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討論的焦慮情緒是日常生活中的適度焦慮以及輕度的喚醒焦慮,而非嚴重的焦慮癥或者抑郁情緒,關于這些情緒的區別,在下面“什么是焦慮中”標題下會提到;
如何正確地尋求心理咨詢:
普通人(下同)達到什么條件下(什么情況下),或者說什么樣的人,需要接受心理咨詢?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達到條件?
如何挑選咨詢機構及咨詢師?
為什么要先提到如何尋求心理咨詢?
因為當我們遇到自己無法處理的心理困擾時,特別是長期的心理困擾,最應該做的就是搜集信息,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援助。很多時候,自己以及身邊親友等非專業人士的判斷,都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當你不確定自己的焦慮情緒是否已經達到尋求心理咨詢的程度,還是謹慎一些比較好,以免狀況越來越不受自己控制;
來自知乎“藍紫幻滅”
什么是焦慮&焦慮的類型;
適度焦慮:適度焦慮也就是我們平時經常會經歷的一些情緒,比如考試前的緊張、上臺演講前的無所適從、重大抉擇前的惶然,不會嚴重威脅到我們的身心健康或者嚴重削弱、干擾個體的表現:(考完該干嘛干嘛,吃嘛嘛香,考的也不錯~)就屬于適度焦慮;這也是平時我們抱怨的“最近心情糟糕”、“壓力山大”等情緒;
喚醒焦慮:這種焦慮情緒在一個固定的事件發生前或者期間被喚醒,然后明顯削弱或者干擾個體的表現,這種喚醒焦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到恐懼癥的范疇中;
焦慮癥(焦慮癥和日常生活中的焦慮并不同,因為焦慮癥往往沒有明確的焦慮對象,并且常伴有明顯的生理癥狀):
廣泛性焦慮:沒有明確對象的、不確定的、長期的焦慮情緒,常常伴有睡眠障礙等生理癥狀,經常會訴諸軀體疾病;
突發性焦慮:即不自主的突然發作的焦慮,常伴有瀕死感,以及嚴重的生理癥狀;
抑郁:在這里附上抑郁的一些特點,和焦慮不同,抑郁在情緒上常常是一種枯竭的、厭倦的、喪失活力的感覺,得不到樂趣;行為上有反應遲鈍、過分內疚等癥狀,生理上也可能會有失眠、頭痛、心律不齊等癥狀;
這里只是一些簡單的概念描述,如果的確有嚴重的不良情緒,還是不要把自己輕易歸類的好,認知上難免會有誤差,一定要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
焦慮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在此只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焦慮情結,介于我們平時的焦慮情緒諸如考前焦慮、工作焦慮等都是有明顯對象的,并且常常和壓力有關,我個人比較贊同這個很直接的說法:壓力源被感知的程度已經超過應對壓力所擁有的資源,于是會產生一定的焦慮;
還有一些其他的說法,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等等學科都有對壓力的思考研究,這就不說太多了。。。大家可以查閱一下《焦慮的意義》這本書;
關于焦慮的應對策略:
這里都是一些心理調節的干貨了,如果我們陷入到壓力過大,或者對一個場合、活動產生恐懼心理,可以參考一下下面的答案;
方法一:認知評估和應對方法:
首先,對產生焦慮進行理性的評估:
我因為什么焦慮?
對于焦慮的對象,它是否真的對我構成潛在的威脅?
它對我的威脅是什么?對我的要求是什么?
