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得百里奚
沒讀過前面歷史的人可以左轉(【老秦人的故事】9、秦之霸業)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元年,因為茅津被戎人占領,于是秦穆公自己親自領兵出征,打敗戎人。
可以講秦穆公繼承歷代先祖的遺志和勇敢的品格。秦人的目標是什么呢?
其一、把世代仇敵戎人盡量趕出秦人生存地方
其二、東征,為秦人開疆拓土
接著秦穆公迎娶了晉獻公的女兒,太子申生的姐姐,秦穆夫人。為什么迎娶秦穆夫人呢?因為晉國是大國,秦人需要依附晉國。
那你會問這種姻親方式有用嗎?如果從實質上講,國家和國家至上的肯定是利益。否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王室互相通婚,結果打得比誰都歡。但是不得不承認,婚姻的最大作用就是把兩個沒有血緣關系的族群連接起來,我們一定要明白春秋事情主體的連接關系是血緣關系。
這一年,齊桓公伐楚,齊楚會盟。現在很多人評價說這次會盟對于楚國那是收獲頗豐,但是對于齊國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好處。我們不管后世人怎么評價,至少齊桓公還是很滿意的。
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兵車之會三,而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史記 封禪書》)
齊桓公評價自己,就是如此,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說出來氣勢磅礴。
公元前655年,晉國第二次假道伐虢(見【老秦人的故事】8、一匡天下,5),滅亡了虞國,俘虜了百里奚。
百里奚很賢能,但是晉獻公不知道,于是把百里奚作為陪嫁的奴隸到秦國去。這個制度我們講過,一般正妻結婚,往往帶著一個人陪嫁,一般是親姐妹。
百里奚跑了。從這也可以看出,百里奚不是賢能嗎?結果沒看出秦國是個績優股,秦國在諸侯國的地位還是比較低的。
百里奚跑到了楚國,楚國人看到他來了,就當成一般的老百姓抓起來了。
秦穆公聽說百里奚很賢能。就想把百里奚弄到秦國來。
但是怕,怕什么呢?你用重金買他,楚國人也不是傻子,楚國人就會明白百里奚很賢能,肯定不給。怎么呢?
正所謂用兵虛虛實實,跟楚國講,我有一個奴隸在你們那,請交還給我,我也不讓你吃虧,這么著,我給你五塊羊皮。
楚國人一看,誒,不就是個奴隸嗎?客氣什么。
跟當年齊桓公贖買管仲是一樣的。
秦穆公肯定是沒見過百里奚,看到百里奚回國。哎呀,一看,傻了眼了,百里奚已經七十歲了。
百里奚七十歲了,且不說能不能治政,七十歲要是真有才能,早就混出來了,怎么會現在以一名奴隸身份來到秦國?
秦穆公應該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秦穆公怎么做的呢?
秦穆公釋放百里奚,因為他是奴隸。
秦穆公和他談論國事,百里奚說:“我是個亡國之臣,有什么可問的”,意思就是我要是真的有才能,虞國怎么會滅亡?百里奚為什么說這句話,這可不僅僅是一句推辭之詞。而是我作為一位奴隸,如果你不能完全信任我,我怎么辦事?
秦穆公然后說了一句話,厲害極了。
“不是你沒有才能啊,是虞君不知道你的才能啊。”,潛臺詞就是我是知道你的才能的。
你說秦穆公此時就完全信任百里奚,完全沒有一點懷疑嗎?如果我們是秦穆公,應該怎么辦?最符合人性就是,甭管你是驢還騾,拉出來遛遛。
那既然秦穆公不是很相信百里奚,為什么還要說這樣的話呢?很簡單,如果百里奚真的很賢能,還者罷了。要不百里奚不是很賢能,秦穆公也沒有損失啊。如果對一個奴隸都這么禮賢下士,有才之人,怎么會不來呢?
于是秦穆公和百里奚徹夜長談,一談談了三天,發現百里奚談吐不凡,秦穆公深深佩服。
考試結果出來,秦穆公非常高興,授給他國政,號稱五羖大夫。你說有必要嗎?如果百里奚真的很賢能,也沒必要直接結果他大夫這么高的榮譽吧。
如果百里奚真的很賢能,這是必要的,因為一個奴隸如果去做事情,肯定有人不服,如果不升到大夫,難以做事。
我第一次知道百里奚,是初中一篇課文,大家應該很熟悉。
孟子曰: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這些人都是底層之人,但是孟子說他們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能夠奮發圖強。
百里奚結果說,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蹇叔很厲害,結果世界上沒有人知道。
蹇叔怎么厲害呢?
百里奚舉了幾個例子。
其一、我曾經四處找官做,我想去公孫無知那里做事情,蹇叔跑過來,說不行,我最后沒有轉入齊國宮室的內斗中。
其二、我到了周,想去王子頹那里,蹇叔又勸告我,我沒去,留下一條命。
其三、我又去了虞國,蹇叔又來勸我,我沒有聽他,結果成為奴隸了。
這三點,我們一看,哎呀,這個蹇叔真是賢能,都給他預測到了。
放在現在,也是一個人才啊。
那我也想想,我們在那個時代是不是也能預測到這些時期。
首先,齊國公孫無知,肯定做不長,為什么呢?因為齊國高氏和國氏不支持他。《史記 齊太公世家》寫了
傒與國氏,實為內主
就是這二位才是真正主管朝政之人,你要當國君,必須得到這兩位的同意。
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于莒。
齊國無知一來沒有名分,你是齊僖公的侄子,不是嫡長子。還沒有國、高的支持,你的國君之位能安穩嗎?
接著我們看王子頹事件,王子頹跟周惠王半斤八兩,基本一路貨色。百里奚到他那里會被重用嗎?就算后來沒有王子頹事件,百里奚也不會被重用。
第三次虞國這次,我們知道假道伐虢是有兩次的,我也不明白,如果假道伐虢之前不知道虞君是個什么貨色。第一次過后,百里奚怎么賢明之人怎么看不出虞君是個貪圖小利這人呢?如果知道為何不跑?
