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打算把學習學習再學習里面的文章系統讀一遍,結果春節李老師把文章制作成書籍了,于是我系統的閱讀了一遍,并且記了筆記。按照老規矩,文章分兩部分,一部分讀后感,一部分讀書筆記。
最早接觸李笑來老師是托福因為托福考試,后來又看了他的《把時間當朋友》,2個月前好朋友又把他的公眾號推薦給我。李老師在不同的時間點,給我上了英語課、時間規劃課和人生課。現在我也把自己的人生按照7年拆分,24-30這七年里我希望自己能在財務領域有自己的第一個一技之長。
《重生》這本書很棒,有這種感覺:當你要說服別人的時候,不要說i think,要說 let show you. 這本書全部都是let me show you!
前言里面說,我們經常沒有功利地學習。從我自身來看,我喜歡讀書,喜歡自己像海綿一樣吸收各種新知識。但是其實我困惑的是,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學習的知識也不夠系統。按照書中的說法是,生活沒有隨之改變,就是沒有學會、沒有學好。我的生活也確實是改變了,我不喜歡比較,更專注于自己的世界,不太在意他人看法。越來越能接近不卑不亢,因為當我真正專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候,我就更能體會每個人的多樣性,完全沒有任何可比性。但是我現在和別人定義的成功肯定差之甚遠。
復利效應,只要能積累的東西,基本上都會產生復利效應。我沒有財產繼承,還好我有我自己,我可以持續積累知識、經驗。李老師反復說,我們很幸運生活在一個知識很容易變現的時代,而且變現越來越容易、且變現金額越來越大。這個觀點非常振奮人心。我現在也不想什么變現了,在頭2年,就當好小海綿,至于會不會當成海綿寶寶就再說了。
創造驚喜的方法論里面比較打動我的是樂觀。身邊人都知道,我是過度樂觀的。好像我就有種能力,把各種嚴肅緊急的事情都表現的跟鬧著玩兒似的。最近在how google works 里面學了新詞,pollyanna。哈哈,我想我就是吧。
如何不和老婆吵架后面補充過一句:誰讓你當初認為“ 有講道理的基本素質 ”并非最重要的問題來著呢?看的時候覺得很搞笑,想想看就是這么回事兒呀。我對找對象這種事兒一直都不太擅長,不過以后談戀愛多了個要求,對方得講道理。那么總的要求就是,不讓我當第三者,不讓別人當第三者,講道理。感覺自己要求還真是少呢。我自認為自己是個講道理的人。有一個問一哥們兒:我怎么覺得我這樣子不吵不鬧的女生反而被怠慢了?他跟我說會有一個環境,在那里你這樣的態度才是被欣賞的。我也一直在努力往這個環境里面走。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顏值不爆表!
我也很喜歡《動物莊園》,喜歡喬治奧威爾。我喜歡讀書的部分原因就是,你可以和你尊敬的長者閱讀同一本書,從中獲得同樣的喜悅。生活中我不夠資格報名李笑來老師的牛肉大餐,盡管我很愛吃牛肉,也很尊重李老師,好在我們精神上可以在某處產生共鳴。閱讀最棒的就是,你可以從各個智者那里吸收好的觀點和想法。我可以看喬治奧威爾,看艾瑞克施密特,看李笑來,雖然我沒辦法和他們喝杯咖啡好好聊聊。但是我能自己喝杯咖啡坐在書桌前和他們進行心智上的溝通。另外,《動物莊園》我就看了一遍,也沒用鍵盤敲一遍過,所以我就更不能推銷了。推銷的毛病一下子就治好了。但如果有人愿意和我聊聊這本書我會很開心的。
作為一個想法太多,只愿意主動去選擇的人。讀書是在我眼里最能做主動選擇的事情。掌控人生,先從掌控讀書開始咯。
讀書筆記
我們尊重他人的時間,我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很大。【能通過搜索引擎簡單搜索得來的東西,絕對不問別人。】
我們相信通過學習獲得重生 —— 對我們來說,七年就是一輩子。每一輩子都要至少習得一個重要的技能,進而獲得不可逆的重生。第一年可以像蒼蠅一樣左沖右突,一旦找到了突破口就要像蜜蜂一樣,朝著既定的方向不斷飛行。習得任何技能的過程中,我們都知道刻意訓練并不依賴任何運氣,只要付出就有收獲。越是早期,越應該做無需依賴外部條件的事情。我們就是相信學識決定一切。【24-30歲之間,要習得2個重要技能,繪畫(業余)和財務(工作)。】
我們崇尚自學,認為沒有自學能力的人尚不成熟。我們學習學習再學習。我們向往更好的生活,我們相信本質上一切都依賴學識。我們相信一切的努力都遵循復利效應,只要有耐心,通過積累,就可以達到之前無法想象的效果。財富、能力、魅力,以及抵御變故的能量…… 都是靠積累獲得的,都有復利效應。我們相信驚喜(serendipity)其實是復利效應的終極體現。我們總是嘗試著融會貫通……
衡量學習效果的標準也很清楚:生活沒有隨之改變,就是沒學會、沒學好 —— 因為只有踐行才是唯一有效的學習手段。我們不需要榜樣,我們要成為他人的榜樣。
我們每個月至少讀一本非虛構類書籍。我們要經常全無功利地學習 —— 只有這樣才有更多的意外好運。【已經做到】
掌握任何一項新的重要技能,都相當于重生。
