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它久負盛名,評價甚高,值得你為它所花費的時光。
故事簡介
生來富貴的阿米爾和家中仆人哈桑是兒時的玩伴。在一次“斗風箏”的比賽中,哈桑為了保護那只象征著阿米爾榮譽的風箏,遭受了惡人阿塞夫的強暴。年少的阿米爾目睹了整個過程卻不敢挺身而出,哈桑看到了阿米爾的懦弱行為,卻沒有怪阿米爾。可阿米爾卻因為內心的自責,而設計陷害了哈桑。正直聰明的哈桑看破卻不說破,他“承認”了罪行,與他的父親阿里,離開了阿米爾的家。
后來,戰(zhàn)爭爆發(fā)了,阿米爾去了美國。在那里,他成為了一名作家,并結識了他的妻子索拉雅,而他的父親,在他結婚后不久,因病去世。
就在這個時候,他父親的好友,一直鼓勵他的拉辛汗打來了電話,他希望阿米爾回來,因為“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在哈桑離開阿米爾家之后,阿米爾一直飽受著內心的折磨。為此,他決定回到他的家鄉(xiāng)-喀布爾。在拉辛汗告訴了他父親的秘密和哈桑的真實身份后,阿米爾終于下定決心,他要冒著生命危險,去解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這一次,他所面對的,依然是惡人阿塞夫,他膽怯,他害怕,但他沒有退卻,他選擇勇敢的站出來。最終,他們逃離了阿塞夫的魔爪,回到了美國。
雜議
眾所周知,這本書的重點在以人性的救贖。
主人公阿米爾曾經(jīng)對哈桑犯下過錯,后來他冒死救出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他的父親因為不敢承認哈桑的私生子身份,致使哈桑的一生都在遭受苦難,后來,他用他一生的努力去幫助別人;哈桑的母親莎娜芭年輕時水性楊花,拋棄了哈桑和阿里,但最終她回到了哈桑的身邊,慈愛的照顧著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這些曾經(jīng)都犯下過錯的人,最終都找到了一條將負疚變成善行的路,從而完成了自我救贖。
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如同拉辛汗所說的“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我愿意相信阿米爾的本性為善,也看到了他的自我救贖,但他還是無法喜歡他。我知道他有時候擠兌哈桑只是因為他太渴望占有父親的愛,我知道他不把哈桑當朋友是因為他的出生決定了他的優(yōu)越感,我知道關于哈桑被侮辱的罪魁禍首是阿塞夫,我也知道,這些,也許都是人的本性,尤其是,當時的他才十歲而已。但是,他不該設計陷害哈桑,因為這樣的罪行,已經(jīng)不是說是小孩就可以原諒的。
還有一點,阿米爾的形象總是與哈桑的形象形成了對比,在文章的前期,哈桑的正直、忠誠和果敢都足以令懦弱的阿米爾黯然失色,甚至令人厭惡;而到了哈桑的身世公開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哈桑的苦難正是阿米爾和他的父親所造成。他們都曾經(jīng)有機會,改變哈桑的一生,但最終,都沒有勇氣去改變。所以,我的內心總是偏向哈桑,也總是討厭阿米爾。
而作為本書的代表詞—風箏,則代表著太多的東西。哈桑和阿米爾的間隙起源于風箏,而最終,閉口不言的索拉博卻因為風箏,而對阿米爾敞開了心門。阿米爾追逐著那個掉落的風箏,就像在追逐那個自己所缺失的自我,只有他追逐到了那個風箏,他才能找回完整的自我,才算完成了對當年罪行的救贖。
為你,千千萬萬遍。
如果說追逐風箏的角色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那么對于阿塞夫的表現(xiàn)則印證了阿米爾這些年的成長。當年,他面對阿塞夫欺負哈桑,連出口相救都不敢;如今他為了救出索拉博,已經(jīng)敢于對阿塞夫出手,從他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哈桑。
也許哈桑并沒有死,他正在以另外一種方式活著。
但無論如何,我對于哈桑的還是抱有遺憾的,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也沒能再見阿米爾一面,就這樣被一群“屠夫”,給終結了生命。我還有什么好說的,只想爽快的用粗話來問候那些塔利班人員。
結語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jīng)歷很多事情,做很多決定,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一生都毫無過錯。我曾立志要活的問心無愧,但如今,依然對一些事情耿耿于懷。我以為時間的流逝,能夠撫平那些傷痕,但過去了這么多年,那些傷口,反而在我的腦海里愈加的顯眼。
面對那些未能彌補的過錯,從來都不應該是逃避,而是,勇敢的去面對。而我,也應該去尋求一條屬于我自己的“救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