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天地就是空間,光陰就是時間,這是我們把握現實的兩大坐標。
西方人也? 常常說,所謂人是生死之間的一個旅客。
這是余光中先生在《旅行能改變氣質》中寫到的。關于旅行的動機,他談到一是教育,因為古代讀書人要進京趕考,為了功名,二是政治旅行,就是貶官,要跋山涉水,歷經磨練,再者就是逃難。余光中先生寫到,他第一次逃難,是去香港,因為抗日戰爭,第二次是難民,是大學的時候,那是國共關系所造成的,第三次是去香港教書,情況稍微好點。
那么,現代人的旅行的動機是什么呢?是為了去異地求學,還是僅僅是旅游,跟著旅游團看看風景,拍拍照片,意義真的只是如此么?有一種旅行,打工換宿,邊工作便旅行,世界各地的朋友相聚一個地方,進行必要的合作與交流,似乎是一種新鮮的旅行方式。近幾年都特別流行,還有類似的志愿者團體活動,也紛紛揚揚的。因此,一些人懷著對生活的熱愛,在全國各地游走。除此之外,旅行也成為現代人逃離喧囂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失戀的朋友,為了放下一段感情,需要去好多地方,才能將悲傷釋懷。
那么,與你而言,旅行的意義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