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吃飯,第一次見了她的新男友。期間提起和吃有關的事兒,男孩來自東北,說自己特別喜歡吃豬肉、土豆和酸菜。朋友輕咳一聲,我暗暗發笑,迅速把話題轉到了大家都感興趣的四川美食上。朋友前段時間剛去成都出了幾天差,提起川菜時兩眼放光, 男孩則一個勁兒地說:“四川的火鍋啊,哪怕在當地生意不咋樣,開到北京來肯定也一樣受歡迎!”
作為一個四川人,每一次和外地朋友談到四川,十個人里面至少有八個都會提到那里的食物,抑制不住羨慕和向往。在很多人心目中,那里好像遍地都是好吃的,連犄角旮旯里面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美味。確實,中國雖菜系眾多,各有特色,不過要論個中翹楚,川菜當仁不讓。
滿足口舌之欲是人的本能,品鑒美食乃人生一大幸事。盡管我個人并不是很欣賞那種整天挖空心思就想著怎么吃的“吃貨”,但是一個人如果在吃這一方面沒什么講究,那么人生無疑也少了不少樂趣。
每個人心目中總有最愛的那么幾道菜,如果把范圍縮小,只給你一個名額,你的選擇會是什么?我這個人雖然時不時會出現“選擇困難癥”,但是在這一道題上可是毫不含糊。
水煮田雞。不管身在哪里,它永遠都是我最想念的味道。
田雞的學名叫虎紋蛙。這種蛙的背部呈黃綠色,略帶棕色,身上有不規則的斑紋。由于這些斑紋看上去和虎皮有些相像,因此而得名。為什么又管它叫田雞呢?可能是虎紋蛙一般在田間活動,又因為它的肉質鮮美,所以人們就喜歡把它和雞肉相提并論了。而且田雞這個詞也含蓄不少,水煮田雞和水煮青蛙哪個名字好,大家一看就明白。
在這里首先要澄清一下。我們現在經常在菜單上看到的美蛙、跳水蛙、仔姜蛙等等,基本都是牛蛙,是那種又粗又大的,黑黑的,肉比較糙那種。田雞屬于不同品種的蛙,要小巧玲瓏和鮮嫩得多。其中還有一種極品,蛙腿最多只有人的小指頭那么粗,入口即化,妙不可言。有俗語稱它們為“蛇拐”(音)。
而要吃到正宗的田雞不是件簡單的事情。那可是真正的“物以稀為貴”。
首先,時間上,食用野生田雞的正常季節一般是在夏天,也就3個多月的正日子,一旦過了“白露”節氣,就不大好了。其次,這道食材本身就流傳得不太廣泛。究其原因,有的地方也許是因為地形地貌而缺乏田雞這種生物(比如北方的一些干旱地帶);更大的可能是和當地人的飲食習慣有關。就像我們想不通為什么廣東人會吃果子貍或者穿山甲一樣,吃田雞對某些區域的人來說可能也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此外,不可否認的是,這里面還牽涉到原則性問題。田雞是捕捉田間害蟲的動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很多地方,售賣和烹制田雞都是不被容許的。于是,要想品嘗到田雞更是難上加難。
不過,誰能抵抗它的誘惑呢?人們的味蕾一旦被田雞制成的美味所開發后,對這種味道的眷戀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好在現在人工飼養多了起來,不用再多去抓捕野生的,算是減輕了一點點“罪孽”吧。
我的家鄉,四川自貢市,因為盛產鹽,所以被稱為“鹽都”,自貢菜也被叫做“鹽幫菜”。這里是水煮牛肉和鮮鍋兔的發源地。有一句話叫“食在四川,味在自貢”,可見自貢菜在川菜中的地位。
而田雞,在自貢人美食清單中的地位可謂牢不可破。寫這篇文章前,我在一個老鄉群里做了個調查,讓大家列出心中排名前三的家鄉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選了田雞。在自貢土話里,它還有個別稱——“克貓兒”(音),名字由來暫時還不太清楚。
