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前,與李志鴻約好,周六下午到學校共同完成微課的錄制。
周六下午,打車到學校。路上,司機一直在說一個話題----人生在世,要對自己好一些。
開車的師傅今年36歲,家住揚州廣陵區。其岳父在2018年的春節后過世。岳父去世之前13個月,被查出肺癌晚期。當時,醫生推測,老人可能活不過3個月。
岳父有兩個女兒,除了開車師傅的愛人,另外還有一個女兒。
得知岳父身患肺癌,且已是晚期的訊息之后,做女兒的還有做女婿的,明知道人已不得救,但還是賣了一處房產,湊了幾十萬給老人醫治,硬生生地將老人在身邊比醫生說的時間又多留了一年。
已是做到這樣,但開車的師傅還在后悔:如果最后一次,老人在春節期間到醫院去,也能如平時一般得到相應的治療,可能老人還能再多活3個月……
一年又三個月,陪著岳父家里、醫院來來回回那么多趟,看到了太多人生病后的無奈與不幸,因此,師傅反復說著:“人,說沒就沒了,所以在的時候,一定要對自己好一些。”
一起坐車的除了我,還有子謙。如我一般的年齡,如我一般的閱歷,能夠理解司機所說話的意思,且又能使自己的行為不被影響到。但是,子謙呢?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聆聽效果。就像,老人們常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那么,對于子謙一般的孩子們而言,更需要什么呢?
我想,更需要的是這八個字----嚴以待己,寬以待人。
其一:嚴以待己。
這是不是與人們常說的“對自己好一些?”相悖呢?
其實,一點也不。因為對于尚在發展中的人--孩子們而言,“嚴以待己”就是對自己“好一些”。唯有,對自己嚴格要求,才能讓自己知道的越來越多,能做的越來越多,對他人的幫助越來越多,對社會的價值越來越多,也就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因此,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才是真正的對自己好一些。
這一點,其實不僅僅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們如此,就連我們這些成人也是如此。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中,早就已經指出----21世紀的人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
為此,“對自己好一些” 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其二:寬以待人。
在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同時,要對他人寬容以待。
比如,在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不要斤斤計較,應多包容。這一點,子謙一直做得很好。從上幼兒園,參與集體活生活開始,就與同學們相處得十分融洽。即便是在與同學有糾紛的時候,從來都是自己處理,不給老師、不給家長添麻煩。
再如,我在教學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個別班級出現空堂,都是先代替上課老師照顧好學生,再一邊安排學生去找應該到崗的老師,一邊聯系教務處高淼,了解上課老師未能按時到崗的原因。在保證孩子們有人照顧和看護的前提下,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
另外,在巡視的過程中,也常會看到地面上有紙屑等垃圾,總是第一時間先撿拾,當發現比平日更多的異常情況,再及時告知班主任或在行政會議上提出,以引起大家的注意,促進問題的解決。
……
為什么要這樣做?
因為,這些都屬于正常范圍內的概率事件,就如測量一定會有誤差一樣,課堂出現空堂、校園地面上有垃圾等也都是小概率事件。對待這樣的事件,正確的做法是,首先正視,然后重視,最后干預。
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處理事件的先后順序。以“地面上有垃圾”為例,是先撿拾再通報?還是只拍照通報而不撿拾?不同做法背后折射出的就是不同的對自己、對他人的態度。
回顧已有文字,我想再次強調以下兩點:
其一,對語言的理解與年齡和閱歷有關,所以面向孩子說話,我們要注意措辭;
其二,什么是“對自己好一些”?“讓自己變得更好”就是“對自己好一些”。
為此,我們需更多指向自己、聚焦自己,以對自己加壓,為他人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