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志紅專欄——怎樣接住關系中的"壞"這一專題里,第一次聽到"投射性認同"這一概念,再看了百度詞條,找了維基解密百科卻無果,最后百度詞條鏈接到了"客體關系理論"。
一個專欄、2個詞條學習下來,對梅蘭妮`克萊茵提出的"客體關系理論"有了很大的學習興趣!
客體關系理論是心理動力取向的人格發展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源自尋求客體(我與你)。認為真正影響一個人精神發展過程的是在出生早期(0-3歲)嬰兒與父母的關系。
客體一詞為弗洛伊德所使用,對嬰兒而言,客體指滿足需求的事物,對兒童而言,客體一詞可與"他人"互換,客體關系即指人際關系。
當客體引起嬰兒的恐懼和焦慮時,為了防止報復和被毀滅,而想控制客體甚至想毀滅客體。他會采取例如投射、內射、分裂、理想化與貶抑、投射認同的心理機制。
投射認同治療的目的是讓患者清楚、確切地認識到:自己完全不用依賴他人,也能得到(原依被賴者的)被關愛和被接納,意識到自己完全不必滿足他人的需要,也可以獲得被尊重和被認同。
與具有投射性認同的人,相處最明顯的判別標志是"感覺到自己受到了限制(臨床中常見分為:依賴性、權力性、迎合性、情欲性投射認同。)"武志紅認為,投射性認同具有兩套邏輯:
例子:依賴性
一個19歲的女孩和她姨媽之間的關系。女孩童年時父母離異,跟媽媽一起。但她有許多機會跟她姨媽相處,姨媽在生活上與情感上給予了女孩許多關照。
女孩上了大學,卻仍然保持著在大小事情的決定上均由姨媽作主也保持著許多事情上求助于姨媽。甚至上大學(在外地)時要姨媽開車送,放假時要姨媽開車來接。
久之,姨媽有了不舒服感,內心有種不平衡的怨惱:"你這么大了,怎么啥事還依靠我,況且你還有母親啊",姨媽也終于能直接拒絕侄女的一些請求。
但拒絕之后,女孩的一系列反應時:委屈,對姨媽哭訴中帶指責(你一直對我都是最好,現在這樣無情);沮喪與懷疑(對咨詢師表達:原來姨媽是那樣喜歡我,為什么她這樣呢,是不是我不好了?);無助與無奈(對咨詢師表達:我感到很孤獨很無奈,雖然我有母親但她自己都無能,也幫不了我,姨媽很能干也很愛我,但好像她不愛我也不幫我了。我明顯感到,我是寄人籬下的!我好可憐我好無助?。?。而女孩姨媽的反應是:又氣惱又內疚。
女孩說,"其實我并不是不能做那些事,而是姨媽現在對我的那種態度分明是對我的討厭"。但女孩不清楚,她為何要依賴姨媽做她能做的那些事?姨媽的態度為何那么傷害她?
識別依賴性投射認同不難,凡是當事人以各種形式向你表達"如果你不幫我的話,我就走投無路""如果你不關系我,我就活不下去了",甚至以歇斯底里、自殺相威脅的行為,都是采用的依賴性投射認同,在迫使別人關心或幫他??赏切?心軟"的接受者不得不就范,而陷入當事者無條件地索取和求助中成為了當事者情感控制的對象。
1。明邏輯是我希望你用我認為好的方式來對我。(患者不能客觀的理解客體所選擇處理方式的邏輯所在,而只認同迎合自己個人意愿的特定方式的回應)。碰到這樣的人
2。暗邏輯是我知道你肯定不會用我希望的好的方式對我,你肯定會用壞的方式對我。(我認為是因持續性的缺乏客觀的明邏輯而導致的在與客體關系中感受到的的失望、不被認可、被否定等感受導致的主體持續性自我否定,連續性的轉嫁回客體關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