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這就決定了他的命運,或者說指明了他的歸宿。——梭羅
喜歡《肖申克的救贖》,就是喜歡主人公安迪對自己的那份信仰。
先說說作者斯蒂芬·金這個人吧。他先是喜歡了寫作,然后賺到了錢。
在美國,每個家庭如果有兩本書,一本是《圣經》,那另一本八成是斯蒂芬·金的作品。而當初的斯蒂芬·金,大學畢業兩年后,拖家帶口,好不容在高中找到教職,卻入不敷出,暑假里到洗衣廠打工,老婆去當服務生,全家人住在一輛拖車里,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生活即便這樣,斯蒂芬·金仍然熱愛寫作,每天一大早,就坐在打字機前寫,每天至少寫一千五百字才起身,花了三十年工夫,寫出了四十本小說和兩百多個短篇小說,作品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發行三億多本。
但斯蒂芬·金在《午夜四點》序言里說:“我依然喜歡好故事,愛聽好故事,也愛講好故事。但,在寫這件事上,我并沒有得到一文錢,正如其他自發性的事情一樣,寫作本身是超乎金錢之外的。”
也許正因為這樣,斯蒂芬·金在出版《肖申克救贖》這本書時,賺到了大錢。
2003年,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宣布斯蒂芬·金獲得全國書獎的“終身成就獎”,理由是他的作品“繼承了美國文學注重情節和氣氛的偉大傳統,體現出人類靈魂深處種種美麗的和悲慘的道德真相。”
而《肖申克救贖》就是“體現人類靈魂深處種種美麗的和悲慘的道德真相。”關于這本書,斯蒂芬·金也曾透露:“我花在上面的精神比任何一本書都多。”
下面就說說這部電影幾點啟示。
希望是人最美好的東西,是人間至善。
安迪到了肖申克之后,對于外面的自由,他的心里始終滿懷希望,這希望不僅給予自己,更給予獄友。肖申克于安迪而言就是一座冰冷的地獄,暗無天日,但因為安迪始終對未來充滿希望,所以,他給肖申克的獄友們帶來的也是無數的希望和美好。
有三個場面讀來備受感動,這或許就是救贖的意義。
安迪在苦悶壓抑的生活中冒著危險為獄友們播放《費加羅的婚禮》,當美妙的音樂響在肖申克的上空,獄友們忍不住都出來了,那些平日里最愚昧最頑劣的人,在聽音樂的瞬間變得如此安靜,如此容光煥發,似乎感受到自由的陽光是如此燦爛而美好,那個集體仰起頭聽音樂的樣子真是震撼。
安迪和一群獄友被點名用瀝青去修監獄的房頂,安迪無意聽到獄警哈力想逃稅,就主動告訴哈力方法并幫助他去做,條件是給每個修屋頂的同事獎勵三罐啤酒。書中這樣描寫:“我們坐在那兒喝啤酒,感覺陽光暖烘烘地灑在肩膀上,我們喝了二十分鐘,這二十分鐘讓我們感覺自己又像是個自由人,好像在自家屋頂上鋪瀝青、喝啤酒。”多么溫暖!
安迪憑借自己的每周一信打動了州政府,州政府每年下撥的一定數額的監獄圖書資金,并捐贈圖書、唱機等,安迪和獄友們一起把肖申克的圖書館建成了全美最完善的監獄圖書館,大伙在一起制定書柜,整理圖書,靜靜地閱讀。這樣的場景,你很難把他們與一群囚犯聯系在一起。
讀到這些,你會覺得安迪并不是以一個犯人的身份來到肖申克,而是以一個救贖者的身份來的,這一切,皆因為安迪的心中有一份執著于未來的力量,這股力量就是不滅的希望!
堅持!堅持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品質。
這就是堅持的力量,十九年如一日。
耐心之樹,結黃金之果,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堅持,永不改變既定的目標。
所以,每個人都是自已的救世主。
寫在后面:語文是寫給生活的情書。寫的是文,修的是心。放在這既是追求亦是懷念。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寫作是成就自已最好的方式。我寫是因為我想成為更好的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