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總是帶著些“虎狼之國”的氣質,鐵血、暴戾、霸氣,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吞并八方。誰又何曾想到,如此堂皇的帝國形象,在其之前的立國歲月里,有著多么漫長的屌絲經歷。而秦國的屌絲逆襲之旅,又曾經伴隨著多少難以想象的辛酸和血淚。
1. 屌絲出身
春秋戰國的各路諸侯里,論出身,秦絕對算是“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彪m然祖先也可以上溯到五帝,但畢竟出身“苗裔”。到舜帝時,伯翳負責畜牧業,靠著飼養技能,才被舜賜姓嬴氏,并封了一點土地。
之后就是改朝換代時的站隊問題了。商湯伐夏桀時,站隊成功——
“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p>
這才好不容易掙得一個諸侯的名號??上У搅宋渫醴ゼq時,站隊失敗,蜚廉和惡來兩父子,空有一身蠻力,卻缺了眼力?!案缸泳阋圆牧κ乱蠹q。周武王之伐紂,并殺惡來?!北緛砭椭皇莻€小諸侯,這樣一來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氏族混雜,連自己的贏姓都沒法好好傳承。一直到西周第八個大王,周孝王時,才念起當年贏氏老祖宗們有養馬的技能:
“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p>
這才幫著贏氏恢復了祭祀,并給了個“秦”的名號,不過諸侯的地位,依然都沒恢復,可以想象秦在西周混的是有多落魄。
然后,第三次站隊的機會來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秦襄公把握住了歷史的機遇,傾其所有,上演了一出表忠心的獻媚好戲。“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庇谑潜恢芷酵醴鉃橹T侯,賜之岐以西之地。總算隔了幾百年又混成諸侯了。當時的秦國有多落后?秦文公十三年時,才開始有史官紀事,老百姓才開始逐漸開化,而當時,距離西周分封七十多個諸侯國,已經過去了三百多年。
2. 第一次逆襲
一個歷時幾百年的國家從屌絲變身為高富帥,需要通過幾位大王的努力?秦國告訴我們:只需要兩位。
第一位,自然是秦穆公。春秋五霸一直有兩個版本,《史記》版和《荀子》版,我從小就更愛史記版,也就是有秦穆公的這個版本。
穆公的繼位就很是神奇。他父親秦德公有三個兒子,宣公、成公、穆公,三兄弟竟然輪流做了大王,而且還是正常的繼位。更神奇的是,宣公有九個兒子,一個都沒立,立了弟弟成公;成公有七個兒子,也是一個都沒立,立了弟弟穆公。這個三兄弟組合不知道是不是史上僅有。同時,也需要求一下這十六位沒有繼位的王子的集體心理陰影面積。
秦國兩位扭轉乾坤的大王,成功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知人善用。穆公遇到百里奚時,老頭兒已經七十歲了,還是虞國的亡國之臣。穆公不僅慧眼如炬,小施手段從晉國那兒搶了人,還把百里奚推薦的蹇叔也一起收了。這兩位老態龍鐘組合,估計歷史上可以拼一下的,只有輔佐明孝宗朱佑樘的馬文升和劉大夏組合了吧。
史記的春秋五霸存在爭議的原因,一是宋襄公確實比較弱,沒什么拿得出手的戰績;而秦穆公所在的時期,和晉文公又是完全重疊的。不過從對整個國家的顛覆性影響,及對春秋政治整體走勢的角度而言,秦穆公確實稱得上霸主之名,除了“慧眼識二老”之外,穆公的另一個優勢,是執政時間長。雖然壽命一般,也就活到61歲,但在位卻長達39年,而同期的晉國,卻歷經獻公、惠公、懷公、文公和襄公五任大王。
晉文公稱霸的故事,很是曲折驚險,但并非此本紀重點,先略過。有趣的是,晉文公和秦穆公兩大霸主,是很近的親戚,穆公在26歲的時候,就娶了文公的姐姐,也就是晉獻公最大的女兒,這也正是“秦晉之好”的由來。此后,文公在長期流亡后回國繼位,便得力于穆公的大力支持,畢竟是自家小舅子,親啊。
在文公繼位之前,他弟弟夷吾,即晉惠公,登上王位也是穆公支持的結果,畢竟是另一位小舅子嘛。可這一次,穆公卻是瞎了眼了,夷吾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當時為了得到穆公的支持,夷吾承諾:
“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
結果一回去就翻臉不認賬了。無獨有偶,之后晉國鬧饑荒,來秦國求支援,丕豹勸穆公別答應,應該趁著晉國饑荒勢弱的時候去進攻。穆公沒那么low,他聽從了百里奚和公孫支的建議,反而不計前嫌,雪中送炭,給晉國送去了糧食。而兩年之后,風水輪流轉,輪到秦國鬧饑荒了,于是向晉求援,禮尚往來嘛。沒想到夷吾不僅不知回報,反而落井下石,興兵伐秦。這樣忘恩負義,也是活該慘敗,自己也被活捉。不過畢竟是小舅子,穆公也沒為難他,“歸晉君夷吾,夷吾獻其河西地”,也就是把一直欠著的賬收了回來了而已。河西之地對秦國的戰略意義是非常之大的,這點之后再說。
