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云是那么的明亮透徹,一曲江水澆灌了幾代人。桃李盛開的季節我們童年生長的樣子。故鄉多美的一個詞,在作家眼中總是能和鄉愁聯系在一起。孩童時候的那份點滴開心,悠遠的長笛注定縈繞我們的一生。
我坐著大巴往鄉下的老家里趕,有些許時間沒有回了。自從高中以來,我便去縣城上學了。縣城離家里挺遠的,六七十里的樣子。在這地圖里只有指縫間的距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縣城里有兩所高中。便在其中的一所開始我的高中生活。晃眼間步入大學,有想回家的沖動。聽聞鄉下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拆除破舊土坯房。政策是好的,我的內心卻有些失落。這是我曾經生長的地方,承載著太多的回憶。
到達車站后。我還步行十幾分鐘。公路有些破舊。有的地方已經起了坑坑洼洼。路邊雜草重生。溪水也沒有以往那些清澈了。唯一不變的是,蒼翠的山環繞在我們的村莊旁邊。空氣中的氧離子我頭腦清晰。路邊能見到的人越來越少。是啊。不斷的城市化進程中,許多鄉下人都不斷往城里住了,或者在鄉下筑成了新的房子。村莊里落下一座又一座的土坯房。他們顯得有些破敗。孤零零的守護在這里。有些甚至出現了裂縫。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
我到達老家后,原本整整齊齊的土坯房現在已經空蕩蕩了。我的心也空蕩蕩。不知是什么滋味。我呆呆地站在那里。腦海中浮現許多以前在村莊發現的事情。
四五月的時的雨。總是淅淅瀝瀝,卻又不曾間斷。雨水順著屋檐斜飛至臺階外面。在這片村莊坐落著200多戶人家。村子的建筑典型的江南水鄉的形狀。又是圍屋的形狀。一家緊挨著一家。像石榴籽一樣團結在一起。江南多雨水,房子為了適應多雨的特點,底部和地表上一米都是有石頭鋪成,石頭上是由泥土混雜著稻草堆砌而成,屋頂上用粗壯的圓木擺放好形狀,再小心翼翼的鋪上瓦,再用石灰粉刷,一個冬暖夏涼的客家圍屋就造好了,這時常常有貴客——燕子在屋內和屋外筑巢,大家也是很高興它們來,因為它是福瑞的象征。
來自另外一個村的理發師啊飛是一個傳統的手藝人,那個時候村里的小孩發型都是出自他手中,他的理發工具不像現代是電動的,用的是傳統的手推子,他為這個村子的許多人理發,價錢也便宜,每次他一來,我們一群小孩齊刷刷的排成一排等著他理發,只見他右手握著手推子,清爽干凈的發型就出來了。村里還有一個放牛的老爺爺,每次他去放牛的時候,都會帶著笛子,笛聲悠遠而凄清,有一次我們去河邊抓小魚兒,他把牛放在一旁吃鮮美的水草,拿起他的笛子便吹起來,似乎在講述著什么故事,他老伴因為病去世了,兒女又長期在外,他或許在用笛聲寄托思念吧,我們順手在旁邊拿起蘆葦葉,用樹葉彈奏我們的合奏曲。
村里的鄰居關系十分和諧,到了逢年過節的時候,村里都會做好吃的,有時候晚上叫來鄰居一起分享美味,最好吃的當屬米果了,香香糯糯的,我還記得我用搟面杖搟米粉,被粉弄的一身白,最后用手捏成圓餅行,放入油鍋,油炸至金黃,隔壁小孩都饞哭了。
童年最好玩的事折蘆葦船了,春天的江南是美麗的,風彎彎曲曲的河道,河邊的柳枝吐了嫩芽,蘆葦邊鉆出來放時透青了;河道里平靜的水,空氣很清新,太陽很溫暖;大田里的稻苗像一片海,星羅棋布的村莊是不沉的舟,縱橫交錯的醒過來,被大自然的色彩打半得青青翠翠。我們從河邊用蘆葦船做成船,小心翼翼的放入河中,雙手合攏許下我們的心愿,讓心愿隨著蘆葦船飄向遠方,船在水中飄蕩,或者它最終會被溪水打沉,但我們奮斗的心不會停下,我們都是追夢的孩子。
還有許多美好的記憶浮現,如今故地重游卻已是頹坯的離墻,童年的美好記憶都會留在心中,伴隨著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