那么唯一可能是百里奚投靠虞君,是第一次假道伐虢之后,才去投靠。賢明之人應該很容易看出這個虞君是個什么貨色。
但是這次百里奚沒有聽蹇叔的話,為什么呢?很簡單,老頭都七十歲了,如果還不被任命,這輩子基本沒戲了。而且有才之人,最怕懷才不遇嘛。
于是秦穆公聽到百里奚所言,急急忙忙去請蹇叔。
還有個問題,百里奚何必去推薦蹇叔?
我們常常愿意從利益出發,反而被利益所困,實際上很多時候這種選擇是最符合利益的行為。
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uò)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莊子 齊物論》)
莊子曾經講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害怕影子(有點像歐陽鋒),于是跑啊跑啊,要把影子甩掉,結果影子當然不會遠離他,最后他就被跑死了。
一個總是從利益出發,最后,是不是就是這個愚蠢的人。
穆公自己親自伐晉。秦晉之間就是這樣,分分合合。
晉國驪姬之亂,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跑了。
這一年,葵丘之盟。
2|獻公后事
話說,晉獻公本來是想參加葵丘之盟,結果在路上宰孔說齊桓公壞話,于是晉獻公本來就生病,回到國內,就一病不起。
晉獻公一生,光榮與黑暗同行,晉獻公給晉國奠定爭霸的基礎。
晉獻公立奚齊,他心里很明白,奚齊的能力。
他死前問荀息說:“立奚齊,主少國疑,大臣不服,你能不能幫我鎮住這幫大臣?”
荀息說:“能”
獻公說:“你有什么證據?”
荀息說:“就算你復生,你也不會后悔”
其實如果繼承人是個孩子,幾乎沒有任何辦法鎮得住反對勢力。一般有兩種可能
第一、托孤大臣,托孤大臣還得是元老級別的,否則沒法在各種勢力調和。
第二、隔代傳位,先讓一個大的先做君主,然后再還政于小的。這個也很麻煩,因為如果大的心地善良還著罷了,否則,幾乎不可能實現。
荀息為相,將奚齊托付給荀息。這年,晉獻公卒。
晉獻公一死,反對驪姬的政治勢力蠢蠢欲動。
里克、丕鄭想要作亂,策劃公子重耳回國。
動手之前。
對荀息說:“現在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三位公子的黨羽無不恨驪姬如骨,秦國虎視眈眈,請問你怎么辦?”
荀息說:“我不負先君的承認,如果你們敢動手,我愿意以死相搏。”
里克說:“何必呢?就算你死,奚齊也會被殺掉。”
荀息說:“我曾經告訴過先君,忠、貞二子。什么是忠?對國家有利,力量也能達到,我去做這是忠。埋葬死者、侍奉生者,讓死者感到安心這就是貞。”
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無不為,忠也。葬死者,養生者,死人復生不悔,生人不愧,貞也。
可惜沒有鎮住叛亂者,殺死奚齊。所以不幸生在帝王家,壓根沒法什么錯誤,成為幾個政治勢力的犧牲品。此時獻公還沒入土為安。
荀息將死之前,說:“不如立奚齊弟弟悼子來輔助。”
于是立悼子。這個悼子是驪姬妹妹的兒子。比奚齊年齡還小,但是現在國內重耳、夷吾都跑了,只能立他了。
里克一不做二不休,殺死悼子,荀息死。
我們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這個晉獻公絕不是昏君,如果是昏君,里克在晉獻公生前,就是一個中間派,既不愿意殺太子,又不敢違背晉獻公命令。晉獻公一死,這下手干脆利落。
君子說:“白玉上的污點,還可以磨去,話一說出來,可就不好更改了。”
所以荀息很難評價,如果當年不答應晉獻公,也不會有這悲劇。或許當年如果晉獻公不立幼子,就不會有這個悲劇。
好,到這個時候,你都殺了。請問誰來做君主?
又會出現如同齊國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爭位的事情?
3|重耳夷吾
讓我們把目光回到晉獻公發兵攻打重耳和夷吾的時候。
話說晉獻公發兵攻打重耳,公子重耳離開晉國逃亡。
到了柏谷,占卜一下現在去哪?
狐偃說:不用占卜了,齊國、楚國都不可靠,路遠不說。齊國、楚國現在只想諸侯進貢,怎么會收留我們這些破落戶呢?不如去狄國。為什么呢?