3. 穆公稱霸
夷吾的任期里,他兒子圉是在秦國做人質的。當圉聽說自己老爹快掛了的時候,就偷偷逃回晉國去爭位。秦國知道了當然不爽,就去把身在楚國的重耳接了回來,霸主晉文公終于上位。這其中有趣的是,秦國讓文公娶了他侄兒圉的老婆,文公開始敬謝不敏,后來還是接受了,也算是政治婚姻吧。
晉文公在位雖然只有九年,但霸主地位卻毫無爭議,穆公在這期間毫無機會。就連文公死后,秦國也遭遇了慘敗。當時穆公不聽二老的哭勸,硬要趁著晉文公剛掛的時機去打鄭國,結果在殽全軍覆沒,慘烈無比。因此穆公真正的稱霸期,是從文公死后的第四年才開始:
“穆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以報殽之役?!?/p>
總算是大仇得報。此處的“渡河焚船”,是日后項羽“破釜沉舟”的先例??梢哉f項羽并非原創,只是在穆公基礎上加了個砸鍋的戲碼而已。
之后,穆公從西戎那兒施展反間計,挖墻角搞來了由余,再憑由余的謀略,干掉了戎王,稱霸了西戎,也奠定了日后秦國大后方的根基。因此穆公的稱霸,也就是在他生命里的這最后幾年而已。
秦穆公的葬禮,是很有爭議的。“從死者百七十七,良臣三人”,殉葬不說,其中竟然還包括了三位賢臣,作為一個深刻懂得人才對國家有多重要的大王來說,死前有這樣的舉動,是讓人難以理解的。當時民眾的反應是極度負面的:
“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p>
明確斷言,秦國你之后肯定是沒前途的了,還別說這預言真的挺準。不過后來,蘇東坡對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秦穆公連殽之戰的喪師之將孟明視他們都能赦免,是不會忍心讓三良殉葬的。三良之死,是為了報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但其中真假,也只有歷史大神才能知道了。
4. 第二次逆襲
秦穆公到秦孝公之間的歷代秦王,是一個逐漸敗家的過程。除了楚大夫申包胥來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發兵五百乘救楚,打敗了由著名的兵法之神孫子輔助的吳王闔閭,這一段還值得一提之外,其它時候都在不斷地墮落,靈公簡公惠公獻公時期持續動亂,連河西之地,也被晉國搶了回去。河西之地對秦國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系到秦國的東部邊界,能否達到黃河。而達到黃河,是秦國能否和各路諸侯逐鹿中原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河西之地丟了,秦國根本連爭霸的資格都沒有。
“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這就是秦國在丟失河西之地后的悲慘境況——已經徹底被隔絕在城鄉結合部之外了。
自從秦穆公首次得到河西之地,再被不爭氣的子孫弄丟,之后一直等要到秦孝公變法完,兒子惠文王繼位后八年,才重新從魏國手里搶了回來。這其中的漫長曲折,也正體現了秦國屌絲逆襲之路的坎坷。
如果說秦穆公的稱霸,是屌絲成長之路上的第一次換裝,那么秦孝公的崛起,則是從屌絲到高富帥徹底的基因突變。
耳熟能詳的商鞅變法,從體制的最根本層面從里到外徹底改變了這個國家。但這個偉大的變法,實際花了三年才出成效,而這三年里,百姓的日子是很苦的。正所謂: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p>
所有的蛻變,都會經歷這樣的痛苦;而痛苦的程度越深,改變的幅度才會越大。
具體商鞅變法的內容,在此不贅。秦孝公打下的強大基礎,在兒子惠文王時代,開花結果,在位二十八年,攻城略地,戰果斐然。這過程中,兩件事要提。一是著名的張儀出世了,擔任過魏、秦和楚的相國,為秦的連橫策略,立下汗馬功勞。二是在惠文王十二年時,“初臘”,也就是開始效仿中原地區的祭祀風俗。這件極易被忽略的小事,在我看來,恰恰說明了秦國和中原各諸侯在文化禮儀方面有著多大的差距。竟然一直需要等到秦孝公改革完畢,他兒子繼位十幾年之后,祭祀才跟中原接上軌,這之前的秦國,在屌絲之路上,真的已經走得太久,太久了。
秦惠文王的兒子,是著名的秦武王,舉個鼎把自己給累死了。不過不是當場死的,舉的時候只是傷了膝蓋,然后過了一陣子才掛掉的。之后的秦國就是各種頻繁的天氣異象,彗星出來了幾次,還有日食,整個兒就變天了。玩死了楚懷王;武安君白起出世,戰無不勝;司馬錯攻下蜀國,搞定了富饒的大后方。到了莊襄王時,三晉都已勢弱,雖然莊襄王三年時,魏公子無忌率領諸國聯軍打敗了秦國,但這,也正是各國最后一次真正地打敗秦國。
之后,就是秦始皇的榮光時代了。
《史記隨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