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日,上海氣溫突然回暖,升至入春以來最高溫度26°,艷陽高照,適合外出踏春。山下和家人一起來到位于徐匯區的上海植物園,由于當天人很多,售票處排起了一條長龍。于是,出于習慣山下前往微信公眾號搜索上海植物園,關注公眾號后前往微信購票,出現了尷尬的一幕。
于是山下又去售票平臺搜索,發現飛豬上僅能搜索到辰山植物園,而同為4A的上海植物園竟然沒法網上購票。
疑問:為什么沒有網上購票且不啟用掃碼支付,是因為場景太少,還是經費不足,又或者是管理滯后,還是其他原因?
山下看來,這其中命題太大。今天,我們只談梳堵的產品解決方案。
1. 找售票機構合作。
開辟線上售票渠道,通過互聯網購票來緩解線下紙質票售賣的排隊長龍問題。
雖然線上售票網站會產生抽成,但是基礎設備可以交由售票機構提供,例如某旅游網站為上海動物園提供的掃碼取票機器。
實則,互聯網售票技術整套解決方案已經趨于成熟,軟硬件設備俱備。在不遠的將來,統一管理的售票渠道及兌換設備會很快出現,并且部署于各景區。
2. 拓展移動支付渠道。
接入移動支付,提供二維碼支付渠道,使景區在管理制度和效率上都能得到很大提升。而且各景區都有官微在運作,說明在移動支付的渠道上是可拓展的。
對于移動支付的財務管理,官方可自主搭建,也可以委托經由官方授權的第三方來做代收業務。
支付接入,一些看起來老化的景點,還可以玩起各種營銷玩法帶動客流量,例如抵扣券、禮品卡、立減金、代金券等等服務。
3. 地鐵掃碼進站模式。
地鐵掃碼進站,是由第三方提供的掃碼改造方案,無需購票可立即支付入站。第三方企業也是逐利行為,很多周期性比較強的景點會更難得到這些企業的關注(人少錢少)。
4. 免費開放
很多景點靠門票已經無法支撐正常的運作,與其遮遮掩掩不如索性放開。將景點劃分區塊,免費開放進入,仍保留付費景點項目,通過開源引流的方式為付費景點提供更多可能性。這是一條下策,在當下的社會主體環境下,能維護一個無污染的治理環境還需要付出昂貴的維護成本。
這里對企業來講,是否還有商機,值得探討。
移動時代就在面前,希望景區能夠接納它;也希望能夠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為景區提供便利支持的同時,獲得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