狄國有兩個好處
1、狄國離晉國近,容易收到晉國信息
2、狄國與晉國是敵對關系,容易隱藏
第二年,晉獻公攻打夷吾所在的屈城,
屈國一下被擊潰了,夷吾要跟著他哥光榮路線,去狄國。
冀芮說:“萬萬不可,重耳已經在了,現在兩大政治勢力匯合,晉國必然鐵了心攻滅狄國。不如去梁國”
梁國離晉國近,但是是秦國的政治范圍,秦穆公修政,秦國國力強,晉國不敢對秦國動手。秦國和晉國是“友好”關系,就算驪姬在國內坐穩江山,也不敢動梁國,最后也必須和我們結盟。
我們看到狄國、梁國的優勢都是離晉國近,但是狄國的勢力弱,如果晉國鐵了心,也未必攻不下來。而梁國是秦國的政治范圍,晉國還不敢動。
那為什么不直接去秦國?很簡單,如果去了秦國。要是時機到了,秦國肯定會討價還價,就沒法占有先機。
就算秦國沒有,說不定就跟宋國不停向鄭國索賄一樣,也無法止息。而梁國既有保障,又有主動性。
可以說夷吾的選擇比重耳好。
但是這只是地理位置。孟子講天時地利人和。現在奚齊、驪姬這一派勢力直接出局,天時已經具備。
地利,夷吾比重耳好。
而人和,重耳比夷吾好。
從哪里可以看出呢?當年晉獻公命士蒍修筑宮墻,結果工人偷懶,重耳對此不聞不問。而夷吾大做文章,最后自討沒趣。(見【老秦人的故事】8、一匡天下,4)
但是重耳是不是像太子申生一樣,迂腐呢?也不是,
當年晉獻公派寺人披(宦官)去殺重耳,重耳下令,我不違背君父命令。但是真的到了人家來殺他,他拼命掙脫,最后被割斷袖子,逃走了。
政治家就應該
因為獅子會落入獵人的陷阱,而狐貍則抵御不了豺狼。因此,君主必須是一只狐貍以便于及時發現陷阱,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于嚇跑豺狼。(馬基雅維利語)
4|重耳推位
其中兩派意見。
重耳這方認為,現在國內內亂,如果摻乎這事情,可能會把所有矛盾集中于重耳身上。
夷吾這方認為,國內內亂,正是成為君主的大好時機。甚至提出,即使傾全國之力也要成為國君,反正以后再考慮積蓄財富。
我們很清楚看到,夷吾要登位,通過秦國,戰略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傾全國之力登位,這是賣國啊。夷吾手底下的人是什么人,就知道夷吾是什么人了。
于是晉國派人來到秦國,請求秦穆公。
跟秦穆公說:現在晉國再次內亂,我希望你能挑選一位得體的公子來當晉國的國君。
于是秦穆公就召見大臣,問:“現在晉國內亂,晉國希望在重耳、夷吾兩位公子中挑選一位成為國君,你們去調查一下,這兩位誰比較好?”
于是秦國派公子縶調查重耳。
對重耳說:“現在晉國政治真空,如果公子你能登上國君之位,是晉國之福,希望公子莫失良機”
重耳問舅犯。
舅犯說:”不行,如果現在登位,大家會認為我們去追逐私利,沒有仁愛之心。諸位公子都可以當國君,只有我僥幸獲得,這是不信。不仁不信,怎么管理晉國?“
重耳于是出來,對使者說:”我棄父遠走,父親死了,又沒有按照人子之禮侍侯喪事,我怎么敢進入。“
重耳的戰略對不對,難說。至少重耳這種選擇,說不定就難以東山再起。畢竟夷吾也是有政治勢力的。
公子縶于是出來到了梁國。
公子夷吾也問冀芮,什么主意。
冀芮說:”莫失良機,如果現在裝清高,就做不成大事。“
公子夷吾出來,稽首扣頭。
私底下對公子縶說:”如果里克愿意把君位給我,我給他汾水以北土地。丕鄭愿意,我給他負蔡田地七十萬畝。如果秦穆公愿意,我給他黃河以南土地八座城。我還有黃金、玉器,小小意思給你的下人。“
公子縶如實上報。秦穆公聽到匯報后,重耳還是比較厚道,我支持重耳。
公子縶說:我私底下對您講,鄰國之亂,我國之福也。重耳是一個賢明之主,如果他成為晉國國君,那么晉國會強盛,這對秦國是不利的啊。而夷吾不仁不信,如果立他,晉國必然混亂,秦國能夠上下其手,伸縮有度,不是很好嗎?
秦穆公一想,也對,就立了夷吾,是為晉惠公。
但是這個投資還得問問,于是秦穆公就招來夷吾的師傅。
對他說:請問公子夷吾有什么政治勢力啊。
冀芮說:君侯你這話就錯了,一個人在國內結黨營私,這不是明君所為,夷吾從小就符合禮制,不干這種事情的。
其實這個話,上墳燒報紙糊弄鬼呢。在晉國驪姬之亂中,一個黨羽都沒有,這怎么可能。
確實不可能一個黨羽都沒有,但是夷吾的黨羽很少。為什么呢?夷吾刻薄寡恩,沒人跟他。其實也很清楚,夷吾人性不怎么樣。自然跟著他的人性也不怎么樣,如果是這樣的人,人家何必跟著你,跟著驪姬這一派,不是獲利更大嗎?
秦穆公現在不管你好不好,越是不好,他越想立。那么報應就來了,夷吾這個人,不仁不信。
一登位,翻臉不認人。
夷吾一登位讓大臣丕鄭告訴秦穆公。
說:寡人十分感恩君侯的擁立之恩,一直記著你我之間約定。所以寡人問大臣,結果大臣都不同意,搞得我兩頭不是人,所以土地之事作罷吧。
秦穆公一聽是這個意思,氣得,我知道你是不仁不信,沒想到這么無恥。
當時眾人說,精明之人肯定會被精明人騙,最后反而丟失肥田。奸詐之人會被奸詐之人騙,最后丟了賄賂。貪心得國的人,會遭到災禍。
在國外,晉惠公騙了秦穆公。
在國內,他越看里克越不放心。
于是招來里克說:里克當年你殺了先君所立國君,又殺了悼子,你這么解釋吧。
里克說:要是沒有我殺了那兩個人,有你小子登位的時候,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里克于是自殺身亡。而丕鄭剛好在秦國,沒有被殺。
但是丕鄭在秦國,跟秦穆公約定,不如這樣。君侯你把夷吾三位大夫呂甥,郤稱,冀芮騙到秦國,我去驅逐夷吾,讓重耳即位。
