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征稿活動:
報名方式:評論區報名
報名格式:心理學書評報名+簡書昵稱
活動內容:報名成功會由簡書會員小管家跟您聯系,您可以免費獲得書籍一本,收到書籍后需要在1周內發布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書評,本次活動參與人數5人,按報名順序提供免費書籍哈
文/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
無論是心理專業的學生、教師、從業者,還是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入門級讀者,都能通過閱讀本書,擁有以下收獲:
- 知道心理學可以給你帶來什么;
- 滿足自己對人類本性的好奇;
- 能夠區分事實與虛假信息或偽科學;
- 成為更知性、更理智的人;
- 更好地學習、工作與生活。
我之前教授過一門課程,叫“心理學概論”。在第一堂課上,我都會問同學們這樣一個問題:在你們看來,何謂心理學?
有人說,心理學應該就是心理醫生治療患者的心理疾病。也有人說,心理學大概就是讀心術,弄清楚人在想什么。還有人說,心理學可以用于星座分析和預測未來前景……
可以肯定地說,上面的回答是不正確的。但是我非常能理解他們對心理學的模糊與朦朧的認知。事實上,對于很多剛入門的人來說,心理學就是那種“云里霧里”的東西。
為了以通俗易懂的科普方式解釋心理學,在相對確切地了解心理學是什么之前,最好先看一看心理學不是什么。
心理學不是相面
很多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在碰到心理學家時問的第一個問題總是“猜猜我在想什么?”。我經常回答“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也就是說,心理學研究的不是個案,而是大眾的心理,是一種普遍規律,在科學上我們稱它為“大數原則”。這就好比沒有一個專業的經濟學家會說這只股票明天一定會漲,因為這違反了他的職業操守,也違反了科學原則,但經濟學家可以說股市的基本規律是什么。
心理學不是算命
從某種意義上講,算命是一種迷信活動,而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后者講證明、證據和證偽。
我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1998年,母校邀請我回國參加百年校慶。因為飛機晚點,我到達機場后沒有人接我。寒風之中,我在等出租車時,迎面走來一位頗有道骨仙風的道士,他遞給我一張名片,上面寫著“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
他說:“您正好沒事兒,我能不能給您算上三卦?算準了您給我錢,算不準分文不取。”我正好閑著無聊,就同意他給我算命。
他說:“第一卦,您看起來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一定是位成功人士,對不對?”
你說這要我怎么回答,我只好說“對”。
他接著說:“您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必有大成,可惜您現在缺個好幫手,對不對?”
你想,我在寒風中等出租車,肯定缺幫手,所以我說“對”。
他立馬說:“前兩卦算得準,且聽第三卦。俗話說‘男人四十一枝花’,您一定要當心桃花運。”
我知道桃花運是一種職業風險,所以我說“這也對”。于是,道士說:“三卦算準,您掏現金。”但我轉念一想,不對,科學的原則之一是要證偽。
所以,我立馬跟他講:“你這三卦好像適用于剛才所有從國際航班上下來的男性。”
我反問道:“第一,這些人能夠搭乘國際航班,就算不是成功人士,也是小有成就的人,對不對?”他說“對”。
“第二,這些人都在等出租車,肯定缺幫手,對不對?”他說“對”。
“第三,桃花運是不是應當小心?”他也點頭說“對”。于是,我說:“三卦全對,你得給我現金。”
他問我是干什么的,我告訴他我是一名心理學教授。他立馬說:“大水沖了龍王廟,原來我們是一家人!”聽到“一家人”,我也只能笑笑作罷。
我真的和他是“一家人”嗎?
