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陳賽老師帶我們了解那些經典的童書作家們,這一章,則是介紹給我們更多優秀的童書,以及童書所帶給我們的養分。
童書里面,經常會用到隱喻。使用隱喻手法的童書,總讓人覺得特別有深意,每每看來,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我所喜歡的莫里斯·桑達克和安東尼·布朗都特別擅長用隱喻來表達內容。有時候我發現,孩子往往比大人都看讀懂圖,讀懂繪者的表現和意圖。就好像我和兒子在看《野獸國》時,兒子一下子就觀察到了其中一只野獸有些不一樣,因為它長著一雙人的大腳,而他看完書后,會認為,這個 野獸可能是爸爸。更讓我驚奇的是,兒子對《在那遙遠的地方》的理解。這本書我第一次看是有些看不明白的,我自己在猶豫是不是要和孩子共讀。嘗試第一次共讀后,我問他覺得那些小妖是什么?他告訴我說:他們不是真的妖怪,可能是情緒之類的東西,并且說它們不是真的存在的,否則那只大狗會去兇它們 。這些后來在宋佩老師的講座時,得到了印證。所以,童書和親子共讀,帶給我很多想象力上的啟發,這感覺真的特別奇妙。作為成年人,我們的感官無時無刻都在為日常的經驗所磨損,為現實的邏輯所桎梏,被隱秘的恐懼所封鎖,我們一個勁兒地為世界何以如此尋找解釋,卻在尋找的過程中失去了欣賞和感受新奇的能力。有時候,只有在為孩子所寫的故事里,才能找回那種屬于自然和原始的感受力。
花婆婆方素珍說:“講故事,就是給每一個孩子心里播下一顆種子,住進來一個小精靈。你今天講了一個幽默的故事,孩子的心里就住進一個風趣的小精靈;你今天講一個悲傷的故事,他的心里在就住進去一個憂傷的小精靈;你今天講了一個充滿想象力的故事,他的心里 就住進去一個天馬行空的小精靈......這此小精靈累積到最后,其實就是“智慧”兩個字。” 在我看來,不僅是孩子心里住進了小精靈,大人也是如此。就比如,看了《給爸爸的吻》我們了解到了游戲力對于孩子的魔力。原來,我們每天需要大呼小叫“快去洗澡 、快去做作業、快去睡覺......”竟然有這么簡單又實用的辦法。大聲使喚不如走過去蹲下來說,一遍遍的督促不如帶領孩子直接去做,單調的指令不如用游戲一步步的深入。家長很輕松,而孩子也很快樂。這不僅是處事的智慧,更是美好親子關系的潤滑劑。
童書里包含太多的東西,有人生最樸素而深刻的智慧,在這里,我們能感受到關于童年的快樂、悲傷、孤獨、不合群、等等好的、壞的感受;能體會到各種幽默感;我們看到各種親子關系的哲學和技巧,讓我們變成更好的爸爸媽媽;我們以為孩子都是鬧哄哄的,卻沒想到他們的世界有時候也愿意那樣安靜;我們發現,那些我們看起來無關緊要的事情在孩子眼中的不一樣;我們了解到孩子渴望到幸福童年的模樣,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托尼·羅斯說:聰明的文字和漂亮的繪圖未必造就最好的書。真正造就好書的往往是一個聰明的想法。最好的幽默,也往往是從一個簡單而聰明的想法開始。正是因為童書把這么多簡單又有趣味的我們沒有想到或者想到了但并沒注意過的想法變成了這么多有趣的故事,孩子們的世界變得那樣多彩,而這些無趣的大人,也終于可以各種天馬行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