晉惠公這種行徑,引起了國內外反對,他為了平息憤怒。把太子申生改葬。
讓晉國大夫狐突到曲沃去。狐突遇到申生的鬼魂。
申生對狐突說:”夷吾無禮,我已經請求天帝,將晉國給予秦國。秦國會祭祀我的“
狐突說:”我聽說神靈不會接受別族的祭品,百姓不會祭祀別族的神靈,恐怕你的祭祀會斷絕吧。況且百姓有什么過錯。“
申生說:”你說的有道理,我再跟天帝請求,七天之后,你到新城西邊,有一個巫師會附我的靈魂,你去問他。“
申生就消失了,七天以后,狐突去了。巫師說:”晉國會在韓地大敗。“
原來丕鄭跟秦穆公約定政變,于是秦穆公就騙三位大夫。
結果三位大夫說:”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不去,一想,肯定是丕鄭搞的鬼。
于是殺了丕鄭。丕鄭的兒子丕豹來到秦國。
對秦穆公說:”現在大臣和百姓不希望夷吾當國君,希望你去打晉國。“
丕豹是晉國人,他要秦穆公來打自己祖國,只是為了自己私仇。
秦穆公一想,當年你爸跟我們約定,都沒有成功,說明還不到時機。
于是對丕豹說:”你說大臣百姓不附。但是現在夷吾能夠誅殺大臣,說明還沒有到你說的那個地步“
沒有聽丕豹,但是秦穆公知道,會有一聽跟晉惠公算這筆賬的。于是暗中用丕豹。
其實晉惠公殺大臣,如果做得好,也沒怎么樣。因為里克、丕鄭這二位幾乎權傾朝野,如果不除掉,他們又是心系重耳。
畢竟君主坐上位子,基本第一件事情就是殺反對派,概莫能外。通過這次殺戮,幾乎所有反對黨全部被干掉了,晉惠公的位置算是坐穩了。
對于秦國,史書中沒有講河西八城在哪?大致在函谷關、崤山這一片,這一片土地,對于秦國非常重要。控制了這里,秦國東侵就很順利。所以秦穆公一聽夷吾給他這塊地,他就匆匆忙忙擁立夷吾為君。反過來講晉國失去這塊地,就很難阻止秦國東侵。
因為控制這些地,秦國東侵首先補給就有了,否則把軍需物資調到前行是非常麻煩的事情。戰爭沒有后勤保障,根本沒法打。所以中國古代戰爭必須控制一個個城池,否則從后方怎么把軍需物資運到前線,耗費成本不講,萬一被敵人切斷,基本敗局已定。
所以從道義講你不履行承認,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從國家利益講,這塊地沒法給。
所以對秦穆公來講,這次,虧大了。晉惠公應該也知道,他這么干,失去道義不講,跟秦國必有一戰。就看晉惠公能不能把這場仗打贏了。打贏了,如果用心治理晉國,不失為一代明君,否則就廢了。
當然我們看到史書,特意把我們的視線引向晉惠公是一個不仁不義的小人,自然成王敗寇。
公元前649年,周襄王派卿士、大夫賜封晉惠公。結果晉惠公根本不重視這次冊封儀式,表現的懶洋洋的。
大夫回國對周襄王說:晉惠公看起來后代不等享有爵位,天子冊封,竟然懶洋洋的,這就是自暴自棄了。不能用禮和敬去管理國家,上下必然混亂。
天王使召武公,內史過,賜晉侯命,受玉惰,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后乎,王賜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干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左傳 僖公十一年》)
6|韓原之戰
1、秦晉交惡
話說晉惠公登位以來,殺大臣,騙秦國,秦穆公后悔死了,怎么立這個人啊。但是真正兩國撕破臉是因為一件事。
這一年,晉國發生饑荒,糧食欠收。就來找秦國要糧食,秦穆公就召集大臣們商量,到底給不給。
丕豹首先發言,不給,不僅不給,正是出兵伐晉的好機會。
穆公一想,這小子真是個晉奸,如果現在真的打晉國,晉國君民必然恨死秦國了。用中國近代史一句話民族矛盾上升成主要矛盾,同仇敵愾。
就問公孫枝。
公孫枝說:我覺得應該給他,為什么呢?因為晉國饑荒,說不定到了明年我們就饑荒,都是人情。
秦穆公一想,按照這個夷吾這小子脾氣,就算明年秦國饑荒,他也未必會支援秦國。
問百里奚。
百里奚說:是夷吾和你有仇,跟百姓有什么關系?
意思就是講,官字兩個口,從來沒有見過餓死官的。
秦穆公權衡利弊,秦小晉大,秦弱晉強,如果不給,那就做好打仗的準備吧。但他也知道,晉惠公是一個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人。
我們講,其實這種人很好對付。一個人難以對付,不是這個人仁義還是險惡,而是猜不透。凡事被人猜透了,有的是方法對付你。
于是秦國不僅運糧,而且從秦國出發,到晉國,運糧隊伍就沒有斷過。可見秦國對晉國多好。
晉饑,乞糴于秦。丕豹曰:“晉君無禮于君,眾莫不知。往年有難,今又薦饑。已失人,又失天,其有殃也多矣。君其伐之,勿予糴!”公曰:“寡人其君是惡,其民何罪?天殃流行,國家代有。補乏薦饑,道也,不可以廢道于天下。”謂公孫枝曰:“予之乎?”公孫枝曰:“君有施于晉君,晉君無施于其眾。今旱而聽于君,其天道也。君若弗予,而天予之。茍眾不說其君之不報也,則有辭矣。不若予之,以說其眾。眾說,必咎于其君。其君不聽,然后誅焉。雖欲御我,誰與?”是故泛舟于河,歸糴于晉。(《晉語三》)
結果公孫枝這個烏鴉嘴說準了,第二年秦國饑荒了。
因為秦、晉都處在黃河流域,黃河作為母親河,動不動就發脾氣,水災不斷,沒轍。
秦國這回就來到晉國要求糧食。
晉惠公也跟大臣琢磨。
晉惠公那幫大臣,也是精致的利益至上者。
慶鄭說:當年國君你因為秦國才能上位,去年,秦國資助我國,我國怎么能不感恩呢?
