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武夷山原本只是很簡單的旅游。來了之后才知道,這個地方就是一個武夷巖茶的茶文化熏陶點。來了,怎么能不學著點,喝著點,買著點。
本地人以茶為生。有一塊茶田,便是至寶。這里是紅茶的發源地。百年前,這里的紅茶就漂洋過海去到歐洲,隨后紅茶才在歐洲流行起來。
我對武夷山巖茶的第一印象來自于街頭。琳琳總總的茶室遍布路邊可以遍布的每一個角落。漫步在武夷山街頭,時不時都會傳來一陣濃濃的茶香味挑動人的味蕾。
我終是沒有忍住,鉆到一個有著原產地標識的茶鋪里,正好有人在里面喝茶,我也順帶蹭了幾杯,茶香聞著著實舒服,喝下去也很滋潤。
看著柜臺上那么多的茶葉品種: 大紅袍,正山小種,野山小種,金駿眉,肉桂,水仙等等,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長見識了。對茶不甚了解,平日里都是家人給的,從沒想過要了解一下。所以當我看到那么多名字的時候,一臉蒙圈,連開口問人家都感覺很不好意思。店家當日比較忙,因為沒有打算買也不好意思老蹭喝,稍微了解了一兩樣就出來了。
帶著一臉的疑惑,到了晚上,就在網上搜尋了好久的武夷巖茶的介紹。總算知道了那么一點點。除了那些不同口味的品種,全發酵和半發酵之外,還分正巖,半巖,洲茶,就是產茶的環境。不同環境下生產的茶,其口感和耐泡度不一樣。
正巖: 在武夷山內生長環境好的山,參觀了著名的大紅袍古樹后,感覺應該是指山谷之間的位置,那里土壤條件好,濕度、光照、雨水、氣溫和通風條件俱佳。
半巖: 武夷山邊緣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巖韻略遜于正巖茶。
洲茶: 泛指靠武夷巖兩岸,沙質土壤所產的茶葉。
以上這一段是參考網絡上的內容,要是對著一片山,讓我說出 這里產出的茶算是什么位置的,我還是會一臉蒙圈的。這就是所謂的紙上談兵。
茶味更佳有趣的是:
茶的味道也一直在變,同一棵茶樹,因為不同年份氣候不同,以及制茶的師傅手藝不同都會讓其口感產生變化。
會不會有點玄乎?雖然我是品不出來,不過還是相信的,就像每一朵花每一片葉沒有一模一樣的道理。從種植環境到制茶那么多的步驟工序,都會影響到口感。
第二個印象是第二日晚上,看了張藝謀, 王潮歌,樊閱導演的“印象大紅袍”的表演。當晚天空下著綿綿細雨,現場還很貼心的提供雨披,我們坐在露天觀景臺中,背景是九曲溪和大王峰。當觀影臺開始旋轉起來時,一場關于大紅袍的古往今來藝術旅行也開始了。
當時明白了為何所有的團隊游覽都會包含這個節目,許多可能還都是贈票。至少,來此一晚,你的心里會留下大紅袍的影子,也會有機會開啟你喝紅茶的路程。甚至還是你付錢買的這個機會,多好的茶文化營銷。真值得一學。
導游說在武夷山喝茶是免費的,只要臉皮厚,你隨便哪家店進去,人家都會請你喝茶。
不過,拿人手短,吃人嘴短,
喝了,怎么能不帶一些回去呢?
所以當我去到下梅古村時,沒忍住喝了人家的茶,也不好意思的買了點茶。可買好后有點后悔,都沒搞清楚,就這么買了。
當第二次再步入茶室時,我知道自己一定會買的。不過這次好好品,多了解一些茶知識。
用流行語就是: 我入坑了。
來了武夷山,
學點
喝點
買點
武夷巖茶。
提示: 在主街上不少店鋪擺著大紅袍10元一整條的,估計就不知道是哪里產的了,不要貪便宜哦。
原產地標識: 是給那些在武夷山真正有茶場的商家,這個是導游告訴我的,要買茶也最好找到有這種標識的茶家,我逛了很大一圈,才找到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