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一個問題開始。
“你相信自己能夠學好英語嗎?”
不用急著回答,先先停下來。閉上眼睛,給自己30秒去思索這個問題。
張開了眼睛,那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和自己的答案進入今天的正題吧。
1.
在一開始的這幾篇文章里面,我們很可能連“英語”這個詞匯都不會提到?;蛟S你們會一頭霧水,覺得自己是來學英語的,怎么來聽他瞎說了。其實學不好、說不好英語問題不在于英語本身,而是出在了更底層的東西上。?
以前做月餅,老人們會雕刻一個模具,模具帶一個手柄,手柄上面會有要印到月餅上面的圖案。
如果,“中秋快樂”4個字刻成了“國慶快樂”,那么之后的每一個月餅都像是給國慶節(jié)做的。所以:
- 改變月餅的方式在于改變模具或者更換模具;
- 改變結果的方式在于改變思考和行動的方式。因為結果就是思考和行動的運行后的自然結果。
請無條件相信我。
“請無條件相信我”。這句話牽扯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憑什么相信你?”“我怎么無條件相信你?”“我想,但我做不到。”
你有沒有曾經(jīng)無條件地把自己的信任交給過別人?把這句話當做問題回答一下。
“有”、“沒有”。你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呢?
是停頓了一下,大腦里一片空白,然后過了2、3秒,大腦里一種感覺(直覺)上來,告訴你:“有”、“沒有”。
還是你停下來,回到了自己過往的回憶里去尋找關于信任的記憶,搜尋到了無條件相信過的記憶,于是你回來和我講了。
大多數(shù)人的回答應該都是第一種。第一種叫做直覺,是人身上動物的本能。而第二種叫做思考,是大腦最討厭的行為之一,特點是過程中很難受、腦闊痛。
跑題了!
3.
假設你和我說“我沒辦法無條件相信你”,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沒有一個根據(jù)讓我無條件相信你。
也就是說,假設有根據(jù),你就能夠做到無條件地相信我。
那一年的暑假之前,我沒有根據(jù)。那一年的暑假,我花了2個月的時間,大概備考了7個完全看懂課文都有困難的科目,順便把英語基本上入門,算是“學會了”。
那一年暑假之前,你和我說“你能不能在2個月之內(nèi)學會一門語言?”我的回答一定是“神經(jīng)病”。
那一年暑假之后,我對于一門語言的學習時間,評估都在2個月。嗯,很自信。
我們來假設一下:假如我當初沒有迫于壓力硬著頭皮去學英語,而是抱著一種語言要好幾年才能學會的想法,那我可能到現(xiàn)在還覺得英語很難。也就沒今天這些事了。
我小時候在鄉(xiāng)下長大,田地里時常會找到一些類似于幾天的覆盆子的果子,很甜。另外有一種,特別小,奶奶說不能吃,吃了會啞巴的。于是那些小果子遍地都是,從來沒有去碰過。后來一次長大了許多,一天膽子特別大,拿了一顆果子往嘴里一塞才發(fā)現(xiàn)該說話還是正常說話。
那就像一扇看不見的門一樣,阻礙著你前進。亞當和夏娃也從來不知道,所謂的“禁果”居然是給人帶來智慧的珍寶。因為我有這個信念,所以我照著自己的路去走。有的時候你覺得只有這樣才行,卻不知道,你恰好走在了一條通往失敗的道路上。
這就是信念的力量。人們傾向于去相信自己過去的經(jīng)驗、去為自己已知的知識尋求支撐,篩選出來的全都是自己愿意看到的。所以,束縛住一個人的,往往是一個人本身和知識本身。
因為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你得出的結論永遠是自己想要看到的,而且恰是相信自己和做自己讓自己沒有辦法再往前跨一步。
你站在了“我學不好英語”的這樣的自我認知面前,能夠看到的一切都是為這句話佐證的。
3.
我們再次回到原來的問題:你相信自己能學好英語嗎?
能或者不能,你都會為自己去佐證,從而讓事情向這個方向發(fā)展。
如果曾經(jīng)成功過,你會對自己有更大的信心,認為自己能夠做到,因為“我曾經(jīng)做到了”。有點“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的感覺。
其實,我們都曾經(jīng)至少成功地學習了一門語言,母語。而之后的事情是因為我們可以依靠母語生活得很好,就產(chǎn)生了路徑依賴。就像老外只會用刀叉,用筷子會餓死。不,你試試看,要是給人老外關到一個地方,不用筷子吃就餓死,你看丫的學不學得會。
且恰是我們曾經(jīng)的知識和認知束縛了我們前進的腳步。
再換個方向解釋,人在運用語言的時候,運用的大腦區(qū)域是運動的時候用到的那部分。也就是說,說話就是運動。你會跑、會跳、會打球就證明了你是有能力學好一門語言的。
所以啊,加油,我們都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