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12期讀者上有一篇題目為《活在當下》的文章,看標題我以為是類似心靈雞湯的文章,讀后才知是一個擁有兩個自閉癥患兒的母親所走過的心路歷程。
主任公名字叫張淼,她的第一個孩子是自閉癥兒童,三年后,她做出了一生最艱難的一個決定:生下第二胎。張淼原本的考慮是在他們百年之后有人可以照顧老大。誰知,第二個孩子也是自閉癥患兒。
在人生中最昏暗的日子,她每天想著死,每天盯著對面的高樓大廈,就想著從哪一層跳下去死得更徹底。之所以沒有跳,是因為她還沒有想好,到底要帶走老大還是要帶走老二。
張淼全身心都在孩子身上,父親做心臟手術都沒有伺候。全身心的付出卻收效甚微,還因為干預過度,親子關系被破壞殆盡。
直到遇到了康納洲孤獨癥家庭支援中心,張淼的臉上有了爽朗的笑容,顯得干練又自信。別人都無法理解她為什么還有笑的能力。她不僅能笑出來,還會在微信上曬一家人的照片:過生日的、看演出的、在游樂場玩耍的。這個地方對她有救命之恩。
她說她一點都不后悔生下老二,不僅不后悔,還特別感恩。她被逼到了絕境,就成了絕境逢生。她在進步和升級,進入了一個新境界,清楚了孩子大概的發展趨勢,學會了照顧自己、照顧老人、照顧孩子,直到這個時候,她說她才算活出了一點點人味了。
她從小順風順水,父慈母愛,學業順利,幾乎沒有遇到挫折,戀愛、婚姻、事業都無比順遂。她說,按照基督教的說法,這輩子生下這樣的孩子,是因為上帝選擇了你,這種責任不是人人都承擔得起的。她說:上帝一定是太看好我了,給了我倆。伴隨這句話的又是一陣爽朗的大笑。
張淼說她不選擇,只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定好相應的目標,步驟很明確,安排好,一步一步往前走。遇到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不自尋煩惱。
這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一個一個具體的日子,就構成了她的一生。
活在當下,在近幾年是個熱詞,不斷被人們提及。可怎樣才能真正做到活在當下,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張淼的故事深深震撼著我,這樣的人生境遇不是我們常人所能想象,“她卻能夠憑借勇氣和智慧與愛,和命運達成和解,并在這種和解中得到她可以爭取到的自由。”
和命運和解,說的真好。
面對命運,人總是顯得勢單力薄,扼住命運的咽喉那是極少強者的所為,大多凡人都會被迫選擇接受,選擇放下,但卻是百般不舍萬般無奈。和解是最明智的選擇,減少無謂的抗爭,擺脫消極的無奈,握手言和,在自己能掌控的一畝三分地里盡量自由自在。
我們能做的只有活在當下,把一個一個日子、一件一件事情、一點一點的心情經營好,僅此而已。
我是在尋醫問藥的路上看到這篇文章的,一路上,反反復復不知讀了多少遍。為了時常提醒自己,我把這本讀者放在床頭柜上,睡前總要翻開讀一讀,反問一下自己,我今天有沒有做到: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