心理學不光是心理咨詢
還有很多人誤以為研究心理學的人都是從事心理救助、心理干預工作的。心理學家當然可以做這些事情,但科學的心理學不光是心理咨詢,它研究的是人類心理活動的方方面面。比如,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個體和群體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及其變化規律;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是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高級心理活動,也就是一種認知過程,包括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言語等;神經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動與丘腦、大腦等的關系;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是行為和能力的逐步變化,包括生命從受精卵到死亡的每個階段。哈佛大學的公開課“幸福課”(又稱“積極心理學”)的主講者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先生發現,一個世紀以來,心理學家還研究了很多負面的心理活動,包括抑郁、焦慮、恐懼等。
心理學不是簡單的常識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口口相傳一些被稱為“常識”的知識。常識,顧名思義就是長期以來人們意識到的一些事情。其中,有些事情可能比較有規律性,有些可能比較有理論性,也有些可能能夠被多次檢驗。常識本身有不同的形成方式,科學常識一般要通過科學實證得到。但一些生活常識或社會常識則不一定來自科學檢驗,可能來自文化習慣。
當然,一些為人們所熟悉的科學的心理學知識可以被稱為常識,也有一些科學的心理學結論并不被人們所熟悉,甚至與人們的“常識”相悖。就拿絕大多數人都熟悉的微笑為例。有一種微笑會讓人產生魚尾紋,不少人特別是女性覺得魚尾紋影響容貌,于是就想方設法去除魚尾紋或者平時盡量保持表情嚴肅。這應該可以算是許多女性認可的一個“常識”,美容院也因為“拉皮項目”而生意興隆。但這個“常識”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不正確的。
其實,這種“魚尾紋式微笑”有一個專業的心理學稱謂,叫“迪香式微笑”,是由一百多年前的一位法國醫生迪香發現的。迪香式微笑的特點是:笑容飽滿、牙齒露出、嘴角肌肉上揚、顴大肌上提、眼角肌收縮(使眼角周圍出現皺紋)。而眼角肌只有在發自內心地微笑時才容易顯現。程式化的假笑雖然能夠帶動嘴角肌肉與顴大肌的運動,卻無法使眼角肌充分收縮。之后的腦科學研究更是證明了迪香式微笑的神經機理。人類控制面部表情的神經系統有運動神經系統與情緒神經系統,假笑是運動神經系統的作用產物,而眼角肌的充分收縮在很大程度上要歸于情緒神經系統。積極心理學家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擁有迪香式微笑(真笑)的人生活更幸福、健康狀況更好、事業成功的概率更大、家庭關系更和諧、收入水平更高。所以,大量女性朋友實際上被這樣一個“常識”影響了幸福、成功、健康等。真正的常識是:展現魚尾紋,經常發自內心的笑容能夠讓人生更美好。
像上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對于很多事情,我們其實并不太知道或者我們知道的是錯誤的,但我們會誤以為自己知道或誤以為自己知道的都是正確的。再舉個例子:在20世紀60年代,著名心理學家亞瑟·阿倫(Arthur Aron)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研究戀愛的人對視的時間有多久。結論出來以后,媒體報道說戀愛的人對視的時間要更長一些。這種對心理學知識的簡單描述,導致公眾認為心理學研究的都是我們知道的東西。但是他們并沒有認真看這份研究報告,實際上,其中用了很多方法測量人們的對視時間,而且其中的很多解釋說明了為什么戀愛的人要凝視對方,會有什么樣的生理反應,有什么樣的心理結果以及相應的婚姻價值等。
這種觀念并非個例,甚至很普遍,有相當廣泛的社會認同,以至于美國國會議員曾公開建議,要把心理學中研究人類美好關系的問題劃歸到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研究領域中,而不是把它們當作科學問題予以研究。這位議員明顯沒有經過專業的心理學訓練,可能只是略知一二。但他是政客,在現實生活中,政客的意見在很大程度上能影響政策的制定。這就是我經常講的,在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只是簡單地理解了心理學的研究結論。更重要的是,心理學還可以解釋很多常識的錯誤。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他發現,人們習慣把對人的認識、對心理學的認識建立在自己的經驗和直覺之上,而這些經驗和直覺往往是不可靠的。卡尼曼教授在世界范圍內做過一項非常有名的研究,講的是一位叫王楠的女孩:30多歲,單身未婚,坦率直言,非常聰明,大學讀的是哲學專業,在念書期間就對很多社會問題感興趣,踴躍參加各種學生活動。現在,請你判斷一下以下兩件事情哪件最有可能發生:
第一,王楠在銀行做一個普通的出納員。
第二,王楠在銀行做一個普通的出納員,同時還積極參加女權運動。
卡尼曼教授發現,大多數人的選擇是第二種。他們認為,如此聰明并且關心社會問題的女孩不能只在銀行做一個普通的出納員,業余時間她可能也會參加一些社會活動。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以及從科學的邏輯角度來講,兩件事同時發生的概率不可能比其中一件事單獨發生的概率更大。這就是聯合概率的判斷誤差,也是心理學所強調的證據、證明、證偽的意義。
那么,究竟何謂心理學?