虢射說:你懂什么,現在秦國饑荒,正是攻打秦國的大好時機。
晉惠公聽到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結論,晉惠公也在思考。
秦晉兩國必有一戰,只不過是不是現在?如果現在打,晉強秦弱,說不定能打贏。但是現在打,道義上說不過去。
晉惠公手底下沒有管仲,要是管仲肯定不允許打這場仗。
晉惠公說打。
其實晉惠公心里可能早就打算跟秦國干仗了,當年晉國饑荒,晉國旁邊還有國家,為什么獨獨跟秦國借糧?
但是我們講,這步棋沒走對。為什么沒走對。
從利益沖突上看,秦國要發展,必然要東侵,所以秦晉之好,只是暫時的。
但是春秋畢竟不同于戰國,你說打就打。
這場仗打到哪里算結束,把秦國吞并了?最多打到秦穆公不敢東侵。秦族這個民族就像一只老虎,除非你把它打死,否則把它打到半殘,他就在背后發展,最后取代你。所以對于這場戰役無論晉國是贏還是輸,在戰略上是失敗的。
說白了,將士們愿意打嗎?你用什么借口打,因為秦國饑荒,我們不給他糧食,然后你乘人之危打,忘記民族矛盾了。
《三十六計》中有趁火打劫一計,意思是當一個國家內外交困,天災人禍之時,趁火打劫。從這里看,這個晉惠公所做完全一樣,但是這個計策,不能讓對方勢力東山再起,一定要把他的勢力打散。
這是說晉國。
秦國聽到這個消息,秦穆公義憤填膺,煽動秦國士兵的仇恨。秦國士兵恨死晉國了。
這一年過去,巧了,秦國這年豐收。
于是秦穆公率領軍隊,東侵晉國,一直到了韓地。
在戰前,占卜,一方面激勵士氣。
秦饑,公令河上輸之粟。虢射曰:“弗予賂地而予之糴,無損于怨而厚于寇,不若勿予。”公曰:“然。”慶鄭曰:“不可。已賴其地,而又愛其實,忘善而背德,雖我必擊之。弗予,必擊我。”公曰:“非鄭之所知也。”遂不予。(《晉語三》)
2、大戰初起
晉惠公問慶鄭,現在秦軍深入晉國,怎么辦?
慶鄭說:你想怎么辦啊。當年要不是你加深人家怨恨,人家至于打你嗎?你還是問虢射吧。
戰前,兩軍占卜。
秦國這邊,占卜,大吉大利。說秦軍要渡河,晉軍必敗。
晉軍這邊,占卜,發現慶鄭做車右邊,最吉祥。
晉惠公說:不成,我討厭慶鄭。
于是晉惠公要求坐上小駟,從鄭國那里輸入的。
慶鄭說:不行,馬通人性,需要做本國的馬,熟悉本國路線。現在你做著異國的馬,遇到意外,馬就會血液通脹,這就完了。
晉惠公可能會聽嗎?堅持坐上小駟。
晉惠公于是讓韓簡去刺探秦軍虛實。
韓簡回來,報告。
說:現在秦軍各個義憤填膺,因為你忘恩負義,所以把秦軍的血性激發出來了。反觀我軍各個斗志全無,你看著辦吧。
晉惠公說:那我得主動出擊,否則秦軍得勝而歸,他們會輕視晉國。
于是派遣韓簡出兵挑戰。
對秦穆公相當于發戰書。
說:當年君侯的恩惠,寡人一直記著。但是寡人率領這么多士兵,只能集合他們,沒法解散他們,如果君侯退兵,那是兩國之幸,否則我只能率領這么多兵士來迎擊你。
這回說的,好像晉軍各個士氣高漲一樣。
秦穆公拿著兵戈說:當年你沒有坐上國君之位的時候,寡人為你擔憂,你回到晉國還不是國君,我仍然為你擔憂,現在你已經坐上國君之位,我們不妨比試比試。
這就是從道義上講。
韓簡走了以后。
公孫枝問秦穆公,說:當年你選擇了這個白眼狼,不選擇重耳,如果現在攻打晉國,難道不會被諸侯恥笑嗎?
秦穆公說:那也不能全怪我吧,重耳他自己也不停推辭,你說我有什么辦法。夷吾這個白眼狼,如果不戰勝它,還有天理嗎?
公御秦師,令韓簡視師,曰:“師少于我,鬭士眾。”公曰:“何故?”簡曰:“以君之出也處己,入也煩己,饑食其糴,三施而無報,故來。今又擊之,秦莫不慍,晉莫不怠,鬭士是故眾。公曰:“然。今我不擊,歸必狃。一夫不可狃,而況國乎!”公令韓簡挑戰,曰:“昔君之惠也,寡人未之敢忘。寡人有眾,能合之弗能離也。君若還,寡人之愿也。君若不還,寡人將無所避。”穆公衡雕戈出見使者,曰:“昔君之未入,寡人之憂也。君入而列未成,寡人未敢忘。今君既定而列成,君其整列,寡人將親見。”
客還,公孫枝進諫曰:“昔君之不納公子重耳而納晉君,是君之不置德而置服也。置而不遂,擊而不勝,其若為諸侯笑何?君盍待之乎?”穆公曰:“然。昔吾之不納公子重耳而納晉君,是吾不置德而置服也。然公子重耳實不肯,吾又奚言哉?殺其內主,背其外賂,彼塞我施,若無天乎?若有天,吾必勝之。”(《國語 晉語三》)
3、傳奇之戰
于是秦穆公親自擂鼓,秦軍有國君親自擂鼓,士氣高漲。
晉惠公坐在兵車上,結果
晉惠公把主力部隊丟棄,直接跑到秦軍那里爭利。(性格就是如此),結果跑到前面之時,發現秦軍將其重重包圍。晉惠公撒丫子往往回跑。
晉惠公的兵車戰馬,陷入泥中,拔都拔不出來。
晉惠公對慶鄭說:讓我到你車上
慶鄭說:你還是待著吧,背信棄義。我的戰車不配給君主你坐。
秦穆公率領軍隊追擊晉惠公,結果被反過來被晉軍所圍。
韓簡率領主力部隊瘋狂攻擊穆公,結果穆公受傷。
此時,在戰場出現300個野人,拿著兵器,朝著晉軍一頓刺,結果晉軍都暈了,哪來的?
