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正題之前說一下該文的標題,起初自己想著成“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但是我又想我這樣的平凡的人怎么敢妄談民族自信呢?文化自信已經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了。民族自信應該交給余秋雨,賈平凹這樣的大家來寫。
好了,廢話不多說了,進入我們這次的正題吧。
今天看新聞,說全球最大的付費視頻網站Nextfix購買了《白夜追兇》的海外版權,將在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由此又引出很多最近很多國產電視劇,電影被外國人追捧的例子。例如越南版的《還珠格格》,雖然很雷人,《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的熱播等等。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再加上前一段時間國外網友苦追中國小說的事實,他們似乎發現了另外的一個星球。總之,中國文化輸出的例子數不勝數。加之限韓令,韓流在國內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在其他方面,少林寺功夫為代表的武術無需多說,在飲食文化上中國又是第一,在多個方面,對外輸出是多少年來未有的。
回想歷史上文化輸出的盛世,我知道有唐,宋,明。中華文化在世界之林算得上是前幾的。那是中國人是自信的。但是到了清朝,自信變成了自負,后來又被洋人打怕了,自負又變成了自卑`當官的見了洋人也會雙腿打顫。算起來中國人也也自備了一百多年了。這好比是一個年年都是冠軍的拳擊手突然被人一記猛拳打懵了過去,輸的像一陣旋風,猛烈且迅速。骨子里的自信再也沒有啦。這一百多年算是自我療傷,自我治愈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是艱難的,推翻一個政權,再建立一個新政權是困難的,但重建文化自信更難。新中國成立了快七十年了,但文化自信才剛剛開始建立。我知道在上個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掀起一股出國熱,當然這里一定有政治等其他因素,到文化上的因素也不少。在本世紀初又出現了哈韓族,哈日族。這個“哈”字用的精妙,總讓我想起一群青少年像哈巴狗一樣跟在日韓后面。如果說日本多多少少有中華文化的血統,但“哈”韓就讓我十分費解。很多人都稱韓國人為“棒子”,“棒子”不就是沒文化的意思嗎?如果“哈”起“棒子”來不說明你更“棒子”嗎?韓國朋友們不要生氣在這里使用“棒子”這樣的稱謂,借用一下批評一下國人。大概這個時期的人多自家文化不自信,恰恰又通過網絡接觸了日韓風,好像在糞堆里翻出一個饅頭,如獲至寶,趕快填充一下文化上饑餓的肚子。好在中國這片土地足夠廣闊,足夠肥沃,能夠重新長出以前森林。這首先要感謝那些對中華文化未曾喪失信心的文化人。
中國內地的電視劇,文學作品在海外流行自然是好事兒,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到距離開元盛世還有很大差距,好在這才是開始。文化自信帶來的自然是民族自信,但這并不在此文的論述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