,你一直在努力地做著所謂的改變,一陣風就在你心里掀起了浪,到如今,你還認得你自己是誰嗎?
生日這天,一個姐姐發來微信說,特別喜歡看到能把生活過得如此精彩的你。
那個剎那的觸動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別人眼里不普通的人不是嗎,哪怕你一直在自己和自己打架,一直在自我批判和自我肯定中搖擺,一直在不停地向自己拋出一個又一個看似復雜的問題。
林導說,復雜的意義在于,它使我們必須主動地去厘清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之后我們便成長了。
到最后,到底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人應該普通還是不普通已經不重要了。
我也不太確定我是否解答了自己給自己出的題,我甚沒有嘗試去停止對自我的審視以及丟掉所有的“不甘心”,我唯一能知道的是,我應該已經為試圖回答這些問題的自己開啟了一項自覺:不動腦,但問心。
“人生,就是探索,每個人在其中,都是偵探” ?——林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