這是韓簡繼續追擊,此時梁由靡大喊,國君掉泥潭了,國君掉泥潭了。
于是韓簡調轉槍口,往晉惠公那里跑。
秦軍一聽,晉惠公在泥潭里。大批主力部隊在丕豹的率領下,往晉惠公那里趕,秦軍于是俘虜了晉惠公。
此戰以秦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君揖大夫就車,君鼓而進之。晉師潰,戎馬濘而止。公號慶鄭曰:“載我!”慶鄭曰:“忘善而背德,又廢吉卜,何我之載?鄭之車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韓簡,輅秦公,將止之,慶鄭曰:“釋來救君!”亦不克救,遂止于秦。(《國語 晉語三》)
4、300野人
原來以前,穆公喜歡騎馬,有一天馬跑了。
發現馬被300個野人吃了。
官吏一看,哎呀,我們國君的馬,竟然被你吃了,于是要治罪。
穆公說:這不過就是一匹馬,人命多寶貴。怎么能用畜生去傷害人。我聽說吃馬肉,沒有酒,那都沒意思。
于是給他們酒,赦免了他們。
三百人聽說秦晉之戰,這300“斯巴達勇士”,瘋了似救穆公。
首先,我們應該解釋一下,什么叫野人?
西周時期,有國野制。
國,就是周天子分封下來的土地
野,就是其他的郊地
所以野人,說白了就是鄉下人。
這300個野人,為什么幫助秦穆公?如果用日本人的話就是“武士道”,恥辱高于一切。
如果受恩不報,這是恥辱。
《增廣賢文》有一句話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老子曾經講過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會你做了好事,就賜福給你。但是只要做了,他就存在著,說不定哪天就發生效果了。
7|惠公前途
話說,晉惠公大敗虧輸,還被秦國人抓了回去。
如果我們還記得,在韓地之戰之前之前,太子申生的靈魂去找狐突,說晉國會在韓地大敗,果然應驗。
但是這個當然只是輿論,因為狐突是重耳那一派的,就做了這么一個宣傳工作。
因為第一次沒法證偽,你說有就有。
但是第二次去見巫師,大家都看到了,申生的靈魂附在巫師身上,不是我騙你們的吧。
大概聯合起來做了一場秀。
結果怎么樣呢?不僅晉國底層人都相信,連秦穆公都利用這個謠言。
此時秦穆公就要思考,弄這一貨色,怎么辦呢?
于是對于這件事情,幾大政治勢力就開始角逐。
其一、秦穆公
其二、秦國的貴族
其三、秦穆夫人
其四、晉國貴族
當晉惠公被押到秦國之時,晉國的貴族,開始對秦國施壓。晉國大夫,頭發散亂,拔草除穢露宿在外,追隨秦軍。
一副如果要拘禁我們國君,先從我的尸體踏過去的樣子
秦穆公就說:寡人并不是要拘禁貴國國君,只是壓制一下晉國的怪夢(太子申生托夢之事)。
晉國大夫們說:現在您處上風,我們處下風,都只能側耳傾聽你的話了。
所以秦穆公知道,殺死晉惠公,是不可能的。且不說這幫大夫視死如生的樣子,現在秦國戰勝晉國只是這場戰役的勝利,對于晉國的國力,秦穆公很明白,不是可以與之匹敵的時候。
晉惠公來到秦國,秦穆夫人出來了。
秦穆夫人是太子申生的妹妹,也就是夷吾的姐姐。
秦穆夫人,帶著秦穆公的太子,女兒,一起赴死。
其實夷吾對秦穆夫人不好,夷吾就是背信棄義之人。當年夷吾還沒有登上國君之位的時候,秦穆夫人囑咐他,如果登上國君之位,希望他能照顧賈君。
并囑咐說:希望你能把流亡在外的公子們接納回國。
夷吾當時滿口答應。其實一想,就知道,把公子接回來,第一個不就是重耳嗎?
晉惠公出爾反爾也就罷了,他奸污了賈君。秦穆夫人就很怨恨他。
但是此時,秦穆夫人也在思考,對于這個弟弟,怎么辦?
畢竟現在他是晉國國君。
最后,想明白了,如果晉國國君被秦國殺了,不僅僅是晉國被諸侯恥笑那么簡單。可能晉國就會一蹶不振。
并且現在她是秦穆公的夫人,秦晉至此分道揚鑣,對于秦國也是不利的。
于是她就威脅秦穆公,如果敢殺了晉惠公,你的兒子、太子以及我和他陪葬。
于是秦穆公把晉惠公囚禁在靈臺。
到了雍都,秦穆公就要問問,這怎么辦?
秦穆公說:原來以為打敗晉國就結束了,現在弄這一個燙手山芋。晉國大夫們跪著求我,我真是于心不忍。如果不考慮晉國人的感受,秦晉之間關系就會破裂,晉國人就會怨恨我秦國。我當時答應了晉國大夫不殺他,如果違背諾言,我跟夷吾有什么區別,天地都會怨恨我的。
這話說的很明白,晉惠公不能殺。國君再壞,畢竟是國家的臉面,多少要考慮一下。
公子縶說:現在好不容易把這小子抓回來,放了,怕放虎歸山啊。
公孫枝:此言差矣。我想請問,你說殺了他,晉國人會因此結交好秦國嗎?他們一定怨恨秦國。正所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何況是國君呢?
公子縶說:我沒有說只殺了他,我們可以迎立公子重耳為君。公子重耳的美名,天下皆知,我們是殺了無道昏君,去擁立有道明君,這難道不對嗎?
