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我們共讀的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六章:
人際關系的本質——自制與人貴知己
我們先來看個有意思的現象:
在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種交情,叫做點贊之交。意思是說,除了點贊留言外再無其他互動。所謂一方有難,八方點贊。這樣的關系,可以說是“無效人際關系”的典型代表了。
今天,我們由此入手,看看人際交往的關鍵詞。
01
人際關系的關鍵詞——有效人脈
談到人際關系,一定會涉及到“人脈”這個關鍵詞。
“人脈”重要嗎?我們來看看百度關鍵詞“人脈”相關書籍的結果,有很多,比如:《人脈——個人成功的第一生產力》、《贏在人脈》、《學識+人脈=成功》、《打造黃金人脈》、《 如何認識上萬人——拓展人脈的55個步驟》、《90秒建立職場人脈》……
由這個現象可見:“人脈”很重要。
但問題是,其中真正有用的有多少?
我的觀點是:人脈不一定有用,“有效人脈”才是真正重要的資源。
那些在微信通訊錄里的幾千個名字,有多少是你已經很久都沒聯系過的?你所謂花費的經營人脈的時間,其投入產出是否成正比?
想明白社交平臺的本質是什么。比如微信,它的本質就是社交工具,我們用這個工具是為了讓溝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但多少人已經變成了微信的奴隸:每逢節假日群發一模一樣的祝福模板,每隔幾分鐘刷個朋友圈,只是點贊之交真有意義有價值嗎?
回到習慣二以終為始。可以想想我們每一次社交活動的本質目的是什么?和別人的見面/聚會/酒局,到底是為了面子,為了合群,為了融入?為了利益交換?為了刷存在感?還是為了情義,為了提升,為了成長,為了感恩?亦或是其他?它的價值有多大?基于此你要采用什么樣的社交方式?
杜絕無效社交,聚焦有效人脈。
02
打造自己=打造有效人脈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有效人脈?靠經營,靠奉承,靠金錢?
我的答案是:要想擁有“有效”人脈,就要先提升自己。
因為往往只有本身足夠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處在同樣“世界”里的人,他們的溝通成本幾近于零,但彼此的交流受益則相對會無窮放大。正如同“吸引力法則”說的,人以類聚,這是一個交際中的良性循環。
雙贏的關系,才是人際交往中最持久的關系。而要做到雙贏,就必須要保持“進化”步伐是同頻的。
因此,打造自己=打造有效人脈。
聯系到書中Steven在上一章提到的,時間資源是有限的,要用“要事第一”的原則,專注自己的注意力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在“社交”這件事情上,我認為,第一重要的反倒是先提升自己,學習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交往的人,用自己獨立贏得尊重。禮記中寫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成大事者,必先修身。
欲成大事者,必先修身。
當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從此以后就無需社交了。其實人際交往也是一種需要學習、耗費大量時間實踐的技能。
團隊合作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很重要,我們同樣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如何更高效地和他人合作,如何有更高能地產出,如何成為讓大家信賴的人,如何打造自己的口碑,如何發揮更大的價值?
這些都要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我從不覺得人際關系的持續可以只是簡單地依靠技巧,真正長期、穩定、高質量的關系一定是靠雙方的經營,而這經營之本在于“品德本性”。
這里我只是提個醒,在時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在眼下的這個階段,分清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在不同的階段,所謂“要事”極有可能是不一樣的。
在還沒有到達那個階段的時候,就應該沉潛下來,專注打造自己,杜絕無效社交。在自己可以發揮更大價值的時候,所謂的有效人脈自然會被“吸引而來”,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上,也是我對于“修身”的理解: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03
個人反思:
最近,我確實感覺事情多但時間不夠用。于是我重新反思了最近的社交活動,給自己梳理了新的“個人社交規則”:
1挖掘更多高效方式
①時間維度:留意更多的機會,來有效社交。
比如:
中午吃飯也可以等于有效社交。其實完全可以借工作便餐的機會,請教同事關于工作上的優秀經驗,把會議時間省出來。或者借此機會更多地了解同事們,分享和交流,觀察他們的思考角度。
②工具維度:多平臺/社群/方式。
比如:
互聯網線上社交(各類學習社群/混沌大學/得到app/007寫作社團/英孚在線外教課),不一定非要線下,高效便捷。
2定期整理社交圈類型
可以按照關系的類型歸納同一個社交圈,想明白每個社交圈的定位、意義,基于此,按照“以終為始、要事第一”的原則決定如何分配你的資源、以及交際方式和主題。
比如:
我的圈子大致分為:同事圈,同學圈,EF英語圈,閨蜜圈,寫作筆友圈,舞友圈。而小規模的長期型穩固關系則分為:咨詢關系,業力伙伴關系,私董會,人生導師。每個圈子的意義和主題不同,也決定了我的資源配置和展現狀態的不同。
3跨界與社交合一
把有效社交與其他領域結合,一石二鳥。
比如:
社交+老外=練英語;
社交+心理學=探索自己;
社交+寫作=分享智慧;
社交+營銷=建立個人品牌;
社交+旅游=增長視野。
4每次參加新活動后做復盤
復盤的時候,思考:該活動對我來說是否有價值,有多大價值,為什么有價值,如何把價值最大化,值不值得下次再去?同時,我是否給與了他人價值?下次如何把這份價值更大化?
