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鄉下過年7
說起爆米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用爆米花機爆出來的玉米花。
我這里要說的爆米花,不是機器爆出的,是手工炒制的玉米花。
小時候的鄉村,在臘月的二十五、二十六這兩天,是炒制玉米花等干貨的最后日子。
前兩天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是小年,也是“老鼠嫁女日”,家里不能“炒炒”鬧鬧,因為老鼠有言在先,我老鼠家族要辦喜事,“你吵我一天,我鬧你一年”。
后幾天有俗語說“七不炒,八不鬧,二十九的炒了犯懊惱”。年三十了,要準備著團年,也就不會安排炒干貨了。
為了來年全家的平安吉利,人們比較注意避祎這些“禁忌”。所以農家要不在臘月二十前后,要不在臘月二十五、六這幾天安排炒制干貨了。
我家炒制玉米等干貨,主要是祖母操持。
玉米,在老家方言里稱之為“達苞”;炒好的玉米花也就叫“達苞花”了。
土灶大鍋,灶里燃著木柴,鍋里放著清洗好的河沙。祖母先將河沙炒熱,搲(念wǎ音)了一小碗玉米倒到鍋里,一遍遍地翻炒。
隨著祖母鍋鏟的時時翻動,金黃色的玉米,劈里啪啦地在鍋里翻轉跳躍,一顆顆玉米粒膨脹成型為玉米花。
此時,祖母不敢怠慢,立即用撈箕將玉米花從鍋里搲上來,倒在一邊的筲箕里。這個時候,萬一慢一點,玉米花就炒糊了。
如些反復,用不了多長功夫,祖母就把一小袋玉米全炒成了玉米花。
祖母邊炒玉米花,邊說這些“達苞”是“金豆開花”,說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這個傳說故事與龍王有關,大致內容是:
當年,武則天當上了皇帝。天上的王皇大帝非常惱火,說她一個女流之輩篡奪了大唐江山,不是正統。為了懲罰武則天,便下了諭旨,讓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
這樣一來,天不降雨,土地干涸,河塘水竭,莊稼枯死,五谷不結,天下百姓餓殍遍野。龍王看見后,于心不忍,便違背諭旨,向人間降了雨。
玉皇大帝聞訊后,勃然大怒,便將龍王壓在一座山下受刑,并立石碑警訓。石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返靈霄閣,金豆開花方可歸”。
老百姓得知后,便四處尋找開花的金豆,來搭救龍王。
人們從夏找到秋,從秋找到冬,直到第二年農歷二月初二這天,有個人看見一個老婆婆在集上賣苞谷粒。 這個人突發奇想,這玉米粒不就是金豆嗎?把它炒熟爆開,不就是金豆開花了嗎?
經過他這樣一解釋,人們紛紛稱贊他的聰明。于是家家開始炒玉米花,并把玉米和玉米花一起呈上天庭。玉皇大帝看見了“金豆”和“金豆開花”,無話可說,不得不兌現他的“石碑玉言”。
就這樣,龍王在二月二日這天重新抬起了被大山壓制的頭,重回了天庭,重掌了風雨大權。
打這以后,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老百姓都爆炒玉米花吃,邊吃口里還念叨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倉流”的順口溜,以寄托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景。
后來逐漸演化,在過年之前,人們也開始炒玉花米了......
有這樣優美的傳說,給玉花米賦予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小時候的我們,把玉米花當成了一種小吃和零食,成為我們臘月間、過年時和正月里的主要零食。到外面去玩,口袋里總會裝上滿滿一袋玉米花;碰上小伙伴,還會遞上一把給他......
若哪一年紅薯糖在“攢”完“米花糖果子”后還有剩余,祖母還會將玉米花也“攢”成“達苞花糖果子”,這種“糖果子”也是一種美食,嚼起來松軟勁道,令人回味!
時過境遷,許多年過去了。 這種手工炒制的玉米花只能在回憶中了。
如今的爆米花,品種很多,口味多樣,包括電影院售出的那些爆米花,我都不喜歡吃。
我還是懷念小時候,祖母手工炒制的原味“達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