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社群長期發展的理論問題
羅振宇為什么放棄羅輯思維而做得到
1、一千鐵桿粉絲有理論風險,作為手工業時代消耗品和復購率存在的情況下部分正確,到了內容生產時代則不然
2、羅輯思維的內容枯竭和審美疲勞,圈層不可持續
3、得到的內容矩陣生產能力,羅輯思維品牌營銷力快速完成轉換
4、粉絲支持產品是對的,但是大V剝削粉絲倫理上是不對的,剔除其他因素,只有產品才具有真正商業屬性與價值,人格影響力只是附著價值
我個人認為發展方向一定是產品工具,而非人格聚合。
這就像吳曉波如果不完成投資人和孵化器角色轉換,其作為內容社群能力和效率是存疑的,社群是一個未被驗證有效的商業模式,其商業效率遠遠低于一個“正常”的商業渠道的能力。社群就是一個較大的看起來很美的坑。要么宗教,要么商業,慎談精神這些形態猶疑的不確定之物。換言之,甚囂塵上的“不確定性”崇尚,需要轉換到高度的“確定性”。泡沫和風只是一陣飄風,剩下什么,才是真正值得研究的。這也是互聯網的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