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Focus
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年,國內文壇收獲了哪些令人難忘的精品力作,涌現出哪些值得期待的新人,文學創作與文學出版領域又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本刊邀約了十一位長期身處文學現場,視野開闊、眼光獨到的作家、編輯、評論家與媒體人,分享各自對2018年原創文學的個人觀察和閱讀印象,推薦心目中值得關注的佳作。
請回答,2018:
年度文學閱讀印象與私人推薦
果敢與砥礪
葛亮,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
在無以名狀的世界生活并寫作
何平,評論家,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2018小說閱讀片語
何同彬,評論家,《鐘山》雜志副主編
為散文書寫注入新鮮血液
季亞婭,評論家,《十月》雜志編輯部主任
青春寫作與“灰燼時間”
金理,評論家,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2018科幻短篇推薦
李兆欣,科幻評論者,未來事務管理局合伙人
2018,深有獲益
劉瓊,評論家,《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
不向溫軟臣服
劉錚,書評人,《南方都市報》文化副刊部編輯
2018散文閱讀印象
汪惠仁,《散文》雜志主編
認出并珍惜這樣的創作
吳琦,《單讀》系列主編
2018,一些珍貴的閱讀記憶
許旸,《文匯報》記者、編輯
認出并珍惜這樣的創作
文│吳琦
郭爽《正午時踏進光焰》:初讀郭爽,是從她的非虛構作品開始,她的非虛構其實已經寫得很獨特,完全打破了傳統文體的章法,而其自由程度已經逼近虛構。因此當我聽說其實她早就開始寫小說時,暗暗有些隱憂,因為文體之間的通約關系不是那么簡單,有時甚至是相反,能在非虛構中帶入小說的筆法,常常意味著作者寫小說時會遇到困難。于是拖到很晚,才真正踏進她的虛構世界。恰似她用心取的這書名,我仿佛突然進入一個正午,遇到她的創作所發出的光亮和暗暈,不能立刻說這是一部完美的小說集,但又分明看到,其中蘊含著一位杰出小說家的質地。
郭爽小說集《正午時踏進光焰》
有幾個印象是非常明確的。一個是她在語言和結構的處理上,在端正與復雜之外,總有一些溢出的部分,一些完全從敘事中跳脫的句子,一些在結構上不能嚴絲合縫契合的關節,成為局部的障礙,也成為她在敘事中可能暗藏的利器。一個是她處理不同性別的敘事,能夠游刃有余地完成轉化,不落入任何一種性別的陷阱,似乎實現了一種十分中性化的觀察。還有一個更本質也更私人的標準,那就是難得她還有一種莫大的慈悲,在小說家的身份逼迫她露出刻薄之眼的邊緣,依然極力為人留下一點顏面。其中我欣賞的部分,是她對當代生活的處理,盡管這只是她小說中的一小部分。她沒有直接去描述當代生活本身的光怪陸離,比如選秀追星、互聯網等命題,一如許多當代嘗試一樣,而幾乎是理論性地把當代生活給人際關系帶來的關鍵改變(或者不變)給抽象出來,化用在小說里,而讓讀者不太意識得到自己的生活被直接挪用了。這是當代生活小說化的時刻,一個非常艱難的敘事任務。我盼望著這樣的時刻能在她筆下綿延生長,并最終流出一條我們今天的生活能夠在文學中得以保存的河。
王占黑《空響炮》:也許應該首先恭喜王占黑過去一年所得到的認可和成就,我們的文學機制和社會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肯定(或者也可以說是“追捕”)那些嶄露頭角的年輕人,而我再次對她隔空表達欣賞,也必然屬于這個過程。
王占黑2018年推出小說集《空響炮》《街道江湖》
