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基層的年輕人向我抱怨:“老秘書,我是普通本科出身,學歷不好,現在看著身邊很多研究生出身的同事,感覺壓力很大,想去讀個在職研究生,又聽說這個學歷的含金量并不高,我到底該不該去讀這個研?”
這個問題比較大,容我先講個故事:
學歷高了猛如虎
有一次我和一個大學副校長吃飯,老哥喝開了,跟我傳授自己的成功經驗,講他如何從一個二流學校的本科生混到副校長的輝煌歷史。
他說,大學要畢業的時候,他想考研,因為他很喜歡中國文化,想成為一個學者,多研究研究古代典籍。不幸的是研沒考上,只能開始找工作。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很多地方都不順利:住在職工宿舍,拿著勉強為生的工資,過著看不到前途的日子,處個對象都沒有勇氣提結婚。
但是他心里就有一個念想,他想讀書,想考研。
這個想法持續了很久,但是因為工作壓力大一直沒能成行,但他沒事就會拿出書來看看,找找考試的題琢磨琢磨。就這么拖了七年,他都三十多了,工作總算有一點起色,算是步入正軌了,他終于決定,一定要去讀研!
之后他掛著職去讀了兩年研,等回來發現,以前的同事都是主任了,自己還是個普通教師。研也考了,升職目前看來也沒什么希望,想了想,他又覺得,我干脆去讀個博士吧。
之后就是漫長的等待,一點一點的熬資歷,熬到四十歲的時候,終于趕上政策變化,國家要培養高學歷的干部,優先提拔博士和教授——而他剛好是整個學院唯一又是博士又有教授職稱的人,順著政策直接提了副院長。他當年的同學,還是個主任。
這之后這位“好學中年”可能又嫌棄副院長的工作太清閑了,得空又去混了個優青,這一下嚇壞了身邊的人,好哇,要不是你走的是人文路線,怕不是要去弄個長江學者才滿足?
當時副校長大著舌頭跟我擺手:“小老弟啊,不要急不要急,只要堅定的做好自己的事,早晚有一天會出頭的!”
當然學歷不好弄
故事講到這里,你是不是認為我要強烈建議體制內的兄弟們去考個研究生及以上?
可是請注意這樣幾件事:
第一,這位做學問做出境界的副校長,混的是教育系統,而教育系統中的人際關系往往要比其他部門純粹很多,他能一路走到這個位置,運氣占了很大的部分。
換在今天,換在一般部門,不會有領導有那個好心留著你的編制放你去讀全日制的研究生。
第二,時代變了,他那個時代博士還是稀缺資源,現在這個時代,早已經有“研究生不如狗,大學生滿地走”的說法了,何況很多地方都會考察“第一學歷”,在職研究生的加成并沒有你想的那么重要。
你去拼一個在職研究生的文憑,和別人正規的全日制研究生比,怎么比?
第三,在職研究生大概需要讀三年,花費三到五萬學費成本與三年里幾乎全部的周末時間,你必須工作日照常上班,休息日努力上課,苦熬三年換取一個未必能夠起效的學位證書,付出與收益極端不匹配!
到底要不要考在職研究生,不可能簡單的說yes或no,必須詳細分析,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作出決斷。
考研不是你動動嘴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在職研究生的種類。
到現在,在職研究生分為兩種模式:一月全國統考和五月同等學力申碩,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雙證研究生和單證研究生。
兩種研究生拿到的文憑都是非全日制的,但因為前些年政策上的一些漏洞,存在一批在職-雙證-全日制的研究生。
2016年改革后,在職研究生考試重新規范,許多培訓機構被取消,一方面學歷的含金量大幅提升,另一方面考試和學習的難度有所提升。
從政策角度上來看,國家是希望將在職研究生與普通研究生一視同仁的,但在實際執行方面并沒有這么友好,普通全日制研究生自動享受副科級待遇,而在職研究生只能享受副科級的工資,嗯,普通科員和副科級的工資差距大概有五六十塊左右。
顯然,在職研究生的收益非常不明顯,大部分預期收益寄托在升職機會到來時增加自己的競爭力。但考在職研究生本身卻是一件投入非常高的事,它需要三個方面的成本投入,換來的是非常渺茫的提升機會。
1、時間成本
因為在職研究生的特殊性質,你必須同時兼顧工作和學習,說起來似乎很輕松,但這意味著在長達兩三年的學習時間里,你將失去絕大部分周末。周一到周五你要照常上班,等周末你的同事在家睡足了覺,四處找朋友喝酒擼串的時候,你要去上學寫作業。
平時或許只是日程比較滿,日常生活缺乏娛樂,挨一挨也就習慣了。可一旦遇到工作比較忙要加班,或者學校要考試的情況,就會讓人手忙腳亂起來,如果剛好這些爛事趕在一起了,那心情恐怕只有焦頭爛額可以形容。
前些年還有一些比較寬松的培訓機構,后來國家一次取締了幾百個,剩下的都成了驚弓之鳥,一切按照規定來,早已沒了一邊逃課一邊混學歷的好事。如果你的工作屬于忙閑不均的類型,慎重,慎重!