面對這種焦慮對象,我掌握哪些資源?(這里的資源各種各樣:自己的信念、技能、人際關系等等均可成為自己掌握的資源)
通過自己努力使用我所掌握的資源,可以控制住哪些部分?(我們有時候并不能有效地利用身邊的資源,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比如我們的性格影響、情緒影響,社會道德約束和法律規定等,都可以成為我們使用資源的阻力)
然后,考察各種可以應對焦慮的方案:
應對方案的分類:
重新思考的應對方案和腳本型的應對方案:對于之前我們經歷過的情境,并且采取了有效的應對方式,當我們重新遇到類似的情境,并可以將應對方式加以推廣,而不用重新思考,這時的應對方案稱為腳本型的應對方案;而有時候,面對一個全新的焦慮情況,則需要重新思考應對方案;
積極面對和逃避:這個就不說太多了,需要說明的是,面對一個完全無法控制的焦慮情境,逃避不代表就是不明智的;
情緒取向和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重點是處理你在情境反應中產生的恐懼、憤怒和內疚等情緒;而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則是試圖建設性地處理焦慮對象以及環境自身;
健康的和不健康的應對方式:健康的應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個人發展和成長,而不健康的應對方式,譬如藥物濫用、暴飲暴食等,則對健康有害;
一些具體的應對方案內容:
改變對焦慮對象的認知: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考慮自己的處境,重新評價焦慮對象:比如我們上臺演講,如果緊張的話,則可以想象臺下觀眾坐在馬桶上的樣子,或者想象臺下坐著的都是土豆或者白菜,這樣的話,心里面的緊張就會稍微緩和一些;
獨處和避免壓力環境:有些時候,離開給我們帶來壓力的環境可以讓自己振作起來,必要的時候可以徹底擺脫它或者改變它;
從事最喜歡的娛樂活動:經常從事打牌、游戲、攝影等愛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轉依然的注意力,并且防止焦慮情況的出現;
尋求親密關系的呵護:親密而不暴力的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的緊張情緒,使人得到安慰;
運動:堅持每天做有氧運動可以起到避免焦慮的作用,運動也可以給我們提供時間尋求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以緩解緊張情緒;
深度放松:冥想、瑜伽等方式是經過驗證過的有助于人們深度放松的方法,這種深度放松的方式可以讓人養成遇事平和冷靜的習慣;
尋求宗教的庇佑和祈禱:很多積極樂觀的祈禱內容可以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們對自身的壓力,消除很多不確定性;
進行強制性的時間管理:很多焦慮是和時間有關,工作壓力大,需要處理的事情多,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焦慮和逃避情結;所以這時候,確定自己的長期和短期目標,并且保持各方面(身體、親密關系等)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可以根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輕重緩急,詳細地安排每天的日程表,并且認真貫徹執行,長期下來對于效率低下的焦慮群體可能會有幫助;
尋求社會支持:譬如社會互助群體和小組、專業心理咨詢師等,都是有效的社會支持資源,如果認為以自己能力處理不了目前的問題,就積極向外尋求社會支持和社會援助;
讓生活充滿幽默和笑聲:幽默和笑,已經被證明可以抵御疾病和放松身體,并且對緩解壓力和焦慮能起到很大作用;讓自己變得幽默,可以通過減弱自我中心感和改變認識世界的視角來慢慢培養;
。。。
最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權衡各種焦慮應對方案,并且選擇搭配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案,認真執行下去;
第二個方法:5R應對法:
這個方法和第一個方法有很多重復的地方,不過整體框架并不太相同;
一、重思策略:合理、理性地思考問題;
了解自己:
有很多時候,當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受到威脅時,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所以,確定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會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清晰;確定價值觀的一種方式就是:你會為哪些事物(宗教、孩子、自由、愛和美等)戰斗或者死亡;
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建立自己的生活目標(長期、中期、短期、日程安排),積極管理自己的時間【此內容上文有提及,看上文即可】;
理性評估自己的焦慮狀況和引起焦慮的原因(ABCDE技術):
A:了解自己的焦慮狀況:是什么讓我們感到焦慮?
B:了解在此焦慮情境中的非理性思維:在很多焦慮情境中,會出現如下的自我對話和自我暗示:“我是一個失敗者”、“我只能在家庭和事業當中選擇一個”、“要是當年我。。。就好了”等等;
C:了解這些非理性思維下出現的癥狀:譬如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行為上產生社交恐懼、經常和別人爭吵、自己產生藥物濫用;生理上肌肉高度緊張,失眠等;
D:確定一系列理性思維來解決焦慮現狀:比如“我是不完美的,每個人都是如此”、“家庭事業可以平衡好,只要我安排適當的時間去做適當的事情”、“已經發生的事情并無法改變,接受現實并且讓自己更好一些,以免后來再后悔”、“我應該從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E:進行理性思維的調試后,再進行自己實際情況的反饋,并不斷調整;
