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窗|
昨夜去電影院里看完了《百鳥朝鳳》,這部在微票評分高達9.4的鄉村文藝片,終于在電影業各位志愿者們的盡力推廣下,絕境逢生。對于我這樣的一個民樂癡迷者,看到這樣感人至深的好片子,如久旱遇甘霖,滿腔的熱血和共鳴化作無聲的淚水噴涌而出。
終于我想說的,有一部電影為我說清了!
上個月回家剛剛經歷了爺爺的葬禮,六人臺的嗩吶吹起我無限的哀思,嗩吶匠仰著脖子指天哀號,孝子賢孫跪倒一大片給亡人奠酒,沉痛的悼念在悲調中愈顯肅嚴莊重,這是嗩吶的影響和力量。
生死都是人生大事,吹奏嗩吶在這種生命儀式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于是,我寫下《從民樂看悄然遺失的鄉村文明》,當時,這篇文章的閱讀和傳播量并不好,一點也不出乎我意料,在現代這樣一個以娛樂輿論為媒體導向的當下,情懷始終顯得有些那么不合時宜,就像影片中的七年后,無雙鎮的民眾都在請電子樂隊演奏的時,嗩吶演奏顯得那么孤絕。
好在我們都有固執恪守的信念!
不用說就知道,《百鳥朝鳳》這部片子,從拍攝到推廣,一定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它不僅是吳天明導演生前的最后一部電影作品,也是其自身對藝術深情的真實寫照。導演的女兒吳妍妍為影片宣傳四處奔波,制作人方勵為影片推廣在直播中下跪,還有近百位志愿者不辭辛勞,為電影推廣盡其所能,正是這些有愛人士的支援,我們才看到,古老文化的重視在情懷的傳遞中衍生希望。
《百鳥朝鳳》講述的是中國老一代的民俗文化,嗩吶一脈從曾經德高望重不可或缺的地位到如今的消弭凋零,側面展示了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變遷,以細膩的手法刻畫了兩代嗩吶匠人為了信念堅守而產生的師徒感情。這不單單是一個關于技藝傳承的故事,還有風骨和精神。而影片將嗩吶匠的信念堅守和嗩吶文化的沒落形成鮮明的對比,生存窘迫也好,文化歧視也罷,越是艱難的環境,越是體現守藝人的難能可貴!
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還是在電音樂隊和嗩吶樂隊擠在同一個畫面里的時候,8:1的構圖里,嗩吶匠們被放在遠處的一個小小的角落,賣力演奏,奮命抗爭,而觀眾們都圍著電子樂隊追捧喝彩。不對稱的比例,正是對古老文化沒落的無視和諷刺。
從前并不反感電音樂隊,只是放在這個電影里,形成鮮明的對比,當那個穿著豹紋
迷你裙的女主唱,站在舞臺中央搖擺著身體,臺下的男人盯著她的光腿垂涎三尺的時候,放大的特寫鏡頭,幾次讓我對電音樂隊有了如此低俗的感受。
這時,你應該知道——音樂的氣質是很容易影響環境和人的,它可以振奮他人,也可以麻醉他人,正邪都在一曲間,音樂,不能沒有風骨!
這恰恰體現了嗩吶傳承的全部意義——承載世間悲歡,恪守真誠與良知!
嗩吶,絕不止于民間娛樂,它更意味著喪事中對故去者的人生評價——道德平庸者只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者吹八臺,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能夠進入焦家班的學子,必須人品端正,不管外界多么喧囂浮華,始終忠守嗩吶藝人的德行,這是民樂人的精神,傳承的不光是技藝,更是風骨。
之前在爺爺的葬禮上,特意去了解過嗩吶,它是靠嘴巴含住蘆葦制的簧片,用力吹氣使之振動發聲,而聲響聲長完全是由手藝人的心神控制,吹奏一首曲子,定會努筋拔力,全身的氣血都運作到了頭部,猙的滿臉通紅。可以說,每一次運作都是一次精力耗損。
片中的焦三爺吹奏“百鳥朝鳳”,一口血吐在地上,即便身體不適,也要和大家合作奏完曲子,以示對亡者的尊重。這是嗩吶的精神,有堅守,有神圣,有正直,有敬畏,有感恩……
民俗文化的傳承,不是片末的一個非遺活動,去錄下所有的聲音,就是文化保護,錄音能保留的只是曲調,而真正的嗩吶精氣神,是需要德行的人傳承!
我很幸運還能在家鄉的喪禮上看到嗩吶的現場吹奏,愿我們后代,也還能在生命儀式中體驗到這種文化精神,而不是在影像里,錄音里去嘆悔。
那么,既然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文化傳承就不再單單只是手藝人的事,民眾的品味和選擇,也決定了市場傾向,例如片中的婚喪嫁娶都去請電音樂隊了,嗩吶匠自然因為沒有活接而為活命去另謀出路,嗩吶文化也隨之沒落。
片中,當嗩吶匠們和電音樂隊正面交鋒,試圖以音量聲響壓倒對方,而后又與電音樂的追捧者大打出手時,這正是表達了守藝人對文化變遷的不滿和窩火,勢單力薄的他們,再強勢的反抗,只能是泄憤,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反而被歧視和排擠時,這簡直是把他們逼上絕路。最后以焦三爺掀桌子,游家班兄弟臉上掛彩,幾代人傳承下來的嗩吶被摔毀而結束風波,我不知道你看到這里時,有沒有內心一怔,摔碎的嗩吶,如一只珍愛無比的花瓶破碎在地,在心中發出無比沉痛的回響。我不知道你此時有沒有和我一樣,想要伸手去接住碎片的意向,如果有,就算不辜負導演用極致的摧毀來喚起民眾民俗文化保護意識的別有用心啊!
民俗文化的傳承,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支持!
影片最后以師父焦三爺的生命消亡為結局,他在生命垂危時變賣家當為天鳴置辦嗩吶,他在逝后魂魄又停留在墳頭上等待天鳴回鄉,直到聽完天鳴吹奏“百鳥朝鳳“,才如釋負重的含笑九泉,那閑如野鶴的背影正是意會了他對傳承有所交代,他沒有看錯天鳴,已然后繼有人,大可放心離去,這是一代手藝人對傳承最負責任的堅守:授藝不是單單教會他技藝,還要看著他把這門手藝和風骨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很多觀影者看到末尾焦三爺那個漸漸遠去的背影,都會無限惋惜,最悄然無聲的堅守也是最擲地有聲的抗爭!
一曲“百鳥朝鳳”無疑是對他一生恪守民俗信念的精神給予最肯定的評價。聯想到吳天明導演,在影片拍攝結束后的一個月后就離開人世,正如片中的焦三爺一生對藝術深情摯愛,無論是影片還是現實,用一代守藝人的消亡來警示世人,這種代價,難免心痛。愿這沉痛喚起你我心里最真實的震撼!
愿《百鳥朝鳳》這部絕唱,真正敲擊到你我的心靈里去,真正的去尊重和敬畏每一個為藝術恪守信念的匠藝人,為支持民俗文化的傳承做力所能及的事!
比如,去電影院里購票支持這部電影,或者將民樂的骨魂傳播給他人!(其實我不覺得我們觀影是在支持這部電影,而是浮躁的社會,我們迫切的需要這樣的電影為我們心靈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