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為了不讓女兒吃過多的巧克力,開封之前和她達成協議:給爸爸留一塊在冰箱、媽媽吃一塊、朵朵一塊。女兒欣然同意,愉快執行了。可是過了沒多久,朵朵就要吃冰箱里給爸爸留的那塊巧克力。我當然不同意,一是不想她吃太多,二是想讓她學著守信用守承諾。朵朵見協商不了就自己跑去開冰箱把巧克力拿了出來,我發現的時候她已經拿到手了。于是換我協商,我說這是要給爸爸留的我們就要給爸爸留著,媽媽給你拿另外的新的沒拆封的巧克力好不好?朵朵不答應一定要吃這塊。我再次協商,我說這個是我們說好要給爸爸的,我們就留著,另外拆一封大的都可以。這時,朵朵直接不想和我多說,走進旁邊的客廳把玻璃推拉門關上不讓我進去,然后背靠著玻璃門把巧克力吃到嘴里了。
? ? 看到女兒背對我吃巧克力的一刻我內心五味雜陳不知道如何形容。即想要讓她沒有負擔地開心地吃上巧克力,又覺得她關我在外面自己偷偷吃的行為讓我很生氣,同時也為孩子沒能信守承諾而擔心……心里很多雜念同時涌了出來。腦袋里突然沒了主見。但我知道發火沒用,孩子不會懂我為什么發火。我只好去做其他事情轉移自己注意力,淡化剛剛發生的事。
? ? 但腦袋里一直在轉這件事情,始終無法放下。想要理清思路,孩子這樣的行為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動機?過去不會這樣協商不好就簡單粗暴強行要做,即使很想做某件不同意的事也會哭鬧的方式……腦袋里一直糾結。后來帶朵朵外出買菜的時候,朵朵路過熟悉的超市提出要喝酸奶。我拒絕了,因為直覺覺得她喝完酸奶會不想吃晚飯了。過一會兒朵朵又提出想要吃餅餅。我說“你今天下午吃了太多巧克力了,再吃餅餅今天的零食就超量了”。說完這話我突然覺得,應該讓她明白要有選擇。也就是說,我應該提前讓她知道“規矩”。每天能吃零食的時間、量、前提條件,在規矩清楚的情況下她自己做選擇。如果之前我給的規矩很清晰,那就會把選擇權交給孩子:1、選擇吃爸爸這塊巧克力,但爸爸就沒有了,自己也沒有酸奶了;2、選擇不吃這塊巧克力,爸爸回家有朵朵留的巧克力很溫暖,朵朵一會兒也可以再喝酸奶。這樣一想就覺得突然清晰了,之前從來沒有想過給孩子定什么規矩,連早睡早起的習慣都是培養得磕磕絆絆(主要每周都會在爺爺奶奶和自己家輪流待)。一直覺得這么小就是要自由生長,每天無憂無慮開開心心。但這一次突然明白了“規矩”對孩子的意義。自律才能自由的意思真的是大有哲學。讓孩子知道規矩,在規矩內自由發揮自我意志,明白取舍何嘗不是一件成長的好事。
? ? 正好今天爺爺奶奶過來了,我立了第一條規矩“飯前1小時不吃任何零食,飯后可以吃零食”。先從簡單易懂的概念開始,再慢慢去量化這個目標。當孩子可以自己做到后,把規矩細化為“每天零食不超過兩次”,然后再細化到“每天零食總量不超過***克”。當然,過程中一定會有其他的體驗和思考,但爛開始是一定要的。
? 結語: 昨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后,朵朵興奮地跑到冰箱里拿了那塊本來打算和她換的大的沒拆封的巧克力給爸爸,說那是給他留的。當時我就驚呆了。原來這是孩子的想法。還好我當時沒有發火去指責孩子我以為我看到的自私、霸道……孩子的行為背后是有他們愛的動機的,是我做媽媽的狹隘了,用我有限的認知去解讀了她。更要感謝丫丫老師一路對我的提醒與指點,有了反思這個好習慣,再加上一些思路,越來越能在陪伴孩子的路上有概念和方法了。回想起一年前第一次課堂結束后等著丫丫老師單獨交流的那個一臉茫然和焦慮的狀態,我發現自己又成長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