二、縮減策略:對產生焦慮的對象采取一系列措施:
消除:很多引起焦慮的對象和地域、人際關系等因素有關,所以離開這個地方或者離開這些群體也是減緩焦慮的有效辦法,這便是消除引起焦慮的對象;
避免:有時候,因為各種原因,我們并不能完全消除焦慮源,所以采取一定的策略來減小它對你的影響是不錯的選擇,比如減少和焦慮對象接觸的頻率等;
改變:如果不能避免焦慮對象的影響,則可以選擇改變它的影響;比如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讓它對自己的影響從害轉益:長時間的約會等待,我完全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看書學習等;
三、放松策略:通過讓身體進入放松狀態來減少焦慮(這一部分的具體內容,大家完全可以到網上尋找資料,或者尋求專業老師學習,我在書上學到的東西只是一個皮毛,就不班門弄斧了):
呼吸和放松:
冥想:
視覺想象:
安靜反射和平靜反應:
系統肌肉放松:
瑜伽和太極拳:
按摩:
堅持鍛煉身體:
四、釋放策略:通過劇烈活動或者對抗運動來緩解現狀:
劇烈活動;自己所熟悉的運動,可以通過適度的增加時間和增加強度,來達到釋放壓力、緩解焦慮的效果;
身體接觸的對抗性運動:通過摔跤、擊劍、武術、擊打沙袋等方式,可以一定程度緩解焦慮,轉移注意力;
五、重組策略:通過搭配不同的應對策略,來達到最優效果:
我們的生活有很多個維度,譬如環境、精神、人際關系、健康等等,制定焦慮應對方案的時候,同時考慮多個維度的內容,并且將這些內容搭配起來,可以更為有效地應對焦慮和壓力;
生理維度:通過制定科學的方案優化自己的生理狀況,重組自己的生活習慣、飲食和營養攝入習慣、作息習慣、鍛煉習慣等;
情緒維度:通過了解自己的自我對話模式,改變自己的慣性消極思維,培養積極樂觀的思維模式,更加理性地思考;
社會維度:通過服務他人、參與活動等方式,和社會其他分子產生更加有效的聯結;
精神維度:通過了解哲學、宗教,培養思考的習慣,加深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思考;
環境維度:通過優化自己的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生活環境,來讓自己更加健康,心情更加愉悅,個人發展更加順利;
智力維度: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我們需要學習更加準確地辨別和加工他們,能夠區分各種信息的性質,利用知識和智慧對自己生活產生更強有力的控制;
其他比較系統的方法:
森田療法:這種了解的基點思想是:我們雖然不能總是理解和控制情感,但是我們可以不讓情感控制我們的行為;這種方法建議我們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通過理性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增加自己對自己的控制力;
了解自己不合理的自我對話和自我暗示;
用合理的積極的自我對話替代之;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負面情緒;
做一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勞動、運動或者社交;
然后告訴自己可以超越情緒,并積極地按照預期控制自己行為;
改變自我對話模式:上面已經多次提到了自我對話,在這里更系統地啰嗦一下:其實這個方法和改變認知有很大重復,不過包含的內容更多,也更加系統;這個方法來源于以下思想:人們感到焦慮,并不是因為事物本身,而是因為人們對事件的看法;也就是說,是大量消極的自我對話和自我暗示,造成了我們的焦慮;
常見的消極自我對話有:
全部否定:僅僅注意消極方面;
災難化:最壞的結果注定會發生;
過度概括:用偶然的信息來概括全部類似的事件;
完美主義:對自己提出不切實際、難以達到的標準;
等等。。。
所以當我們處在焦慮情境中,不妨停頓一下,問自己幾個問題:
現在我的自我對話和自我暗示是什么?
它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
它是客觀實際的還是被歪曲的?
它是不是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
我是怎么讓自己憂慮的?
我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是怎么發生的?
然后找出自我對話的消極部分,對它提出質疑,用現實的或者積極的自我對話來代替它:比如
這一切都會過去;
我在盡力而為,其它順其自然;
我也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和其他人一樣;
我知道事情會順利解決,擔心無事于補;
如果經過多次反思,知道自己的自我對話模式之后,可以找一張小卡片,把自己需要的積極的對話寫在上面,每到焦慮的時候就拿出來看一下,久而久之,這些積極的想法會改變你的認知和行為;
關于焦慮,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東西:
適度的焦慮要更加有益身心健康:這是在一個TED中看到的,名字是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Kelly McGonigal說道:之所以我們認為壓力會影響健康,是因為我們相信壓力會影響健康;其實適度的壓力反而會有益健康;
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可以增加我們對環境的適應性;
日常生活中達到最佳狀態的小建議:
保持規律充足的睡眠;
吃更少的脂肪、更少的鹽、更少的糖,多吃高纖維的食物;
飲酒不要過量;
培養積極樂觀的思維模式;
每天規律地鍛煉身體;
進行安全的性行為;
進行定期的社交;
進行定期的身體檢查;
行駛交通工具時注意安全措施;
不藥物濫用,不吸毒,不尼古丁成癮;
進行科學的時間管理;
不容易憤怒,控制自己的情緒;
做好當下的事情,不為之前會很,不為今后憂慮;
系統地利用好碎片時間;
經常服務他人;
看了一些東西,就總結這么多吧,以后發現不當的再改正,發現新的東西再添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