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讀簡媜的書了。還記得第一次遇見是在高中。“當心胸無限空曠,悲與歡,榮或枯的情事,都像頑皮的松鼠偶然拋來的小果粒,你咽下去,微笑一如老僧。”當即喜歡得不得了,然后就去拜讀了老師的其他大作。記不得是怎樣又擱置了下來,大抵那幾年的時光中有太多的事情要填滿吧。
在《女兒紅》這本集子里,老師還是三十左右的女人,更多的關心著女性的內在世界。老師就像是一個詩人,一個哲學家,以其獨特細膩的視覺去觀察世間女兒,她們的苦與樂,悲或歡。
我太清楚存在于我們之間的困難,遂不敢有所等待,幾次想相忘于世,總在山窮水盡處又悄然相見,算來即是一種不舍。
簡媜老師對于女性內心的這樣一種心情的描述是極其細膩到位的,我個人覺得在這一方面,是林清玄等男作者所不能達到的。唯有切身的體會才能有此感悟,這恐怕也是身為女性所得天獨厚的資質吧。
在遣詞造句這一方面,簡媜老師也可說是爐火純青。既可以娓娓道來,把一個故事說的婉轉動聽,舒舒服服;也可以在簡單的字里行間蘊藏獨特的思維情趣,使人贊嘆不已。
貓當然必須負責嚼食月光,不然睡眠的人會在次日結成一個繭。
我終于心甘情愿地在自己的信仰里安頓下來,明白土地的圣詩與悲歌必須遺傳下去,用口語或文字,耕種或撒網,以尊敬與感恩的情愫。幸福,來自給予,悲痛亦然。
大學的時候偶然聽說老師要到我所在的城市簽售新作,欣然前往。在此之前,我從未見過老師本人亦或是照片,但卻在見面那一刻覺得親切,心下想到,這就是了。此時的老師已經有了些許白發,對待人生生死之事有了許多感悟。從《女兒紅》到《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師用一生向我們展現了女性的魅力所在,堅持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