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又稱精神動力學或精神分析學。精神分析論始于19世紀末,是奧地利著名醫生弗洛伊德在治療神經癥及精神病的臨床實踐中創立的一種學說,后來發展為一種強調潛意識(無意識)過程對人的行為有決定作用的理論,也稱深層心理學。根據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行為是由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或激發的。
弗洛伊德之后的許多心理學家都在新的方向上采用了心理動力學模型,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既有繼承,又有修正和發展,形成了心理動力學的不同視角。
視角1:驅力理論
意識和潛意識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基本概念。意識是指個體能覺察的心理部分,是人類理智作用的表現。潛意識(也稱無意識)包括個體的原始沖動、本能及欲望,它們受法律、道德及習俗的控制而被壓抑、被排擠到意識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滿足。在被壓抑的本能與欲望中以性本能為主。
弗洛伊德把存在于潛意識中的性本能稱為力必多(libido),并將力必多假定為人類生命力的根源。性本能從幼兒時期就以口唇性欲,肛門性欲等形式存在。
驅力理論強調的是人格中“本我”的作用,將本能欲望看作是強大的驅動力。驅力理論的觀察視角主要是期望和欲望,可與來訪者一起探討:他想要的是什么?他的期望和欲望是什么?
視角2:自我心理學
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的倡導者之一。她認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只注重研究潛意識過程,而對自我的研究卻有明顯的不足。她認為,自我是人們借以了解本我和超我的一個媒介。強調要給精神分析的潛意識研究加上意識水平。她進一步論述和發展了弗洛伊德關于防御機制的理論,對自我進行深入研究。
防御方式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家庭環境和人格。自我心理學的觀察視角為防御方式,通過防御方式可以以對一個人進行縱向觀察。
視角3:自體心理學
自體心理學理論是科胡特提出的重要理念觀點,自體心理學自出現后,迅速成長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論。
自體心理學理論聚集于自體的發展,關注自我關心、自尊和自戀是如何先于關心他人而產生的,以及自戀的發展如何反映著正常的發展途徑。
自體與自我不同,自體更強調個體的體驗。自體是對自己的體驗所構成的主體。
胡科特用“自體客體(selfobject)”這一術語,來表達將另一個人所提供的、非個人機能的體驗,體驗為自己的一部分。母親是孩子最重要的自體客體,孩子會把母親所提供的體驗當作自己體驗的一部分。
自體心理學的觀察視角為自尊。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可問來訪者:你感到最羞恥的事是什么?你是怎么應對的?
視角4:客體關系理論
客體關系理論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中探討人際關系,認為真正影響一個人精神發展過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嬰兒與父母的關系。
客體關系理論強調早期嬰幼兒階段心理發展的重要性。早年與撫養者的互動會內化為孩子的人生體驗,進而影響其成人后的各種表現與人際交往。
該理論認為,求助者一定會把兒童期內射的“自我——對象客體”關系投射成自己與咨詢師的關系,而一名敏銳的咨詢師可以通過自己的感受(反移情)來覺察求助者在童年和日常人際生活中形成的“自我——對象客體”,隨后通過闡釋、理解、分析或者抵御其存在不良問題的“自我-對象客體”關系,來幫助求助者獲得領悟,實現發展。
客體關系理論觀察視角是記憶和關系,在咨詢過程中,可以問來訪者: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還可通過觀察來訪者與咨詢師的關系,來了解來訪者與父母、家人的關系模式。
視角5: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最初由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志。
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系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內部工作模式會在以后的其他關系、特別是成年以后親密關系和婚戀關系中起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親子依戀的質量會對個體的人格和心理產生重要的影響。研究者把嬰兒的依戀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反抗型依戀。
安全感不足是依戀出了問題,依戀理論的觀察視角是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