2、經濟成本
很多人在考研之前并沒有考慮過學費的問題,或許是一種思維慣性,覺得都工作了,學費還搞不定么?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在職研究生的學費非常昂貴,兩年的學習往往需要五萬人民幣左右的投入,好的學校甚至要六七萬。
過去管制不寬松的時候還有報銷的可能,現在公費讀研已經成了只存在于紙面上的傳說,讓國家掏錢幫你讀研已經沒什么可能,上學需要的一切費用都要自理。
公務員的工資本來就不是很高,動輒五萬的學習支出,在家庭開支中恐怕并不能算是一筆普通的開銷。除非你家里很有錢,不然還是先做個計劃表,考量一下自己的收入情況再決定是不是考研為好。
3、機會成本
我相信,在職考研為了學習知識的恐怕不多,大部分人其實都是為了升職去的。但實話說,在你上學期間,領導應該不會考慮提拔你。
雖然公務員工作總是會別人說是“清閑”,但實際上體制內工作的各位都懂,不工作的時候看起來很閑,一旦開工絕對是要人命的。
在你考研的兩三年里,你的時間安排將非常緊張,你可能經常要占用工作時間來學習。即使你把自己變身成工作狂硬撐下來,領導也要考慮一下你的時間安排能不能撐得住。
這樣權衡下來,相當于兩年多的時間里你和絕大部分機會絕緣,所以如果你準備去讀研,就一定要做好“不后悔”的心理準備。
出發之前要知道往哪動
學歷的影響是一個很長期的事,需要機緣,需要沉淀,需要耐心,甚至有時候什么都沒有辦法帶給你。你必須知道自己去考研是為了什么,如果你是為了升職加薪,那么這個學歷遠沒有你想象的那么有用;如果你是為了學習知識,一周兩天的課程也沒有什么價值。
無可否認,學歷在體制內有加成,在遇到一些機遇的時候可以幫助你增加競爭力,但在職研究生總會面臨一些尷尬的情況,因為有時候你把文憑拍到別人面前,別人也只會瞄一眼,心里冷哼一聲“哦!假研究生!”
而即使你是一個本科學歷,和研究生也有斗爭的本錢,那就是“工作經驗”。全日制研究生多讀了兩年書,意味著少兩年工作經驗,你在這兩年中積攢下的工作經驗和人際關系都不會是白費的,你的領導絕對不會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一個新入職的研究生,而會交給自己知根知底的“熟練工”。
這個文章中開頭所提到的副校長,他的成功有很多機緣巧合在里面,而歸根結底是因為他的興趣就是他的本職工作,他所提升的技能剛好是他最有競爭力的職業技能。
現在想一想,你的職業方向到底是偏向于實踐還是理論?專業還是統籌?學歷帶給你的是實打實的職業競爭力提升,還是僅僅是一個虛名?
如果你的職業方向并沒有那么強的專業性,考評機制里學歷的參考比重不大,你考文憑只是為了升遷的時候多個參考標準,那大可不必浪費時間。
如果你是因為職場不順,四處碰壁,寄希望于考個在職研究生一躍成龍,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這個不現實。
如果你現在很閑,短時間內看不到升遷希望,并且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信心,倒是可以去嘗試一下。畢竟政策一直變化,多一本壓箱底的證書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能出現驚喜。但最好端正心態,帶著技多不壓身的想法去學,不要抱過多的期待。
要知道,考研是錦上添花,不是救命稻草。
在體制內的成長就像走鋼絲,要懂得微觀官場知識,老秘書能帶給你的,就是你手上掌握平衡的那根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