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新西蘭圖爾斯特島,145頭領航鯨集體自殺擱淺海灘,場面觸目驚心、聞者動容、見者落淚。
令人痛心的是當救援隊員抵達時,其中的75頭已經確認死亡,而剩下的大部分,也已經奄奄一息。
救援人員雖竭盡全力,但救助的速度一直追不上死亡的速度,那些還活著的鯨,情況在一直在惡化,死亡也在繼續。
救援人員既痛心又無力,又不能睜睜看著它們在沙灘上瀕死掙扎,痛苦呻吟,迫不得已就對它們實施了安樂死。
許多救援人員邊實施,邊跪地祈禱,流淚說:對不起,對不起。
但誰也沒有想到,在這次集體自殺事件發生后5天,新西蘭查塔姆島,又有90多頭鯨魚擱淺死亡:
雖然聞訊趕來的救援人員,試圖搶救它們的生命,但因為太過偏遠,加上鯨魚體積龐大,大家能做的有限。
最后,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脫水而死。
對于鯨魚來說,這種死法是最痛苦的、最折磨的,卻也是最無奈的一種選擇。
因為活著,意味著無邊無際的痛苦。
也是上個月,印尼瓦卡托比發現一頭擱淺的鯨魚,人們在解剖后發現:
它的胃里足足有5.9公斤的塑料垃圾,包括19個硬塑料、4個塑料瓶、25個塑料袋、2個人字拖、3.26千克的拉菲草繩和115個塑料杯:
你能想象么,這些不能消化、不能分解的塑料制品,塞在它們胃里的感受么?
意味著胃腸患上嚴重的疾病,時不時地絞痛;
意味著食道腐爛,再也無法進食;
意味著聲吶系統失靈,再也無法辨別方向。
如同人類患了絕癥,如果死能不疼,那我就去死。
02
余華的《活著》講到了對生命的尊重:無論如何也要活下去;
《芙蓉鎮》里也有類似的話:不能像人一樣活,就像畜生一樣活;
張宇的《活鬼》把這個話更進了一步,不但要像畜生一樣活,還要活出滋味來,活得比人還帶勁。
可是現在,對于許多動物來說,活著不是本能,死亡才是。
今年12月初,在巴西薩爾瓦多Stella Marishais海灘,一頭近600公斤重的公牛一心求死,跳海自殺。
救援隊員多次將它拖上岸,都沒能阻止悲劇的發生。
原因令人悲憤憐憫,這只三歲的公牛,為躲避屠宰,曾逃進森林多日,后被屠夫抓回,而這一次,它選擇了跳海。
英國的惠特利灣北部,有一個圣瑪麗島,這個島曾經因為成群的海豹出沒而聞名于世。
現在,這個島因為海豹集體自殺震撼世界。
這里曾經是海豹的天堂,你會看到數不清的海豹悠閑的玩耍,曬太陽。
直到一批又一批喜歡海豹的人來到這個島上,他們追著海報拍照,撫摸,一廂情愿地和海豹親近。
還把很多垃圾丟在島上,有的海豹被網纏住動彈不得,有的被塑料袋套住身體,呼吸困難,它們無能為力,只能躺在垃圾堆里痛苦的呻吟。
最終,人類瘋狂的行為嚇到了海豹,它們驚慌失措,開始四處逃散。
它們跑啊跑,一路跑到懸崖邊上,無路可退。
懸崖五米多高,巖壁陡峭尖銳,懸崖下面是汪洋大海,如果順利的話,它們會跳進海里,等人類消失后,在登陸上岸。
遺憾的是,海豹的四肢極短,它們跳下之后撞擊在巖石上,當場死去。
或許對于人類,看不到成群的海豹只是一次旅途中的遺憾,連人生遺憾都算不得,而海豹又有什么錯?
到底是誰給了我們粗鄙的權利呢?
我們憑什么把它們逼到絕路?
如果好奇心被認為是一種優點,為什么偏偏選擇用這樣的方式?