要先學會學習這件事兒然后再去接著學習,這樣才真的有意思
不過,萬幸的、也是公平的是,每個人都一樣,在智力上、知識上、經驗上,復利效應依然存在的 —— 這是多么令人喜出望外的事實啊!只要能積累的東西,基本上最終都會產生復利效應。如果沒有繼承資產,那么就持續積累知識罷,我們運氣真的很好
我們恰恰活在一個知識變現很容易、且越來越容易、且變現金額越來越大的時代。
錢花掉了,才屬于自己,時間度過了,才可以算進生命,這是樸素的道理。
做到了再說,否則說了也白說。要想盡一切辦法成為“能說那話的人”。
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林林總總包括很多,主要包括:
????? 無繼承資產
????? 債務與利息
????? 欺騙與背叛
????? 間或一定發生的災難
????? 稅務與保險
再后來,這都成了我判斷人的一個小依據。對于很熟的朋友,偶爾跟我訴訴苦,我都是理解的,會想辦法安慰,想辦法幫忙。但是若是一個不太熟悉的人抱怨、訴苦,我一般都覺得這種人就算了,不太值得交往,多大點事兒啊?訴苦、抱怨,根源在于“沒辦法”了麼。但凡有點辦法的人,就忙著做事去了,抱怨、訴苦管啥用啊?這就是我的看法。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差一點成功了。
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活著的根本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做出主動的選擇。
我在某次事件中義憤填膺地覺得“不公平!”,并且四處游說…… 可事后反思的時候,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只不過是“分一杯羹”。【這句話說得太好了】
我逐漸開始意識到很多情況下,搶占道德制高點是特愚蠢的事情……
我應該對自己的未來自信
拿著現狀與他人相互比較,必然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 —— 而比較帶來的幸福感,通常也是虛妄的。即便是要比較,那被比較的對象也應該是“自己的現狀”和“自己的未來”;而不是“自己的現狀”與“別人的現狀”。
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自信,就看他是否能真心為他人的成功而毫無芥蒂地感到高興。【對我不太適用,我不自信,但是能為他人成功而高興。】
我們從計算機上可以學到的,其實是極少數極少數聰明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我比較喜歡看書的原因就在于,可以向他人學習。】
學習就是讓自己變聰明的過程,習得那個領域中最重要的概念,琢磨清楚相關的方法論,就馬上“不那么白癡了”。
真正有意義值得研究的概念:理解閱讀
聰明人:他們腦子里有很多很多(起碼足夠多)清楚必要的概念及其相關方法論。(并不見得無所不能)
笨蛋:他們腦子里充斥著各種亂七八糟莫名其妙的概念…… 方法論完全無從談起。(并不見得處處平庸)
變聰明:只不過是不斷清理自己的概念、扔掉該廢棄的,不斷吸收新的、有必要的概念,并且通過應用不斷完善與那些概念相關的方法論。
成熟的特征就是獨立,獨立的意思是說,生活上、經濟上越來越不依賴朋友的存在,朋友更多是精神上的需求。【我現在友情和感情】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時間與精力,與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兒的人。【我希望的友情和感情】【我不依附別人,所以獨立和共生是我追求的】
兩種人不能交,第一種,太黑的,第二種,對老婆不好的。
所謂的情商,指的是一個人有多大的能力去創造共贏局面。
好多年以前,有一天,我終于拿到當時還是禁書的《Animal Farm》(動物農莊),一口氣讀完,掩卷長嘆。思緒萬千,然后又忍不住讀了好幾遍…… 后來甚至干脆敲了一遍。【我也很喜歡,但是沒有讀很多遍,也沒敲一遍,更沒資格推銷了】
隨著能力和實力的提升,有更多機會、有富余的時間精力去關注更為細節的問題,乃至于大師們做事,在細節上比業余愛好者更為精致。這是能力與實力提升的結果,不能反過來看。雕琢細節本身并不能讓一個人自動成為大師 ,或者讓一個作品自動成為經典—— 因為最重要的東西沒做好,細節再好沒用。看看素描初學者的作品就知道了,看著石膏雕塑在紙上把頭像上的某一只眼睛畫得精準是完全沒用的……
永遠問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 —— 先去做那些真正重要、最重要的事兒,先去解決那些真正重要、最重要的問題,至于細節么,那是要等到前面那些事兒做完之后再去做的事情……所以,有些問題不用解決,至少不用在最重要的問題被解決之前解決。【這個很重要,我做的不夠好,關注點永遠有問題】
已經娶了一個不講理的老婆怎么辦?
