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羅振宇大約可以算是“知識付費”的先驅。他的“羅輯思維”節目粉絲眾多,“得到”APP也做得風生水起。“得到”APP是提倡碎片化學習的,這個理念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而在筆者看來這個理念也非常對。
或許讀者會有所疑問:既然贊同碎片化學習,為什么還要為此寫篇文章?
這其中是有原因的。
“碎片化學習”是羅振宇在《羅輯思維(第四季)》中《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中提出的,以下是文字版內容部分節選:
……“碎片”的爭議比較大,很多人都反對,說學習就應該體系化、系統化地學。你碎片化學習,最后一地雞毛,什么也學不著,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識大廈。
……我不是說系統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實。我們的時間都在被劇烈地碎片化,我們每個人手里拿著一大堆碎片化時間。怎么辦?不用于學習,難道用于打游戲才對嗎?所以,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我們必須這樣做。
……知識的產生就是碎片化的。那些聰明的大腦一時一刻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然后當論文發表出來。這就是知識真實的產生場景。什么時候變得體系化?被驗證很久以后,有人用理論體系將它總結出來,這已經是陳舊的知識。我們是終身學習者,那些新出的假說即使沒有被驗證,了解一下有什么不好?它就是碎片化的。
再者說,整個中國文化就是碎片化的知識。鴉片戰爭前,中國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體系化的知識。你看《論語》,就是孔子與其弟子之間的碎片化問答。如果說碎片化學習不對,那么《論語》和整個中國的文化你都不該學。那都是碎片化的。
還有一方面,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是最終結果。你讀一本書,上一學期的課,最終留下的是什么?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嗎?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句金句,幾個精辟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便已上上大吉。
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么問題?
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說過一句話:我一生的知識積累的來源是這樣的,我再查找一方面資料的同時,意外地看到另外的資料,這就是我的學習。你看,這不就是碎片化的學習?
在這里,首先要說明一點:對羅振宇的觀點,筆者只反對其中的一部分,有一些是同意的。請諸位讀者不要一概而論,認為筆者全盤否定羅振宇。
筆者否定羅振宇的觀點原因有二:
第一,大家可以看到,羅振宇在論證“應該碎片化學習”時偷換了概念:他將“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與“將知識切割成碎片來學習”混為一談。
這兩種觀點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提倡不要拘泥于學習的時間、地點,不必如古人那般“沐浴、焚香、凈手、烹茶之后再讀書”;后者則是提倡學習時不必追求系統化。
“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這一觀點是正確的。眾所周知,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短視頻、直播興起,新聞、朋友圈更新,大把的課程更新信息,時間將被切割許多塊,越來越碎片。如果不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我們還有多少學習的時間呢?
但是,“將知識切割成碎片來學習”就不對了。就如羅振宇本人所言:“知識那么多,拿進來以后該往哪放?如果胡亂攤在地上,那都是臟東西。要如何讓知識不臟?要有個概念作為基礎框架。”(見《羅輯思維(第四季)》第205期《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此處羅振宇說要有個“概念”作為知識的基礎框架。其實,“概念”也需要一個將它放進去的框架。如果將許多“概念”都攤在地上,它也是臟的。這個裝住“概念”的框架,就是羅振宇所謂的“體系化”。
因此,在筆者看來,羅振宇提倡的“碎片化學習”是對錯參半的。
第二,羅振宇論證“碎片化學習”時使用的論據雖然都有其正確性,但論據與論點之間并沒有緊密的因果關系。
首先,羅振宇在論證“碎片化學習”時講過一個人學編程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為零基礎學編程買了許多書,從入門到精通,全部讀完后仍舊編不出程序。羅振宇認為此人編不出程序是因為他在用青少年的方法學習。羅振宇主張此人應該先對編程了解一個框架,再定下一個目標,然后開始編程,遇到不會的再查閱資料。
筆者對本故事有全然不同的理解。筆者認為,羅振宇在理解該故事時,完全沒有將“學以致用”這一影響此人是否能學會編程的因素考慮在內,而只是簡單地將“讀完書”等同于“學會編程”。而我們都知道,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知識并不等同于技能。
其次,羅振宇試圖通過引用富蘭克林的言論來論證碎片化學習的正確性。而在筆者看來,富蘭克林這句話完全無法佐證羅振宇的論點,它所提倡的應當是“學習中的意外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再者,羅振宇提到《論語》是碎片化問答。此話不假,如“溫故而知新”“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些句子可謂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羅振宇說如果“碎片化學習”不對,那中國文化都不該學。在筆者看來,這句話沒有任何邏輯可言,因此也不必反駁——這種假設關系根本不存在。
【二】
既然筆者最終得出“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很有必要”的結論,我們又該如何實行呢?筆者將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
規劃碎片時間,合理學習