公孫枝:當然不對了,如果晉國人自己殺了晉惠公迎立公子重耳,自然無事。秦國如果殺了晉惠公,還說我給你們找來了有道明君,這不是兩次羞辱晉國人嗎?況且如果公子重耳登位,他應不應該對付秦國,如果不對付,不念弟弟被殺,這是不仁。如果對付秦國,那是不念秦國擁立之恩,這是不義。
秦穆公說:那最好應該怎么樣?
公孫枝說:不如這樣把晉惠公放回晉國,但是逼迫他把太子做人質。并且把原來的河西之地奪回來。最好能夠把秦國勢力滲入到晉國中,這樣就可保周全了。
秦穆公說:此計甚妙。
穆公歸,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謀曰:“殺晉君與逐出之,與以歸之,與復之,孰利?”公子縶曰:“殺之利。逐之恐構諸侯,以歸則國家多慝,復之則君臣合作,恐為君憂,不若殺之。”公孫枝曰:“不可。恥大國之士于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子思報父之仇,臣思報君之讎。雖微秦國,天下孰弗患?”公子縶曰:“吾豈將徒殺之?吾將以公子重耳代之。晉君之無道莫不聞,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戰勝大國,武也。殺無道而立有道,仁也。勝無后害,智也。”公孫枝曰:“恥一國之士,又曰余納有道以臨女,無乃不可乎?若不可,必為諸侯笑。戰而取笑諸侯,不可謂武。殺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親,不可謂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謂智”。君曰:“然則若何?”公孫枝曰:“不若以歸,以要晉國之成,復其君而質其適子,使子父代處秦,國可以無害。”是故歸惠公而質子圉,秦始知河東之政。(《國語 晉語三》)
8|晉國改革
晉惠公在秦國當了三個月俘虜,聽說秦國愿意放了他。于是派大夫郤乞告訴呂甥。
呂甥就教郤乞一段話。
于是召集國都之人,聽報告。什么呢?類似于罪己詔。
于是說道:秦國將要釋放寡人,但是寡人自知不德,上干天譴,實在不配當國君了。希望大家改立國君來代替,太子圉。
還有,把大量田土賞賜給臣民取悅他們。
效果馬上出來,大家都鼻涕一把淚一把,哭了出來。
晉國改革,是為開阡陌作愛田。
就是廢除井田制,和后來戰國時期商鞅改革類似。這樣就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
郤乞說:現在國君身在囹圉,還如此關心臣民安危,你們說好不好?
大家齊聲說:好
郤乞說:但是國君在外面當俘虜,為天下所笑,你們說怎么辦?
大臣說:那肯定要君主回國啊。
呂甥說:現在韓原之戰,我軍慘敗,兵甲武器都沒了。為今之計,應該是征收賦稅,修正軍備,輔助太子即位。天下人看到新君即位,群臣和睦團結,晉國友好之國,會勉勵我們。與晉國關系不好的國家會害怕我們,你們看怎么樣?
這就是另一項改革,作州兵。所謂作州兵,就是將原來的國野制解體,野人也可以成為士兵,那么兵源大大增加了。并且征軍賦,開始對個人收稅,這樣軍賦數量開始增加。軍事實力大大增強。
群臣一致說,應該如此。
所以是福是禍,難以知曉。這次改革,對后來的晉國崛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秦國到了戰國商鞅變法也重新效法這種改革方式。
那么這次改革能夠成功為什么呢?因為晉國被打殘了,不改革不行。改革就是這樣,改革都是從違法開始,自然越危機的時候越是改革最好的時候。
所以,危機一次,一半是危,一半是機。
公在秦三月,聞秦將成,乃使郤乞告呂甥。呂甥教之言,令國人于朝曰:“君使乞告二三子曰:‘秦將歸寡人,寡人不足以辱社稷,二三子其改置以代圉也。’”且賞以悅眾,眾皆哭,焉作轅田。
呂甥致眾而告之曰:“吾君慚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不亦惠乎?君猶在外,若何?”眾曰:“何為而可?”呂甥曰:“以韓之病,兵甲盡矣。若征繕以輔孺子,以為君援,雖四鄰之聞之也,喪君有君,群臣輯睦,兵甲益多,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庶有益乎?”眾皆說,焉作州兵。(《國語 晉語三》)
9|惠公回國
呂甥去秦國迎接晉惠公回國。
秦穆公說:你們意見一致嗎?
回答道:不一致
穆公說:為什么?
回答說:那些小人不再怨恨國君的罪過,但是戰爭使他們的父兄戰死,于是他們鐵了心要立太子為君,一定要報國仇家恨。并發誓即使讓晉國侍奉齊國、楚國,也要讓他們幫助我們復仇。
而君子懷念國君,也知道國君有罪過。他們現在正在征收賦稅,修治軍備來等待秦君的命令,他們認為一定要好好侍奉秦國,就算死了也不能有二心。
因此不一致,我調和兩方廢了很多時間,然后我才來的。
這段話很有意思,秦穆公當然希望晉國越來越好。
而呂甥的話中,小人自不必講,而君子也在修治軍備,征收賦稅,發展國家,這難道不是秦國的麻煩嗎?
穆公問:那你們對于晉君的命運什么推辭
回答說:小人希望擁護新君對付秦國。而君子認為秦君仁厚,幾次施恩于晉國,秦君的恩德真是如天地一樣深厚。
秦穆公說:是這樣的。
秦穆公一想,前面是威,說明晉國國內上下一心,后面是恩,給我戴高帽。
于是秦穆公改善了晉惠公的待遇,給他住在賓館里,按照諸侯禮節,給他牛、羊、豬各七頭。
呂甥逆君于秦,穆公訊之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公曰:“何故?”對曰:“其小人不念其君之罪,而悼其父兄子弟之死喪者,不憚征繕以立孺子,曰:‘必報讎,吾寧事齊、楚,齊、楚又交輔之。其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必事秦,有死無他。’故不和。比其和之而來,故久。”公曰:“而無來,吾固將歸君。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曰不免,君子則否。”公曰:“何故?”對曰:“小人忌而不思,愿從其君而與報秦,是故云。其君子則否,曰:‘吾君之入也,君之惠也。能納之,能執之,則能釋之。德莫厚焉,惠莫大焉,納而不遂,廢而不起,以德為怨,君其不然?’”秦君曰:“然。”乃改館晉君,饋七牢焉。(《國語 晉語三》)
10|慶鄭之死
惠公經過此次恥辱,會變得怎么樣呢?
