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覺得自己很正義的人也只是站在對自己有利的立場表達正義,他們所維護的正義就是有利于自己。
對自己有利,不單是指物質金錢方面的利益,是涵蓋方方面面的,比如情緒、優越感、自尊心……等等。
如果人們沒有習慣讓自己保持覺知,不斷地審視自己,剖析自己,在自然狀態下,人們大多是自以為是的,會天然地以為自己所認知到的是最正確的。
好為人師的人,多半是在表現自己的優越感。這里想說明的是,好為人師與真誠地為他人提供幫助是兩回事。
真誠地幫助別人是美德。
批評別人最容易,也最使自己爽快。
而認知自己最難,不僅需要智慧,還需要勇氣。
真正能做到謙虛——虛懷若谷,才是內心強大之人。
節儉是美德,有計劃地儲蓄是一種能力。只享受花錢的快感,而沒有儲蓄規劃的人生是失控的。
以上是幾個月前我發在我們三人家庭群里的所思所想,剛剛有所完善。可能不大成熟。
當時主要想讓閨女看到。尤其是最后一條。
閨女讀研期間,我每月給平均水平的固定生活費,學校還發研究生補助700,她自己兼職也掙錢。
但她常常一個月消費超出一萬元。
她有自己的理由:以后工作了,也沒時間玩了;以后年齡大了,也玩不動了……
好像也挺有道理。
而近一兩個月忙于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也并沒耽誤她玩,出去玩的理由是:誒,太累了,我得放松一下。)兼職工作也丟下了,問我“借錢”也要維持各種社交、消費。
她朋友多,每周好幾次與不同的朋友圈會面吃飯。但說實話,她很多工作的機會也來自于朋友介紹。
她對朋友們很大方,當然朋友們對她也好。都是相互的。
她的三觀還是很正的。買衣服、買包都不算貴。她說:“我從來不會為外在的東西花太多錢。”
她的研究生導師(女士)在別的老師那兒評價她:某某(我女兒名字)有的時候有一點點咄咄逼人,但是這個人是非常天真、熱情、善良、可愛的,所以她這一點點問題,我完全可以包容。
其實說我閨女咄咄逼人呢,是事出有因,在畢業答辯的時候請的校外專家,在答辯之后對導師說,我閨女態度不好。
我閨女跟我說了,是因為他提了一個連導師都覺得有問題的意見,他說應該把論文題目中的某兩個字去掉。而那兩個字是非常重要的,(我也這么認為),如果去掉的話,就不能涵蓋這個論文的主題點了。
我閨女就對專家說出自己的理由。
她還跟我說,既然叫答辯,那應該就是可以辯論的呀。我也覺得,如果是好的導師、專家,就應該允許學生同自己辯論,很多問題是不辯不明,越辯越明。
為什么要覺得自己是專家,就非得壓學生一頭呢?
誒,我寫這文本來是懷著對閨女的不滿意的,寫到這里有點為她自豪的意味了。
有點兒凡爾賽了。
但我還是想聽聽大家的消費觀,特別是跟我女兒年齡相近的簡友的意見。我閨女剛過完24歲生日。
歡迎簡友們對我的一些想法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