比如:
上次學習插花的活動作為人生第一次嘗試是ok的,但以后自己在家里玩就好啦,不用非要跑到那么遠的浦東,投入產出比并不高……
5想明白長期價值,并持之以恒
有些活動是周期性的,短期來看貌似效果不大。可是,但凡你拉長維度看長期,想明白其中的重大價值,就應該從現在開始持之以恒。
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
比如:
每天睡前冥想,英孚課程,每周咨詢,每周公眾號寫作,每月英語俱樂部,每2周的私董會……從長期來看對我在元認知能力、心靈、見識、視野、口語方面有極其巨大的價值。而且我已經在享受踐行的益處了,這自然是我要持之以恒的事情,它們儼然已成了我的剛需。
6及時更新相處模式
以前的老朋友,由于各自的經歷各自不同,再相見的相處模式必然和以前不甚相同。一切隨緣,順其自然就好。
比如:
以前無話不談的大學同學,現在卻發現無法深交,那就及時調整心態和相處模式。
7感恩之心和實際行動相結合
六時書里雖然每天會記錄要感恩的人和事,但我覺得還不夠。這兩年來,我在不同的時刻和地方,只要一想起他們曾帶給過我的美好希望,總會不自覺地嘴角上揚,因為那樣的喜悅和滿足無與倫比。
我想要毫無保留地與他們分享我的成長,我的所感所想所悟,我對他們的感謝和牽掛。
所以在印尼過中秋節的時候,我去郵局買了明信片給他們寫信,回國前特意抽空去超市給他們挑選禮物。
那些曾給我幫助的人們,我希望他們能感受到我的心意,我希望他們為我的成長而欣慰,我希望他們能過得快樂和幸福。
8不斷思考:如何成為更有用的人
目前階段,我對于社交意義的定位是:為了自己的進化。成長的終極目的是進化,英文叫envlove。我對進化的定義是:從原有物種進化為另一個物種,從而看到新世界。
在關系中被滋養的同時,我也希望自己有能力去輸出,去滋養和影響更多人,不斷產生更大的價值和用處。
“雙贏”的關系=彼此滋養=協同進化=長期有價值的關系
9拒絕無效社交
如果要參加活動/會議的,可以提前評估投入產出比。如果社交只是刷存在感,形式主義,那就沒有必要。必要時也要堅定拒絕。
做到像武志紅老師說的那樣“不含敵意的堅決”,以平等溝通的方式表達立場,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堅定有力地拒絕。
當然,有些時候也要入鄉隨俗,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重要提示!
PS:我們本周談論的領域是“社交關系”,不是“感情關系”,千萬不要一刀切,否則會出大麻煩的~
“
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一定要用心才能感受到。
——《小王子》
”
對“如何通過焦慮看到本質”感興趣的朋友
點擊查看↓
對《高效能認識的七個習慣》感興趣的朋友
點擊查看↓
《你和馬爸爸就差了個元認知能力-《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后感(一)》
《道理都懂,卻過不好這一生?《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后感(二)》
《我走得太遠,卻忘了為何出發-《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后感(三)》
《事情多!沒時間!咋辦?《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后感(四)》
·END·
?點擊關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
黑天鵝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