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提出一個理論叫“情緒勞動”:
除了日常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外,還存在一種被忽視的勞動,就是情緒的勞動。
當一個人思慮過度,就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精力,導致自己停滯不前。
但要知道不管如何努力,昨天回不去,明天預測不了,我們都希望萬事順遂,但這世上少的是得償所愿,多的是事與愿違。
與其焦慮和煩惱,不如讓今天的自己擁有滿格能量,享受當下的每時每刻。
正如人民日報所說,
不要提前焦慮,也不要預知煩惱,生活就是見招拆招,日落歸山海,山海藏深意。
一、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
李雪琴在參加一檔綜藝時提到,她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人,非常容易焦慮。
具體會為什么事情焦慮呢?答案是:一切事情。
她甚至會因為兩年前有人和她說了一句“謝謝你”,而她沒有回一句“不客氣”而焦慮。
每個人好比是在路上馳騁的汽車,當把80%的能量用于焦慮內耗時,自然就跑不遠。
只有心無雜念,把100%的能量都花在奔跑上,就會迅速超過其它車輛。
企業家李明彥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有一次他打算去新西蘭旅行。
出發前,他搜集各種攻略,想著一定要挑戰聞名遐邇的高空跳傘。
憑著一腔熱血,他在網上報了名。但是付款后的第二天,他就開始緊張焦慮。
“我為什么要玩那么刺激的項目?輕松玩玩就好了,為什么給自己找罪受?”
“如果發生什么意外怎么辦?我怎么向周圍人求助?”
想著想著,李明彥越來越焦慮,連續好幾天都被這個問題困擾的茶飯不思~
后來,等到跳傘的那天,李明彥在教練的鼓勵下,縱身飛翔。
他瞬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發現原來天空那么美麗,跳傘的感覺那么刺激……
更重要的是,跳傘的設備很先進,教練很專業,整個過程特別安全。
很多時候,我們總會預支明天的煩惱,也總想憑一己之力解決未來的憂患。
然而提前焦慮,不僅阻止不了未來的到來,更會影響當下的心情。
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除了變化本身,萬事皆變化無常。唯一能夠確定的只有當下。”
世事無常,沒有人能預測明天到底會發生什么。
我們唯一能做的的,就是不要提前焦慮,別讓未來不可知的恐懼占領當下可知的幸福。
二、你擔心的,90%都不會發生
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來自于對事情的過度解讀。
每每遇到棘手的事,便會在腦海不斷上演災難性的結果,不斷預設最壞的想法~
整個人畫地為牢,把自己親手困在名為恐懼的當下。
小說《一個小公務員之死》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主人公切爾維亞在看歌劇時,不小心打了一個噴嚏,將唾沫星子噴到了坐在前面的布里扎洛夫將軍身上。
切爾維亞當時慌急了,不停地向將軍道歉。
在之后的三天里,他更是向將軍道了六次歉。
盡管將軍非常寬容地原諒了他,但切爾維亞還是不斷地放大這個錯誤,最后將自己活活給嚇死。
結局令人唏噓,但小說中的場景映照到生活,卻發現周圍皆是切爾維亞。
做了噩夢,一整天都神情恍惚的在想這個夢到底暗示了什么,自己是不是要倒大霉?
同事今天沒和自己打招呼,仔細回想是不是做錯了什么?是不是說了什么得罪的話?
身體不舒服,上網查相關癥狀,看到各種博主分享,緊張到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大病~
但實際呢?
夢是反的,噩夢昭示好運要降臨;
同事沒打招呼,是因為昨晚沒睡好,整個人疲憊不堪~
身體不舒服,但第二天吃了一頓火鍋后,立馬滿血復活~
世間之事,都是福禍相依,真正的禍不是外界的災難,而是內心的恐懼。
要知道對于能改變的,就努力改變,讓它變成期待的樣子,
不能改變的,任憑使出渾身解數也由不得你,這時用一顆平常心接納一切就是最好的狀態。
三、見招拆招,磨練出更好的自己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如果與過去的自己重逢,你最想做什么?
一個高贊的回答是:我會去感激那個曾經勇敢面對生活暴擊的自己。
生活中,我們總會經歷各種苦難與折磨,也總有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等待我們去面對和解決。
但不管問題有多棘手困難有多大,你都會發現,是那個勇敢的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見招拆招,救自己于水火之中,讓自己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作家梭羅在28歲以前,事事不順,飽經生活摧殘。
他多年為一家雜志社供稿,卻一直得不到編輯的認可;
他自告奮勇去小鎮上做督察員、測量員,卻始終無法獲得公職;
他向一個姑娘告白,姑娘卻轉身投入了別人的懷抱;
甚至連多年與他相依為命的哥哥,也因為染上重疾撒手人寰。
這一連串的遭遇,讓梭羅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他甚至為此大病了三個月。
病好之后,他決定改變這樣的生活,于是帶著一把斧頭來到了瓦爾登湖畔隱居。
他在簡單的日子里,釋懷了自己所有的不甘;
在與自然相處的時光里,讓身心得到了徹底的療愈。
最后,他還將自己的見聞和感悟整理成文,寫就了著名的《瓦爾登湖》~
人生中總會有一段難熬的時光,你時常會感到看不到希望透不過氣~
但只要能硬著頭皮熬下來、挺下去,勇敢的把困難一個個擊破~
那么回頭看,就會發現輕舟已過萬重山!
寫在最后:
《禪宗公案》有一個很出名的故事:
?一天,行者問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和尚答:“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后呢?”
和尚答:“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得道前后都一樣,那何謂得道?”
和尚鄭重地說:“不一樣。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擔水,擔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努力做好手頭的事,認真享受當下的生活,
不為過去愁,不為往事憂。
因為他們知道不管生活中遇到多大的難,都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淹、見招拆招,一切都會有解決辦法。
當然如果盡了全力,但未能如愿,那挫折和失敗,又何嘗不是一種收獲呢?
點個在看,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