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了一個培訓,關于如何輸出一場有干貨內容有吸引力的講座,有幾點啟發。
第一,形式很重要。這里所謂的形式,指的是講者的衣著、儀表形態、聲音、語調,以及ppt,顯示大屏等。即便我們準備的內容很普通,但如果形式上都做到位了,也是成功的。形式里面,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講者的狀態和語氣。首先講者從心態上要是松弛的,松弛是自信的底色,且人在放松的狀態下能激發出平時精心準備之外的一些靈感和內容,講者松弛了聽者才松弛。其次,語調上抑揚頓挫能夠給演講內容天然地制造一種“節奏感”。我自知自己在演講的時候語調一直是“平”的,沒有重調和突出。這樣跟念稿子沒什么區別,很容易讓聽者昏昏欲睡,今天第一位老師的表現有一個最值得學習的地方就是語言字字清晰,鏗鏘有力,且有重輕音。該重點突出的時候放慢速度,抬高音量,聲音語氣的變換也是賦予演講內容以生命的一個維度。
第二,內容為王,行動才能感動。本次培訓的講者都是高校教師,他們的優勢是理論基礎非常扎實,口吐蓮花,滔滔不絕。但是也有一個明顯的短板是缺乏真實的實踐故事,就跟我們學生時代聽的課程一樣,偏向于“填鴨式”的灌輸型教育,調動的只是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給人心靈沖擊、啟迪啟發的力量非常薄弱。再對比一下喬布斯、雷軍、王石等征戰商海的大企業家的演講,他們的講述更吸引人、打動人、激勵人,為什么?因為他們是在用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故事,或者說,是在用自己過去的生命在講述。語言有時候很無力,只有把語言包裹在行動的外面才能變成影響力。所以:
1.在要求別人之前,自己先做到。
2.能夠支撐一場優秀的講座或演講的一定是大量的親身經歷,你做到了,別人才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