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A,抱怨說自己工作做的很好,但最終得到的績效結果卻不好,表示這是領導偏心。并由此想到了一連串的原因:自己不會拍馬屁,平時自己跟領導沒有別人跟領導走得近,別人都是表現型的人,總在領導面前表現自己,而自己明顯是進取型,雖然沒表現但實際做的很好,等等。
笑來老師說,人無非分為兩種:1、進取型:為自己的成長而行動;2、表現型:為獲取他人肯定而做事。
很顯然,我們應該成為進取型的人,為了成長而行動,不要成為為獲得他人肯定而做事的表現型。
然而,朋友A的抱怨是合理的嗎?你可能會想,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不急于一時;努力終會有回報的,繼續埋頭做事。我認為,這種想法是不對的,甚至是很危險的。要知道,成長過程中是有成長率的,我們應該爭取獲得最大成長率的成長,不是嗎。
現在回來分析下朋友A的問題:
我們該不該為了獲取他人肯定而做事呢?仔細分析這句話,其實這里面“他人”很重要,它應該是指大部分其他人,而不應該指其他所有人。萬一,所有人里面有值得給他表現的呢,不就誤傷了嗎。顯然,我們不應該“誤傷”自己的領導。
首先要明確一點,而且我們應該想到,一個正常運轉的,體系制度良好的公司,領導喜歡看到的,往往是符合公司利益的,你表現出一些領導喜歡看到的績效和成果,當然也是為公司創造了價值。因此,工作中,這種在領導面前的表現機會難得:你的表現促成你獲得更多重要的任務,值不值?你的表現能讓你取得更好的績效,獲得更多的回報,值不值?你的表現也鍛煉了表現自己的能力,值不值?
太值了,這不就是很好的“打兩份工”的證明嘛!
我們很多時候接受一個觀點之后,往往排斥與之相對立的觀點,這是偏執的表現。真正的牛人是,腦中可以同時運轉著兩種觀點完全相反的系統卻仍然能運行良好。我們應該以獲得最大價值或潛在的未來價值作為判斷自己行事的標準,其他的,都是輔助。而成長,是這些價值里面最重要的。
更進一步,如果自己這種進取型的人做得很好,卻被領導認為不如做得不夠好的表現型的人做得好,這豈不是一件挺冤枉的事情。很明顯,你在吃一些不必要的虧啊。
會表現也是一種能力。進取型的人需要會表現,但注意不要愛表現且活在別人的眼里或嘴里,這就是浪費注意力了。
最后,進取型的人,應該看到表現型的人的好。會表現但不愛表現。這種會表現隨著你的不斷成長,可能只需要簡單的形式,因為當未來某一天,你說你已經財富自由,這種很簡單的表現其實已經是很耀眼的表現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