03
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都有近百頭大象被殘忍殺害,平均每15分鐘,就有一頭非洲象倒下。
那些失去媽媽的小象,生命也岌岌可危。在親眼目睹媽媽痛苦的倒在面前,從此小象的一生就與噩夢和恐懼為伴。
它們會每天晚上會發出吼叫聲,痛苦而絕望,最后選擇絕食而亡。
如此大規模的殺生,只因象牙可以做漂亮的首飾,可以賺取高額的利潤。
而象牙三分之一長在大象的顱骨內,所以為了取到完整的象牙,捕殺者每次要砍掉大象的整張臉,割掉象鼻,這些大象就在血泊中慢慢死去,死無全尸。
從1800年的約2600萬頭大象到今天僅剩415000頭,非洲象族群正日益瀕臨滅絕。
象牙原本是大象覓食和自衛的利器。如果沒有象牙,它們無法很好的進食,也不能保護自己。
很諷刺,象牙原本是用來保護自己的,卻成了它們死亡的原因。
如果不選擇自殺,他們會被屠殺者販賣給馴獸師。它們開始被圈養,虐待,供人類娛樂的生活。
很多大象從2歲開始,就被迫學習在畫板上作畫,當我們感嘆大象智力超群時,這背后是大象無盡的痛苦。
馴獸師會把筆強行卡在大象最敏感的鼻子里,每畫一筆都在鉆心地疼。
每當你看到大象在對你微笑的背后,都是它們咬緊牙關的靈魂。
他們還會把這些幼年的小象關進籠子里,用倒鉤子扎進皮肉里,用木棍敲打鼻子,為了不讓它們睡覺,不斷地制造噪音。
大象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它們會一直記得母親被殘殺,自己被虐待疼痛的感覺,為了避免挨打,它們只能選擇忍耐。
很多大象被囚禁50年以上,它們當中也有不堪忍受這種生不如死的生活,扛不住而選擇自殺。
今年11月,央視報道安徽全椒縣一家屠宰點,幾頭活牛跪在地上,鼻孔里插著一根塑料水管,通過這個水管,不停地往牛身體里注水。
這條管子,塞進去有一米長,從牛的鼻子,一直插到胃里。
在屠宰前12小時就要開始注水,分幾次完成,前后合計注水整整約120斤。
在生命的最后十來個小時,肚子撐得滾圓,牛身上一片浮腫。
其中一頭牛,跪在地上,實在承受不了,痛苦的眼淚不住地流:
分明是在說,求求你,讓我死得痛快一點吧。
不僅僅只是以上這些動物會選擇自殺,螞蟻、蝎子、蜘蛛、蛇、狗和海星都有自殺的沖動。
而大部分動物自殺的原因是它們想要免于被抓和逃避痛苦。
很難理解,僅僅只是為了一己私利,人類就在這個世界的某一角落上演最殘暴的殺戮。
三島由紀夫在《金閣寺》中說的一句話:“人這東西,一旦鉆在美里不出來,勢必不知不覺撞進世間最為黑暗的思路?!?/b>
但最終,人類被欲望吞噬,并把這種貪婪施加到大自然中任何一個動物身上,他們不僅殘忍的剝奪了另一種生物的生命,還支配了這一生命的軌跡。
04
作為人類的我們,特別喜歡歌頌為人父母的偉大。
因為當一個人,有了孩子之后,TA的人生主角不會再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只有孩子的未來、快樂和健康。
可人類忘記了,作為動物也是一樣的。
只不過,動物媽媽們能給孩子帶來的未來,不是在這個地球上安心的成長。
紀錄片《在世界盡頭相遇》里,導演拍到了一只企鵝自殺的過程。
在片中,所有的企鵝都向著海洋前進,只有一只企鵝沒有跟著大部隊走向海洋。
它在原地發了幾分鐘呆后,這只企鵝選擇掉頭朝著內陸絕塵而去。
一只遠離海水和群體的企鵝,命運早已不言而喻。
也曾經有生物學家試圖將它送回群體中,但最后它依然會倔強轉身,直直地向群山走去。
面對死亡,人類更多的恐懼是來自對未知領域的懼怕,而動物對死亡的痛苦卻是因為人類無盡的攫取造成的。
近些年來,隨著工業的發展,全球變暖,南極出現溫室效應,冰面大面積消失。
