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榮幸地迎來了自己的第四個教師節,在看到滿朋友圈的教師們都收到許多學生送來的禮物和祝福時,我也想祝福我的老師們。
幾年之前,我還是你們的學生,如今已變為你們的同仁,在同樣的崗位戰線上,我充分體會到“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意義。
老師,節日快樂,祝你,祝我們!
小的時候我讀書比較順從,不會去思考學校往往都是根據國家的需要而建立的。義務教育的課程就是為了適用這一目的的。
如果說義務教育換個詞替代就是應試教育。雖然現在流行的教育說法是素質教育,學生應當學會獨立思考,應當有更多的機會閱讀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長大后能為社會作貢獻。然而更多的是教會孩子學會考試或者應付考試。
但作為學生,在剛來到學校時,他們對考試的準備是畢竟充足的。在學校學習以及日常生活中,他們對考試的訓練會持續不斷。誰不是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拼音字母,誰又不是在課外輔導班中學習奧數,還有其他文化課程補習。
對于小孩來說是一個災難,這種災難不亞于他們考試得第一名擊敗其他人,也不亞于落在后面當吊車尾。
所以現在的孩子天性就要泯去很多童貞,他們無需其他人的幫助,能對彼此之間的能力做出合理的評判。他們知道誰的數學最好,語文,繪畫最好,最會玩游戲,也知道每個人在班級的強弱順序。
有時,他們也會認為自己不能做得更好了。他們看到自己前面的人,以為自己不可能趕上去。如果一個孩子這種態度十分堅決,他會讓這種態度伴隨終身。
即使長大成人,他也會計算自己與別人的位置。他們學會了懷疑,從而否定了自己。
我曾在無枉的學習生涯里沉淪,日夜重復三點一線。十年前的一次觀后感作文比賽,語文老師改了我的稿子,得了二等獎。
從那時候的那一筆,就改變了我的人生。因此我也不會一直追隨文學的腳步,堅定不移。每每想起那位老師,我心中總是充滿感恩。
在異國他鄉懷念起她,和她聊天仍然以學生身份自居。我遇到過很多語文老師,也有大學里批評我幫他人習作的,也有課堂上允許我睡覺的,也有放學留在門口闊談文章的,但唯一那位改我作文的老師,她改寫了一位學生的命途。
鼓勵和愛一樣,會讓一個人的生命重新起底。
當我成為一名教師,我也有了更多的發現,甚至是對作為學生時的我,有幾絲理解。
也許很多受寵的孩子,只要得到了老師的注意,功課便會越做越好。
如果他們喪失了這個得到照顧的位置,麻煩便產生了。沒有關注,他們便無法安心學習。如果只看別的孩子演示,他們便會失去興趣。
數學往往會給這種孩子帶來巨大的困難。當只要他們記住一些規律或句子時,他們記得極為精彩,但一要他們自己解決一個問題,他們便束手無策了。
還有一種處在教師注意中心的孩子,如果處境不如易,他便會做鬼臉,擾亂全班,引其他孩子開小差,讓大家都討厭他,這樣來引起注意。
斥責和懲罰對他毫無效果,他以此為樂。他寧愿受懲罰,也不愿受到忽視。
在他看來,自己的不良行為所帶來的不快是為自己所得到注意付出的正當代價。許多頑皮的孩子只把懲罰當成一種挑戰,他們視之為一場看誰堅持得最久的比賽或游戲,而他們總會贏,因為結果就在他們自己的手中。
因此教師在處理問題學生,他們在受罰時,不但不哭,反而會學會笑。
如果班上有光芒四射的學生,那么整個班集體都會加速進步,大步提高。
但是剝奪跟他學生的學習動力,這是教育的不公平。為什么別人總是那么優秀?為什么我總是如此落后?這樣的問題無不困擾著一些人,導致著集體的氛圍變得異常尷尬。事實上教育進行的分別對待,由此產生了所謂的實驗班與素質班、普通班。
一旦這樣,學校里也經常會看到有趣的現象。
在普通班里,大多數成績不好與出身貧寒的孩子堆成一片,而在實驗班或素質班中,大部分成績優異的孩子父母都比較富裕。這一現象是在我讀中學的時候,我就已察覺到了。雖然那時我在普通班,卻還是能理解那種重點班學生的優越感。
對于貧窮的家庭,學生對于上學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學生更加失去了學習信心。他們大多沉迷網絡游戲,或者違規亂紀,品行不良。
所以他們的眼睛里,永遠都會鍍上一層自卑的陰翳。
然而,沒有一個人能像老師那樣了解孩子的心靈。
我們與學生一起工作學習,一起娛樂。我們見過各種各樣的孩子,如果富有技巧,我們能與每個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學生早期的錯誤是繼續下去還是得以糾正,這完全在于我們。
我們會造就優秀的人才,也會輸送庸俗。這起源于我們本身。
如果說一個人成為大家的好朋友,并通過有用的工作和意義非凡的堅持為社會和家庭做出貢獻,他便不會覺得不如別人或被別人擊敗了。
他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個友善的地方,他在這兒輕松適意,遇到自己喜歡的人,能得心應手地應付自己的困難。他覺得:“這是我的世界,我必須去行動,去籌劃,而不是坐等觀望。”
他會愛這個世界,來源他本身對世界的愛意。他自卑也好,他自尊也罷。即使這個世界確實存在邪惡,困難,偏見和災難,但這是我們的世界,這是屬于我們的時代。
尼采在《論我們的學校未來》中言:“現代學校教育的目的將必須是:讓每個人獲得進步,讓所有的個體都能得到發展。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加知識,并從知識中知曉,他們可以獲得最大可能的幸福和收益。每個人都將必須有能力去準確地評價他自身,將會知道他能從生活中得到多少。”
回想當時老師問我:將來你讀了師范,成為教師,會不會后悔?
我想,人生的偏差與容錯率,就是如此的奇妙。只是我再也無法選擇敬禮了,我只能停步佇立,并以目視,以崇敬,來向老師問好。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而我仍然是你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