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或強迫性焦慮,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跡象。
有醫學實驗證明,人在壓力下更易得癌癥和大病,無助的動物免疫系統很低,對腫瘤的生長抵抗力極低。所以可以推斷,人的情緒會影響人的生理疾病,即悲觀的情緒會降低人們抵抗抑郁和生理疾病的能力。
縱觀周圍,樂觀性格的人大多更有創造力,也能更好地適應變化無常的社會。可見,樂觀的性格對于一個人的事業、家庭和個體健康來非常重要。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樂觀的性格對其一生發展來說更有意義了。
01
人的安全感的建立在嬰幼兒最為重要。大致是人出生后的0至5歲這個階段。
安全感:在關系中,安全感是孩子性格樂觀的基礎。安全依戀的孩子,即孩子與媽媽的關系是感到安全的孩子,TA長大以后會自信,能接受分離,有較強的自尊感,不太容易受外界影響。而不安全依戀的孩子,處處擔心周圍人的目光,在意他人評價,內心脆弱經不起打擊。
安全或不安全的依戀,重要的一點在于媽媽能否積極地關注孩子的需求和探索,能否對孩子的需求即時滿足,而不是簡單的指責和說教。
控制感:控制感是孩子自我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控制感發展的好的孩子自我功能會比較好,控制感發展不好的孩子自我功能往往不好。比如孩子會經常上課遲到,玩游戲、看電視沒有節制,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控制不住情緒地打罵他人。
在孩子0至3歲期間,孩子最需要的是媽媽對寶寶的即時滿足和關注。這一時期也是孩子自我控制感探索的重要時期,父母過度的關愛會讓孩子停止探索的欲望。
心理專家建議媽媽在孩子成長的階段做60分的媽媽,留出40分給孩子,讓TA去探索,去控制,讓TA在錯誤中成長,這個過程其實也是給孩子一個建立自尊的過程,而一個高自尊的孩子往往都會有一個樂觀的性格。
過去,我很關注給孩子做有營養的飯菜,太過關注TA的身體成長,遇到自己感到很有營養的食物會要求他再多吃一些。
結果孩子經常對我表達他的不滿,他說知道自己該吃多少,不想吃撐。其實,孩子做事心中有度,反而是做父母的過度關愛,讓他失去了控制自己的成長機會。
因為自我控制感是孩子樂觀性格的核心部分,所以,父母們在教育孩子考慮安全感的基礎上,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TA去探索,去成長。
02
可能媽媽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孩子早晨不愿起床,上學慢慢吞吞………,其實,這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的表現,即自控力的培養方面出了問題。
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知易行難。
“越控制,越失控”,孩子所有的違背媽媽要求的行為,其實都源于媽媽的關注度太高,在媽媽的控制中,孩子的逆反只會增強,不會減少。
孩子在生活、學習中媽媽反復地三令五申給TA設限,很多時候是媽媽突破了孩子的界限。
做為獨立的個體,孩子也想突破媽媽設定的邊界,實現自我控制,于是TA就會用拖延等方式來守住自己界限,做出抵抗。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這需要媽媽們懂得,上學、寫作業等這些事情不是媽媽的事而是孩子的事,你越關心,孩子越沒動力,如果在學校中繼續這種狀態,再被老師批評,那孩子會一直處于負面情緒中。
遇到上述的問題,家長正確的做法一是要鼓勵與支持孩子,幫助孩子糾正TA做的不好的地方,而不是指責,因為指責只會讓孩子反復體驗挫敗感,強化TA什么也做不好的自我認知。
第二是放下對孩子的控制。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上學遲到的后果。
第三是孩子有拖延癥,父母需要考慮與孩子的關系是否出了問題。其實,孩子的拖延是因為家長平常控制、指責、焦慮的太多,而鼓勵支持的太少。
在一個家庭中,確切地說,是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強加了太多的控制。
03
內外向型性格是比較好區分的,我們和孩子聊天就能判斷出TA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但是對于一個人是悲觀的還是樂觀的,這一點是很難用直覺判斷的,因為悲觀和樂觀的想法都會同時存在于同一個人身上。
如何幫助孩子形成正向思維,樂觀面對困難的精神狀態呢?
聽過一位教育孩子極其成功的媽媽說:我兒子最大的優點是面對任何困難,都會往好的方面想,即使情況真的很糟糕,他也能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
這個問題我曾想了很久,在聽了她家先生的幾次課程后,終于懂得,對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發生的問題,家長在給孩子做解釋的時候,是積極地解釋還是消極地解釋至關重要。
比如說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或名次很差,你如何看待孩子?再好的名校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上清華北大,也會有孩子去讀普通的技術專業學校。
對成績不夠理想的孩子,父母更要用一顆平常心給TA樂觀正向的解釋,幫助TA把短時期內的失敗視為挑戰,用行動點燃希望的火花,這種教育就會是兩種不同的方向。
悲觀的解釋其實是一種認知障礙,這種認知會讓你的人際關系受損,親密關系和事業都會遇到麻煩。
比如在偏執性人格障礙的人中,就會出現一方不能容忍對方和異性接觸,TA會無端懷疑伴侶的忠誠。或是對人對事采取非黑即白的觀點,沒有中間過度色。即一件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了,要不全部歸罪于別人,不肯包容;要不全是自己的錯,極度自責。
所以,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時能否給予積極樂觀的解釋對孩子性格的發展非常重要。
父母性格樂觀,孩子一般也會樂觀。父母如果是悲觀的性格,那就需要通過學習一些教育的技術和自我成長來改變交流模式。
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不是父母說了什么,做了什么,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自身具備什么樣的人格,或者說父母自已是什么樣的性格。
這一點也可以用“印刻效應”解釋。
以下是幾點培養樂觀孩子的建議:
一是父母主動改變自我,減少過度的控制和指責。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認識TA自己的感受,讓積極、正向的關注成為TA自身的一部分,而非父母強加給TA的。
二是父母去覺察自己的成長經歷,發現自己的問題。對自我缺少的部分加強學習,多參加教育性的課程,聽專業老師的授課,多與孩子溝通,通過學習彌補自我缺失的部分。
三是讓自己成長,做一個正向思維的父母,這樣孩子樂觀的傾向性就會提升。比如做父母的自身在成長過程中有過艱難的歷程,所以有很多悲觀的想法和負向思維,但通過學習能有效正向提升。
悲觀情緒不僅會影響夫妻關系,也會影響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好,孩子性格相對會更好,夫妻關系緊張,孩子難以樂觀豁達。
四是尊重理解孩子。根據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階段,給予TA適宜這個年齡段的心理需要。
比如,對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不再是簡單地一句夸獎:你真棒,會買菜洗碗了。而是更準確地表達因為有了TA分擔家務,讓身體極度不適的媽媽感到孩子已經長大并且能承擔家庭責任,讓媽媽感到被大孩子關心和照顧的溫暖。讓孩子有為家庭付出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五是少指責,少要求,少控制,多理解。孩子遇到任何問題,盡量少設置可以不可以的范圍,不要帶情緒地幫助TA正向看待已經發生的事情,幫助TA分析事情的前因及后果,積極關注正向的后果,讓孩子在無條件的接納中正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