第一件事情,殺慶鄭。要不是慶鄭不給我車坐,我至于被秦軍生擒嗎?
當時惠公還沒到晉國邊境之時,
晉國大夫蛾析問慶鄭說:君主被秦軍生擒,是你的罪過啊,現在君主回來了,他一定會治罪于你的。
慶鄭說:我犯有三條罪過,
其一、戰場殺敵,戰敗而歸
其二、被俘虜,應該處死
其三、貽誤戰機,君主被秦軍生擒
我還能去哪?國君如果回來,我自愿赴死。如果國君沒法回來,那么我會自己攻打秦國,以死效忠于他。做臣子不能圖一時之快,卻讓國君受到羞辱,這是大逆不道。
晉惠公到了國都郊外,聽說慶鄭竟然沒跑。
就派人斥責慶鄭:慶鄭,你罪大惡極,你竟然還在晉國。
慶鄭說:如果你一坐上國君之位,能履行諾言,會導致威望下降嗎?威望下降,能聽取虛心聽取勸諫,會發生這場戰爭?如果戰前能聽從占卜,會失敗嗎?為臣者應該聽從處罰,我在此就是為了讓君主公正地執行法令。
惠公說:既然如此,殺掉
慶鄭說:臣下應該勸諫君主,這是責任。君主應該懲罰有罪之臣,這是說明君主執法嚴明,即使你不手,我也會自殺。
蛾析說:慶鄭能夠主動接受罪過,這是忠臣啊,不如釋放他,去戴罪立功攻打秦國。
梁由靡:不行,我們用有罪之人去報仇,秦國人也會。戰場上沒有打贏,卻用奸邪之人去報復,不能說是武力。為君應該讓國家安寧。況且與秦國剛剛講和,如果背棄他,這是不守承諾啊。況且太子在秦國,如果攻打秦國,太子怎么辦?不如殺掉太子。
晉惠公說:殺掉慶鄭,明正典刑。
大夫家仆徒說:如果為君者能夠不計較個人私怨,臣下能夠不逃避責任,這是應該宣傳的啊。干嘛要殺掉。
梁由靡說:君主只有嚴明法制,才能治理百姓。慶鄭不聽軍令,擅自決定進退,這是違法政令。讓君主被俘虜,臣下只圖一時之快,這是觸犯了刑律,怎么能放呢?不僅不能放,必須明正典刑,否則就會使君主陷入違法刑法的惡名之中。
于是明正典刑。殺之前,公布慶鄭罪狀。
其一、韓原之戰,擾亂隊列,違反軍令
其二、主帥被俘,沒有拼死抵抗
其三、擅自決定進退
其四、貽誤軍機,失掉俘虜秦穆公的機會
慶鄭說:既然如此,三軍在此,我現在就拼死保衛國君,你明正典刑。不要讓國君陷入不義。
我們不得不承認,慶鄭在韓原之戰確實犯有罪過,也應該處死。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晉惠公的指揮失誤,也是一個原因。但是晉惠公不承認錯誤,而且,對于慶鄭,晉惠公希望把他當成替死鬼。
以后我們會讀到,同樣一件事情,秦穆公是怎么做的,我們對比一下。
惠公未至,蛾析謂慶鄭曰:“君之止,子之罪也。今君將來,子何俟?”慶鄭曰:“鄭也聞之曰:‘軍敗,死之;將止,死之。’”二者不行,又重之以誤人,而喪其君,有大罪三,將安適?君若來,將待刑以快君志;君若不來,將獨伐秦。不得君,必死之。此所以待也。臣得其志,而使君瞢,是犯也。君行犯,猶失其國,而況臣乎?“
公至于絳郊,聞慶鄭止,使家仆徒召之,曰:“鄭也有罪,猶在乎?”慶鄭曰:“臣怨君始入而報德,不降;降而聽諫,不戰;戰而用良,不敗。既敗而誅,又失有罪,不可以封國。臣是以待即刑,以成君政。”君曰:“刑之!”慶鄭曰:“下有直言,臣之行也;上有直刑,君之明也。臣行君明,國之利也。君雖弗刑,必自殺也?”蛾析曰:“臣聞奔刑之臣,不若赦之以報讎。君盍赦之,以報于秦?”梁由靡曰:“不可。我能行之,秦豈不能?且戰不勝,而報之以賊,不武;出戰不克,入處不安,不智;成而反之,不信;失刑亂政,不威。出不能用,入不能治,敗國且殺孺子,不若刑之。”君曰:“斬鄭,無使自殺!”家仆徒曰:“有君不忌,有臣死刑,其聞賢于刑之。”梁由靡曰:“夫君政刑,是以治民。不聞命而擅進退,犯政也;快意而喪君,犯刑也。鄭也賊而亂國,不可失也!且戰而自退,退而自殺;臣得其志,君失其刑,后不可用也。”君令司馬說刑之。司馬說進三軍之士而數慶鄭曰:“夫《韓之誓》曰:失次犯令,死;將止不面夷,死;偽言誤眾,死。今鄭失次犯令,而罪一也;鄭擅進退,而罪二也;女誤梁由靡,使失秦公,而罪三也;君親止,女不面夷,而罪四也;鄭也就刑!”慶鄭曰:“說,三軍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斬慶鄭,乃入絳。(《國語 晉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