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逼渌怪^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b>這句話講述的就是孔子“安貧樂道”思想。
“子貢”指孔子的弟子,是學(xué)問家、外交家、政治家,孔子的學(xué)說思想,能夠流傳下來,子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罢~”指巴結(jié)、奉承、諂媚。“何如”指怎么樣,子貢在問這句話時很得意,覺得自己做的挺不錯的。“可”:指尚可,只是及格而已。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八個字是引用《詩經(jīng)》里的原句,是講做玉石的方法,“切”指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鋸子弄開石頭叫剖,也就是切;“磋”指找到了玉,用銼子把石頭的部分銼去,這是做玉器的第二步叫蹉;“琢”指在玉蹉出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一定的型式和器物,這是做玉器的第三步叫琢;“磨”指做玉器的最后一步,加上磨光,使這玉發(fā)出美麗奪目的光彩。“切、磋、琢、磨”四個字,用來比喻教育最為貼切,一個人生下來要接受教育,要慢慢從人生經(jīng)驗(yàn)中體會過來,學(xué)問進(jìn)一步,工夫就越細(xì),越到了后來,學(xué)問就越難?!案嬷T往而知來者”指懂得了過去就知道了未來,這也就是詩的精神。
這句話的大意是,子貢說:“一個人貧窮倒霉時不去巴結(jié)諂媚奉承;發(fā)財(cái)?shù)靡鈺r能夠不驕傲自大,那么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尚可,但是還不如雖然貧窮卻樂于仁道、富裕卻愛好禮義的人?!弊迂曊f:“《詩經(jīng)》上說,‘做學(xué)問要像制作玉石一樣,切磋雕刻并加以琢磨細(xì)刻’,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xiàn)在可以與你討論《詩經(jīng)》了!告訴你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你就可以舉一反三知道未來的事了。”
這句話依然是孔子教導(dǎo)人們?nèi)绾螢槿颂幨赖牡览?,孔子希望弟子們做學(xué)問能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達(dá)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境界。
我們常常聽說的一個詞“得意忘形”,告誡人們得意時切勿驕傲自大,其實(shí)“安貧樂道”對應(yīng)的一個詞叫做“失意忘形”,有人在順境的時候待人接物都能做到禮貌周全,但是一旦失意,各種負(fù)面情緒都來了,就自卑沉淪下去了,完全失了以往的分寸和氣度。孟子有句話叫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中最難做到的就是“貧賤不能移”,一個人若能做好“貧賤不能移”,失意時不忘形,仍就保持之前的氣度和禮節(jié),這就是做學(xué)問的最高修養(yǎng)。
一個人一輩子的境遇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樣,有溫暖的春天、也會有寒冷的冬季,曲曲折折的,因此我們需要培養(yǎng)“安貧樂道”的精神,學(xué)會在逆境中磨練自己、鑄造自己的心性,就像制作玉石一樣,切磋琢磨,打造出最完美的玉石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