唉,誰讓你當初認為“ 有講道理的基本素質 ”并非最重要的問題來著呢?誰讓你當初認為其他的問題更重要來著呢?(或許是長相?或許是身材?或許是學歷?或許是家庭背景?或許是別的什么?)有些問題是自己造成的。含淚罷。(Live with it)【這個又搞笑,又有道理】
這才是最可怕的,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自己不吱聲,希望有人替自己出頭,卻又完全不知道“替天行道”實際上是成本很高、風險很大的活動……說實話, 這從某個角度望過去,哪兒是天真啊?不僅是自私,還是深刻而隱秘的惡毒。
別人家丟了孩子,覺得跟自己沒關系,到最后自己家孩子也丟了,就開始怪別人沒有同情心,沒有社會責任感,完全忘了自己過去的選擇,這……多少有點活該罷?【宣榮總是和我講,沉默就是犯罪的事】
創造驚喜方法論
1.???? 你必須相信你自己會有好運的
我真的相信驚喜是可以創造的,而且從一開始就篤信這事兒。樂觀是一種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才能生成的一種態度。【這簡直是我特長了】
2.???? 盡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
所謂“盡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其實只不過是打磨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使其完善,乃至于你不大可能去做未來可能產生惡果的事情。【感覺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就不好,誰的都信。】
3.???? 保持開放
開放(Open)就是可以創造好運和驚喜的,無論在哪個領域。【懂,但是不知如何做。從翻墻做起?總是覺得自己接觸的不夠多,資源很閉塞】
4.???? 持續學習
學習 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 概念 。
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們之間才有機會產生“意外的連接” —— 即,所謂的融會貫通。
學習就是反復打磨概念與方法論,等著注定的驚喜注定地發生。【我很愛學習,在等待融會貫通中】
5.???? 創造更多的連接
只有節點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有“意外的連接”出現。——交流
要想辦法認識很多真正擁有高效率的操作系統的人。【感覺我很不擅長。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把別人吸引過來。感覺看書是件特別幸福的事,可以汲取擁有高效率的操作系統的人的觀點和經驗】
6.???? 保留適當的隨機
這世上有些事兒是不講因果的
7.???? 多管齊下,齊頭并進
邏輯很重要、概率學很重要、統籌學很重要
很多人輸就輸在,對于新興事物,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
我甚至覺得應該好好考慮是否應該放棄對他人和外界的評論了【這個能省好多事時間】
有容錯能力的系統更為強壯,有冗余度設計的系統運轉更為持久
我有一個奇怪的本領:就是,把一本書拿過來,我即便讀不懂,我也能讀得完。【向他學習,把會計準則讀讀】
做事之前常常要在腦子里預演至少一次【這個習慣我就沒有】
按照未來的你所需要的標準去學習、去工作,將會構建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活。【正在做】
我覺得在我不懂那個領域的時候,連挑書都是浪費時間【說的太好了】
?知名作者的;
?知名且專業對口的出版社的;
?版次更多一些的;
?印次更多一些的;
?評分相對高一些的……
若有可能,要認真選擇自己所身處的環境 —— 因為, 地理位置很重要,遠比大多數人想象得更為重要。
推薦閱讀:
11 lifetimes 已經看完,網頁還沒有看完。
http://www.smbc-comics.com/?id=2722
YC創業課
霍炬和西喬
《The Leadership Pipeline》
《Beyond Feel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