盡管已經有許多人認識到“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好處并親自實踐,仍舊有許多人反對這種學習方式,認為根本學不到什么東西。這時最常出現的例子就是“盡管每天都利用午休時間看書,但那些知識很快就被一下午忙碌的工作給沖走了,到下班什么都不記得”。
此現象作為客觀事實存在,無可辯駁。但是,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我們知道遺忘是必然的,且學習結束后24小時內遺忘速度最快。筆者認為,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并不能成為拒絕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理由。
要想充分有效地利用碎片時間,首先你得了解自己的時間以及你的學習效率。比如,你這一段閑暇時間至少能有多長?你打算利用這段時間學習什么?你能在這樣的短時間內學完什么?再根據自己的回答制定一份屬于自己的學習計劃。這份學習計劃就如同上學時學校預先安排好的課程表,不過,它無法長時間使用,需要你制定計劃之后立刻完成。因為這份學習計劃僅僅是針對你這一段碎片時間的。
制定學習計劃時,一定要注意這樣一個原則:你花在學習新知上的時間一定要少于實際擁有的碎片時間。前文已經提及,學習結束后24小時內遺忘速度最快。因此,學習結束后應當有足夠的溫習、理清知識框架的時間。
當然,“碎片時間學習計劃”還可以這樣使用。
假設你現在要制定一份一周的碎片時間學習計劃,先查閱你本周的工作計劃與其他事項的安排預估一下你大約有多少碎片時間,然后根據時長決定你的學習內容。當你真正有閑暇時,再將預先計劃的學習內容拆分出當時要學習的部分。而且,拆分學習對象時應當注意保持對象的完整性,保證當次學習有頭有尾。
及時溫習
溫習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此,筆者不想強調溫習的重要性,而想說一說該如何溫習。大多數人都只在腦中溫習,過程含有模糊性與不確定性,不能直觀地看到溫習的究竟是什么,溫習的效果究竟如何。
因此,筆者認為,比較好的溫習方式是寫出你的思考過程,而無需拘泥于形式。關于形式的選擇,筆者僅有一點建議:選擇自己舒適的方式。或許有的人擅長利用思維導圖,或許有人善于語音輸出……當然,你若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一種全新的方式,筆者也十分贊同。
不僅如此,溫習的次數也很重要。在文學創作領域,福樓拜的例子總是被許多導師引用:福樓拜寫作時總是采用“一頁稿紙只寫一句話”的方式,余下的空間都是為修改文章而留。事實上,個人成長也是如此,盡管在筆者看來,這樣的留白并非全然是故意為之。
本文將不對此觀點進行詳細的闡述,僅僅引出筆者的結論:溫習也需要大量的留白,一遍一遍地修正最初獲得的知識與經驗。唯有如此,才能在個人成長上達到“福樓拜”的高度。
從根本改變觀念
盡管筆者將這一點留到了最后,但筆者認為這才是“碎片化學習”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許多人都仍然認為看書、學習都是需要調整出整塊時間才能完成的事。
有一個例子,無論是支持“碎片化學習”還是反對的人都會拿來一用:會利用午休的時間看一些書,期望提高自己,但實際情況卻是并沒有大作用,不過一周便忘記。
此例與羅振宇所用程序員之例有異曲同工之處。筆者將思考過程展露于讀者,但要提醒你們,在此,筆者將加入一項“隱性假設”,即“他所讀之書是知識類書籍”,因為如果假設“讀的是快餐文章”,沒有作用是天經地義的,也就不會有此煩惱。
而在這個隱性假設之下,還可以包含兩個假設:
假設1:純知識類書籍,枯燥無味,勉強讀完。
結果:越讀越厭倦,讀完一無所獲,除卻滿腹怨氣。
假設2:技能類書籍,包括個人成長、技能提升等,雖然讀完,但是沒有進行實踐。
結果:因為沒有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讀完以后感覺一無所獲。
因此,筆者認為,此例無法用于論證“碎片化學習”,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這類反對的聲音還有不少,但筆者不再一一舉例。
在此,筆者僅想強調一點:若想改變自認為無聊的當下,就應當把握每一點你擁有的看似不重要的碎片時間,用于做一些“有趣”或“有用”的事。
【三】
筆者曾與一些朋友討論“碎片化學習”,文章的最后,筆者將附上其中一些看法,供君參考:
①Mr. Xu,職業:宣傳片導演
碎片化學習沒有一定之規,分人分事。
從分事的角度來看,對知識點的學習或許可以實行碎片化,但技能就不行。相對技能,知識點更易解釋,而技能不論是思維還是技術本身都需要一定的預熱時間,也需要一定的連貫性。
從分人的角度來看,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自己,僅僅是機械地照搬沒有任何意義。
筆者:分事的觀點筆者同意,關于“分人”,筆者認為在進行“碎片化學習”時,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對碎片化學習的結果的接收程度的情況來更正“碎片化學習”的計劃。
此外,徐先生說的“碎片化學習”指的是“將學習內容碎片化”。
②Mr. Hong,職業:教育學老師
碎片化學習只是繼續教育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很正常的。而現在網絡將它極端化了:一部分人將其神圣化,另一部分人則將其妖魔化。
如果是“學生”這類以學習為生活重心的人群,他們擁有足夠的系統的學習時間,當然應該系統時間系統學習;而成人進入職場后,用于學習的時間被自動分割,因而需要碎片化的學習。
此外,碎片化指的應當是時間,而非內容。如果將內容碎片化,那就是無意義學習。
③Mr. Guo,職業:IT技術
靈活度更高:分割學習內容后,每個碎片的學習時間變得更可控,提高學習者掌握學習時間的靈活度;
針對性更高:分割內容讓學習者可重點學習對自己更有幫助或啟發的內容;
吸收率更高:分割內容后,由于單個碎片內容的學習時間更短,得以保障學習興趣,學習成效將有所提升。
筆者:此觀點與筆者所言“規劃碎片時間”有異曲同工之意。
④Mr. Li,職業:未知
碎片化只是一種說法,對組織與個人而言,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多信息并轉化才最重要。
如今,新名詞多如牛毛,作為接收者,我們要明白其背后的真實意義,再根據不同情境做出選擇。比如個人學英語,可以用碎片化的方式聽英語并進行同步練習,做到針對性的提升;比如集團,面對面培訓是不現實的,將培訓內容切分后利用網絡進行分階段線上學習,再分時間分模塊操作,必然效果顯著。
⑤Mr. Shi,職業:未知
碎片化學習適用范圍:語言類學習,記憶類學習,文學作品賞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