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今天在朋友圈里看見有人分享一篇叫做《羅振宇的騙局》的文章,這種類型的文章我以前也看見過。當時會有寫文章反擊的沖動,但寫了幾個字之后又覺得沒什么意思。
而我現在擔心很多準備開始學習,或剛剛起步的人受到這篇文章的影響而選擇放棄。如果你已經是一位堅定的終身學習者,那可以不用看這篇文章,加個好友,交流一下心得更有效率。
首先談談這篇叫做《羅振宇的騙局》的文章,作者其實不是拾遺的公眾號,官方已經出來辟謠了。原作者是將拾遺以前的《羅振宇不會告訴你的事》進行了改編和擴充,并起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來吸引讀者。當然拾遺當初的做法也不一定多么高明,但文字上比這篇中肯許多。
文章首先提出的觀點叫做知識焦慮,在面對海量信息的時候,人們很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這確實是事實,但我想問一句,知識焦慮一定就是壞事嗎?就像你到一個城市游玩,但只有很短的時間,很多景點去不了,你會焦慮,但焦慮之后呢?你是不是會去收集信息,進行取舍,最后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剩下的以后有機會再說?同樣的道理,在知識的世界中,每一個領域都是大好河山,各有特色的景點。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會突然發(fā)現其中的美麗,從而產生愉悅的感覺,但也會伴隨一定的焦慮,但人是不斷學習進步的,前一兩年焦慮,并不代表之后也會。相反,如果你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為自己的知識儲備焦慮過,才是個值得擔心的問題。
文章第二個矛頭指向了知識付費,其實我一直很奇怪,知識付費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上學不要書本費嗎?買書不要錢嗎?從小家長和老師就告訴我們知識是無價的,怎么到現在卻成了一個需要被討論的問題?之后,作者舉了一個花了很多錢但沒有進步的人的例子,這種例子肯定存在而且有很多。就像在學校里,一個班的同學,同樣的老師,也有不同的成績,你自己不去多思考,多學習,多問問題,卻一味的埋怨老師的教課方式,落后的教育制度,最終吃虧的還是你自己啊。
文章里說大部分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因為都是碎片化知識。這里基本都是照抄了拾遺之前的那篇文章,說的有沒有道理,有!但不完全對。碎片化知識最好是建立在你的知識體系之上,但什么是知識體系呢?我認為所謂的知識體系也是用碎片知識粘起來的。有些人可能會反對,說知識體系是前人總結好的,怎么能說是碎片粘的呢?那我想問一句,那前人的知識體系是怎么來的呢?是的,知識剛開始的時候都是碎片化的,但當碎片積攢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有些人就開始進行了整理,將碎片按一定的規(guī)律組合起來,形成了方便人們理解的知識地圖。但這個地圖不是你畫的,你只能看看,有精力的話,會按照地圖走走,但地圖實在是太大了,你最后所熟悉的也就是那小片地方,這塊地就叫你的知識體系。但這并不妨礙你搭交通工具出去旅游啊,而這些知識付費內容就是火車,飛機,輪船。可以載著我們到自己感興趣但陌生的地方。它就像游戲里的DLC,只是豐富你的生活,但并不影響主線的發(fā)展。
文章還說要對癥下藥,不同程度的人應該因材施教,真是笑話,這個不要成本的?說別人告你的是未經你思考的知識,當然記不牢,這點沒錯,但你倒是思考啊!誰不讓你思考了?剩下的都是教你如何學習,講的東西都對,但這些在羅輯思維公司的得到app里都講過,而且古典老師的《超級個體》專欄要比這篇文章講得好得多,新書《躍遷》我也讀了兩遍,很有收獲。這些聽過一兩期節(jié)目,也沒有深入了解過知識付費產品的作者,為了流量所寫得文章當然也沒有什么說服力。
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主要分為心理、時間和實踐。心理上,要放低預期,不要有上完這個課就能夠成功這種想法,而是想自己可以從中學到什么,期間要有批判性思維,不要被動的接受,多想想老師有沒有說錯的地方。時間上,一定要量力而行,我之前訂了兩個得到的專欄,每天的學習時間大概一個小時左右,一般都是在上班路上或者下班的時候聽。聽的都是碎片化知識,但一段時間過去后,我思考問題的角度和做事的方式都有了變化,這種東西都是潛移默化的,就像羅振宇老師每年的演講題目一樣,要做時間的朋友。最后聊一下實踐,有可能的話,一定要多嘗試,像寫作,編程,在工作游刃有余的情況下盡量找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去深入學習,不要葉公好龍。雖然學到的東西不能全部應用到生活中去,但卻一直在鍛煉我們的大腦,改變著我們對人和世界的看法。
雖然從外人眼里看來,這一兩年我的工作和生活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我知道自己成長了不少。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但這正是我繼續(xù)學習的動力。以前聽“活到老,學到老。”像是一種口號,但現在我覺得這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本來想理性的寫這篇文章,盡量客觀全面,但其中不免還是有些情緒。希望可以幫助那些準備踏上終身學習道路的同學堅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