她小說中那種九十九句輕快加一句嘆息的氛圍,一開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那首先不太像是這么年輕的作者常見的表達,盡管理論上“年輕”應該具備那樣的質地;其次那也不像一個支離破碎的社會里常見的表達,盡管尋找這樣的聲音是我們擺脫這一切支離破碎的方法。我深深地共情于她對于過去的街道生活、集體生活的描述,那是我們這一代人初初建立自己情感堡壘的時刻,而不像多數人迅速在個人主義的掩護下確立自我,我可能和她一樣,至今仍然受益于它。因此,我首先認為應該認出并且珍惜她這樣的創作,在如今是如何之稀少;其次,也要以這樣的作者為基礎,去組織一些討論,打通文學與社會變遷之間日益神秘化、虛無化的關聯,讓二者都謙虛一點,得以重新互相映照、互相刺激,讓更多像她這樣自然的情感與文字開始流淌。也許值得澄清的是,王占黑對父輩、對街道、對社區生活的描述,絕不純粹只有懷舊的意義,反而,正是在她那種對過去確鑿的、拒絕語焉不詳的認知中,我們才得以面對未來,并且是擁有一種開放尤其是開懷的狀態,去面對它。我們已經聽過太多次,未來是屬于年輕人的,但從來沒有人具體地知道那是如何屬于的,而在王占黑的小說中,在“她”是如何獲得愛與快樂的過程里,我們知道了未來的信息,并且知道得非常具體。
蒯樂昊《異物》《平安夜夜安平》《無花果》:蒯樂昊是一個嶄新的小說作者,盡管在這之前,她早就是一個成熟的其他文體的作者,更是一位老辣的讀者。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她是攜帶著非常廣泛的好奇心、廣闊的經驗和不拘一格的趣味,進入小說創作這個世界的。還在小說創作的早期,她就自動繼承了一個古典的“說書人”的傳統,用一種非常樸素而強烈的天然敘事沖動引領著自己的創作,而不在字詞的錘煉中做太多曖昧的停留。這在小說創作日益自我復雜化的今天,本身也是一種難得的品質。
蒯樂昊《異物》《平安夜夜安平》《無花果》發表于《單讀17:人的困境》
與此同時,我也驚訝于她是如何快速地擺脫其他文體給她造成的慣性與限制,很快就進入了小說創作的腹地,在語言、結構等技術層面往前發展,每一篇都能解決一個問題,不斷制造出新的故事容器。近距離面對這樣的作者,讀者或者編輯都會發現自己所能做的不多,甚至連給出意見都非常困難,而只能沉默地期待。也許讀過她小說的人還不多,事實上她的創作到現在也還很少,但我居然就這么早就做出了期待,期待她會因為小說創作而被人們記住,并且我確信那不只是期待而已。
吳琦,《單讀》系列主編。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第1期特約專稿
聚焦│Focus
請回答,2018:
年度文學閱讀印象與私人推薦
葛 亮 何 平 何同彬 季亞婭
金 理李兆欣 劉 瓊 劉 錚
汪惠仁 吳 琦 許 旸
實力│Main Current
中國臺灣│袁哲生 猴子(中篇小說)
選自《猴子·羅漢池》
張 楚 中年婦女戀愛史(短篇小說)
選自《中年婦女戀愛史》
肖 勤 去巴林找一棵樹(中篇小說)
選自《十月》2018年第6期
姚鄂梅 舊姑娘(短篇小說)
選自《長江文藝》2018年第12期
馬 拉 創業史(中篇小說)
選自《青年文學》2018年第11期
張玲玲 無風之日(短篇小說)
選自《芙蓉》2018年第6期
孟小書 吉安的呼喚(中篇小說)
選自《人民文學》2018年第10期
鋒銳│New Wave
董夏青青 費麗爾(短篇小說)
選自《小說界》2018年第6期
張天翼 辛德瑞拉之舞(中篇小說)
選自《鐘山》2018年第5期
陳春成 《紅樓夢》彌撒(短篇小說)
選自《特區文學》2018年第6期
非虛構│Non-fiction
加拿大│王 芫 活成萬語千言
選自《香港文學》2018年第10期
深 藍 請轉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
選自網易·人間
讀大家│Reading Classics
孫 郁 馬一浮:古調獨彈
選自《天涯》2018年第5期
書架│Book Shelf
王充閭 詩外文章五題
選自《詩外文章》
行走│On the Road
阿 來 以一本詩作旅行指南
選自《青年作家》2018年第9、11期
藝見│On Arts
中國臺灣│呂正惠 慢板:莫扎特如何安慰我們(外一篇)
選自《CD流浪記》
互動│Message Box
本刊編輯部 新年致讀者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改版擴容
以更豐富的內容服務讀者
每月1日出版,定價20元
郵發代號82-497
全國郵局均可訂閱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