這本“心理學概論”課的經典教材——《心理學(第13版)》就全面透徹、深入淺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它也通過對科學心理學的闡述,讓我們真正理解“科學心理學”和“虛假心理學”有哪些差異,并幫助我們了解心理學到底是一門什么樣的科學,對我們有什么用。
本書指出,心理學是一門研究我們日常思考、感受及行為的科學。心理學家基于研究和實證證據來探究人性,其中實證證據是通過精確的觀察、實驗和測量得到的。
書中談到,心理學研究通常會得出與廣為流傳的信念直接矛盾的結論。例如,不愉快的記憶真的會被壓抑,而在幾年后又能被準確地回憶起來嗎?戒酒政策會降低人們的酗酒率嗎?如果在嬰兒期聽貝多芬的音樂,長大后會變得更聰明嗎?催眠真的可以幫你準確回憶起自己三歲生日那天發生的事情,或者讓你完成本不可能完成的壯舉嗎?
當你學完本書,你以前所信賴的人性假設,至少有一個(也可能會更多!)將被證明是虛構的而非事實。
沒錯,在本書中,你能清楚地感受到心理學的魅力。閱讀本書不需要心理學基礎,但需要抱以開放的接納態度。本書通俗易懂,從身體、環境、思維和感覺、個人發展、健康和障礙等多個方面進行組織,將心理學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內容豐富全面,案例生動有趣,應用性強。
本書的另一個很鮮明的特色是將批判性思維和科學思維融入各章,深入分析了大量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當代事件,為學習者提供了必要的思維工具,幫助他們像心理學家一樣理性思考。作者認為,在虛假新聞和“另類事實”無處不在的今天,這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除此之外,本書在內容的組織編排上也不乏特色。相較于之前的版本,第13版進行了很多升級。比如,在每章中增添了“批判性思維演示”新板塊,通過互動式活動分析與每章主題相關的流行觀點。又比如,更新了每一章的實驗研究以反映該領域的進展和最新發現。另外,還對每章內容的呈現方式進行了創新,使它們更容易按照教師授課的方式被重新排列等。
本書的四位作者是來自不同心理學領域的專家。比如,卡羅爾·韋德在認知心理學上有很深的造詣,卡羅爾·塔佛瑞斯擅長社會心理學,塞繆爾·R薩默斯的專長是社會、認知和應用心理學,麗莎·M申致力于神經科學、情緒和臨床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本書集結了不同心理學領域的專業結晶,可以最大限度地讓讀者受益。
無論是心理專業的學生、教師、從業者,還是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入門級讀者,都能通過閱讀本書,擁有以下收獲:
- 知道心理學可以給你帶來什么;
- 滿足自己對人類本性的好奇;
- 能夠區分事實與虛假信息或偽科學;
- 成為更知性、更理智的人;
- 更好地學習、工作與生活。
下面,就請翻開這本書,開啟心理學的神秘之門,去認識自己、了解他人、探索世界吧!
世界一流的作者團隊
卡羅爾·韋德斯坦福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美國心理學會教務部主席。
卡羅爾·塔佛瑞斯密歇根大學跨學科社會心理學博士。
塞繆爾·R·薩默斯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社會心理學家,塔夫茨大學心理學教授。
麗莎·M·申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塔夫茨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國內頂尖的譯者團隊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心理學科評議組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天津師范大學副校長白學軍教授領銜翻譯并對全稿嚴格把關,翻譯團隊成員均擁有心理學博士及以上學位。
國內心理學界大咖聯袂推薦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傅小蘭
中國心理學會原理事長、陜西師范大學校長游旭群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周曉林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
中國心理學會原理事長浙江大學理學部副主任沈模衛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李松蔚
本書就像一幅鮮活詳盡的地圖,帶你到精彩的心理學世界探秘,更明白自己,了解他人、通透自信。同時標注各種危險地帶,讓你免入心理誤區。
快翻開這本書,進入精彩的心理學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