企鵝的生存環境也越來越困難,為了喂飽企鵝寶寶,它們要去海洋覓食,因為企鵝部落距離海洋比較遠,每次時常為一兩周,要走80-160公里才可以找到食物。
這期間,企鵝寶寶因為營養不良,很多在幼年時就不幸夭折。
這對于企鵝媽媽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失去親人的它們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最終選擇悄無聲息地死去。
在人類世界中,我們表達親情的方式簡單粗暴:或一句我愛你,么么噠,或是一個大紅包,一個擁抱足以。
但在動物世界,他們表達親情的方式是喂養,是保護,是不離不棄,是相濡以沫。
可只是這么微小的心愿,在被人類毀了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和環境后,很多動物媽媽還得保護下一代遭受人類的折磨。
它們能做的,只有和孩子同歸于盡。
眾所周知,黑熊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主要是用熊的膽囊制造而成。
據估計在中國和越南約有12000只熊被囚禁。
目前市面上膽汁的售價是300人民幣。為了著300元,人類會對熊開膛破肚,然后再腹部和膽囊的切口插入導管來提取,有時用金屬管永久植入來萃取熊膽:
整個過程中熊都是清醒的,在不打麻藥的情況下進行。這種痛苦兩天一次,一只熊可以取十年的膽汁,累積可以做成2000克膽粉。
很多熊不堪忍受這種痛苦,選擇用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但貪婪的人類,怎么會輕易讓熊就這樣死去呢?他們還沒有掠奪完啊。
于是,他們設計出鐵馬甲套在熊的身上,再把它們的牙齒全部拔掉,讓他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這些熊無時無刻,恐懼和疼痛縈繞在它們頭上揮之不去,這是何等的痛苦與無望。
更有熊不忍心自己的孩子遭受這樣的痛苦,狠狠的掐住小熊的脖子,一直到小熊癱軟、斷氣。
之后,母熊慢慢站起來,用盡最后的力氣撞向籠子,結束了痛苦的一生。
選擇忍痛殺掉自己骨肉,再自殺,是黑熊對這個世界絕望后作出最后的選擇。
05
世道輪回,有因必有果,有惡必有報。
當鯨魚開始自殺,當大象選擇放棄牙齒,當黃牛一心求死,當動物一個個的滅絕,當生態徹底失衡,下一個遭殃的,到底會是誰?
高曉松曾說:“人類是世界上最特殊的物種。但當生存唾手可得時,我們便忘記了自己也只是這萬千物種中的一員。”
今年臺風,山竹狂掃香港之后,連番巨浪和海水倒灌進杏花邨社區,海水退去后,出現的畫面所有人都愣了。
現場堆滿了大量垃圾:泡沫、飲料瓶、鞋子、塑料袋......這些原本被人類丟在海邊或海里的垃圾,都被“山竹”沖回了陸地。
這是大自然對于人類的警告,但下一次警告會不會還這么溫柔?
是時候反思自己了,如果生而為人,不懂得善良與悲憫,那么你毀掉的不止是動物,還有這個世界,而最后毀掉了自己。
善與美被惡與丑代替,千千萬萬個生靈被毀滅,無數個生命被吞噬。
《人類簡史》里有個意味深長的結束語:
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
所謂文明,有時正體現在對萬物生命的尊重,當你賣弄虛榮時,是另一個生命的消逝,當我們在高呼善良是種美德時,不僅僅只針對人類本身。
別再一邊珍惜生命,又一邊做劊子手了。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