查了一下網絡上關于食用田雞的功效,說是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滋補身體,有防癌、抗癌的功效。可是這么多年來,我們關注的都是它的味道,真沒仔細考察過具體有什么營養。
被剝去表皮,清除完內臟后的田雞通體雪白晶瑩。最精華的部分是腿部,一斤重的田雞,包含的田雞腿數量寥寥無幾。田雞一直價格都不低,近年來愈發昂貴。尤其是餐館里炮制的田雞菜品,價格更是蹭蹭往上冒。所以要飽食一頓田雞,絕對算是吃了一頓大餐了。
烹制田雞,辣椒和嫩姜是最重要的兩種作料。
辣椒主要包括綠色的小米椒和紅色的小辣椒兩種,細長條形狀,辣味生猛沖鼻。我們喜歡管它們叫生海椒。下鍋前,需要將其切成大小不一的顆粒。嫩姜呢,是川菜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作料。渾身散發著特殊的清香,嫩得能掐得出水來。提前切成一條條的姜絲,量要多。有些分量大的田雞菜肴,用上的姜絲甚至可以堆成一座小小的山丘。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作料也一樣。都是辣椒和姜,但是四川的辣椒和姜,與北京的辣椒和姜可是大相徑庭。只有用我們本地產的作料,才能做出最正宗的田雞。換一個地方,那味兒可就不對了。
田雞一般有兩種做法,爆炒和水煮。尤其是水煮田雞,油多,作料更多。往鍋里放一些豆瓣醬,把田雞浸泡在油里面慢慢燒燉,面上覆蓋大量的辣椒和嫩姜。紅綠色的辣椒,黃色的姜,瑩白色的田雞肉交織在一起,煞是好看。
等到田雞起鍋的時候,香氣撲鼻,一般還會澆上些蔥花再端上桌。用筷子輕輕夾起熱騰騰的田雞腿,慢慢放入口中,極其柔嫩香滑。這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鮮美。除此之外,還有一絲絲火燒般的辣。一部分來自辣椒,一部分來自姜。鮮和辣交織在一起,讓人欲罷不能。忍著口中的灼熱,嘶嘶抽著氣,越辣反而越停不下嘴,哪怕胃都有點疼了還要堅持到底。
稍微夸張一點說吧。一道食材過硬、烹制技術高超的水煮田雞,那味道啊,可以讓你永生難忘。
伴隨田雞這道菜的記憶總是溫暖的——
放學回家,媽媽穿著圍裙,正在準備晚飯。見我跑過來,回頭笑著告訴我說,晚上有我最愛的田雞。看著她的笑臉,整個人的心立刻就飛揚起來了。
生了一場病,心情不好。家里連續為我做了幾頓田雞,吃了個夠。病痛和郁悶也一掃而光。
在外地讀大學,放暑假回來的前一天給家里打電話,撒著嬌說要吃田雞。晚上到家的時候,熱氣騰騰的一盤就端上來了。由衷慨嘆,回家真好。
再后來,生活在距離家鄉遙遠的北京,基本只有過年的時候可以去餐館可以品嘗兩頓已經過季的田雞。味道自然差了些,但是對我來說,那代表著家的味道。
還有那一次,家人來北京探望我,竟然帶來了一袋處理好的、抽了真空的田雞肉,在北京給我做了一頓水煮田雞。當時一邊吃,一邊幸福得都想流淚了~~
從小到大,我都是個挑食的孩子。說來慚愧,一直以來,我只喜歡吃田雞腿上白嫩的肉,從不碰干瘦偏黑的上半身。久而久之,和最親的人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會主動為我留下腿部,或者直接往我碗里夾,自己再“自覺”夾走剩下的部分,好像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只有最愛你的人,才會想著把“最好的”優先給你。
而你愛那道菜的原因,那道菜對你的意義,很多時候并不僅僅因為它本身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