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應該是給孩子溫暖的地方,但是我們可悲的發現,其實,很多家庭根本給不了孩子想要的溫暖。冰冷的對待和天性的壓抑,往往最初開始在家庭里,始于父母的教育。
給不了孩子溫暖的家庭會直接導致孩子成長過程中面對的問題,一是孩子始終對于家庭沒有歸屬感,排斥家庭,不會自愛,學不會溫柔待人,自己面對自己內心的過程異常艱辛;二是,他自己不會吸引溫暖的人,以后的生活家庭,依然給不了下一代溫暖。
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尤其是父母對待婚姻和對待子女的態度。家庭就是給孩子溫暖的地方,這個地方是一個溫暖的窩,能夠讓他在外努力展翅飛翔疲累之后,有一個可靠的可以休息的地方,可以衣食無憂,可以撕下偽裝。
O(∩_∩)O~(壹)O(∩_∩)O~
朋友C的女孩子最近在幼兒園里和別的小朋友打架,大約是一直被打,孩子晚上都會做噩夢喊出那個打她的小朋友的名字,并哭出聲來。白天上幼兒園的時候,會歇斯底里的哭,并一再強調,她不要上這個幼兒園,要換一個幼兒園。
朋友和幼兒園的老師溝通,老師表示會注意,但是幾天下來,別說孩子了,朋友都早已經崩潰了。
很明顯,孩子從有自我意識開始,就會存在恃強凌弱的姿態,作為強者他會一直不斷的欺負那個在他眼中的弱者。
記得小時候,媽媽在雞圈里養雞,一旦看到有一只雞開始從脖子上掉毛,就趕緊把他從雞圈里放出來,在院子里單獨喂養。我總是很好奇,為什么母親會給這只雞開小灶。母親說,這只雞在雞圈里待不住了,因為他脖子上的毛是被雞圈里的雞啄掉的,接下來所有的雞都會開始不斷的啄他,然后過不了幾天他就不吃不喝就死了。
母親是,其實雞和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弱,所有人都不會在意你的感受,那只成天“啄你”的那只雞,會把“啄你”當成自己自己的娛樂項目,時間久了那些旁觀者也會來分一杯羹。最后那只雞只能去死了,除非被放出“雞圈”。
O(∩_∩)O~(貳)O(∩_∩)O~
在這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活環境里面,一個人一輩子總會偶爾遇到幾次這樣的境遇和狀況,能不能扛過去,身心是否能夠完好的繼續生活,就是依靠在“雞圈”外生活的那幾天。
母親經常是給這只雞另開小灶,然后一個月后喂的肥肥胖胖,讓他回去雞圈里,繼續自己的生活,自然這只雞僅僅憑借著那身肥膘,就足以對抗雞圈的生活,然后重振雄風。
所以雞圈外的生活,就是家庭。C的孩子出現這種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源依然是在家庭教育里面。我們都清楚的知道,一個孩子如果從來沒有還手的意識和動作,在她面對別的小朋友不公正的待遇時,除了默默忍受,就是慢慢逃避。
O(∩_∩)O~(叁)O(∩_∩)O~
朋友C說,自己都快被氣死了,好幾天了,她告訴孩子,你要還手,結果孩子根本無動于衷,每天回來依舊是被打的蔫樣子。孩子從來就不知道處理矛盾的時候,可以用還手反抗的方式來解決,所以這種臨時補救的方式是不可能瞬間見效的。
另一方面,一般女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數是因為家庭教育里面父親角色的缺失,孩子從來沒有從父親的角色中感受過力量的存在,從來不知道對抗的時候,如何進行自保。網上有有一個視頻,講一個父親的存在對于一個女孩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精神的引領,其中一個就是教會孩子反抗。
不管孩子能不能學會反抗,至少孩子應該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并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讓孩子知道,自己身體,任何人不可以觸碰,更不能有惡意的傷寒,自己的尊嚴不能踐踏,別人不能嘲笑諷刺打擊。
當孩子遇到身體和尊嚴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首先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學會及時的反擊,要么尋求老師的幫助,要么就放生哭喊吸引老師和學生的注意,要么就憑借自己的力量及時反擊,把對方打趴下。
O(∩_∩)O~(肆)O(∩_∩)O~
我最喜歡一句話,和一個陌生人相遇,先要友好的和對方握手,在于對方握手的過程中,慢慢感受對方手腕的力度,如果對方比你弱,那就用力把對方手腕掰斷,讓他從此只能對你俯首稱臣,如果對方很強勢,就繼續微笑握手,并注意保護自己,學會見好就收。
雖然很是殘忍,但是確實是這個殘酷的社會的生存法則,即使是剛剛進入幼兒園的小孩子,他們也慢慢感受到了,在一個集體里面生活,這種法則的殘酷無情。
而那種手腕的力量,大多數來自家庭的給予和自身的修煉,家就是一個不斷豐富羽翼的地方,就是那個“雞圈”以外的自由生活,作為父母,要培養一直雄鷹,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