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做了半年產品,正好最近聽朋友分享了他的產品設計經驗,想想也該總結下自己的產品設計流程,梳理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論,以便日后復用經驗,少走冤枉路。但是又實在乏善可陳,前些天看見純銀寫了他的產品設計流程,對照后和他有重合的地方,心生一計,不如直接套用他的文章,借鑒的同時重新整理。)
我的產品設計流程(作者:純銀 ?有整理)
前期調研
產品設計從某個想法開始,然后盡量多了解這個想法所涉及的東西,與此同時將這個想法不斷深入下去。有幾個問題必須要考慮清楚,這個產品最重要的使用場景是什么,目標用戶是哪些人,能幫用戶解決什么問題,解決思路是怎樣的?我是否有興趣和激情去做這個產品,以及我是否有信心完成這款產品。
接下來調研競品,去各個應用市場搜索產品類型關鍵字,將排名前列以及自己感興趣的競品下載下來體驗,至少下載十款競品試用,一個個測評過一遍,如果競品很強,需要手動統計內容更新量與互動數,也看看Appstore里面的排名曲線變化。
產品測評沒有固定模板,主要看它做得好的點,必要的話可以用excel記下來,評測時特別留意的是:
1、重要功能或特色功能的場景與競爭力
2、PGC和UGC(含互動部分)的質量和風格
新手在這里往往犯錯誤,只對比有沒有某一項功能,缺乏對實際效果的體會;只看內容更新數量,不重視內容瀏覽感受。對于重要的競品Google一下,從團隊基因和訪談報道中挖一些背景資料。看完再想幾天,產品框架和運營框架就有了基本的形狀。
設計過程
我的產品原型設計工具是Axure,流程繪制工具是Visio,文檔編寫工具是Word,思維導圖工具是Mindjet。
1、不做任何動效
小團隊磨合嫻熟,攤開原型,一個個頁面當面講,參與者都是專業人士,有沒有動效不影響理解。一套原型經歷幾十遍修改,加動效太浪費時間了,盡量把需要動效的部分平鋪在Axure的一個頁面里,頁面層級關系與命名必須嚴謹清晰,產品文案用反復推敲的正式版,而不是隨便寫幾個字先填上以后再改,對于內部溝通,這些比動效可重要太多了。
2.交互設計
先找到一個樣本,它在某款應用里面長什么樣子,操作起來手感如何,畫原型圖前對每一個頁面細節先有概念,想要怎樣的布局,怎樣的感覺,然后去找類似的設計點,取百家之長,還原真實使用場景。如果沒有樣本,只能自己創作交互,需要對場景深刻理解,把使用場景想的特備透徹,再按照通用的交互規范去編排頁面和功能。
3、產品框架和運營框架
產品框架和(內容)運營框架由同一個人搭,最大的好處是這人對內容需求理解透徹,產品和運營的耦合度高,又有擴展性。畫原型圖之前先去搭(內容)運營框架,理清運營框架后,才動手畫原型。如果產品經理和運營經理分離,這是會很不好辦,大多數產品是服務于運營的工具,運營方案先行,越細越好,產品設計才容易配合到位。
產品討論與PRD
畫完原型找人討論發現問題,找出問題再改,改完再集體討論,反復幾次定下原型,移交給UI設計師出圖。
頁面效果和客戶端工程師口述,簡單的算法也口述,比如頁面排序規則,如果是功能點整理,或者是給后端工程師的復雜算法,就單寫一個任務放在Tower.im上。工程師根本不看原型,對著Tower任務看UI稿,看不懂叫產品經理過去解釋。
PRD是Tower上的一長排任務,按產品模塊進行分組,產品測試和交接用一份細致的Mindjet測試用例代替PRD,對著Mindjet文檔把細節過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