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雄心之作滿紙生輝——嚴肅的知性,對俄國環境及資料的駕馭,謙和的語調,溫潤的感情……弗蘭克顯然正在創造這個時代偉大的作家傳。
——歐文·豪,《紐約時報書評》
一九七六至二零零二,約瑟夫?弗蘭克用二十五年的時間完成的恢弘壯闊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傳記,被公認為是世界范圍內最權威厚重的陀傳。弗蘭克站在列昂尼德?格羅斯曼、阿?謝?多利寧等前驅學者的肩上,并利用英語世界得天獨厚的文學史及傳記撰寫經驗,成就了這部偉大的傳記,它配得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卡拉馬佐夫兄弟》那樣的偉大作品。
半個世紀的寫作與致敬
文/約瑟夫·弗蘭克
摘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前言
本卷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著作研究系列第二卷。不久會有第三卷,專注于陀思妥耶夫斯基隨后五年的生活。在那個較短的時期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產量豐富,而且他關心俄國歷史激蕩時刻的所有突變。因此,對關鍵時期的他需要單卷描述。第三卷正處于最后的潤色階段,本卷出版不久即可面世。
讓人開心的是,第一卷受到了好評,我感謝所有的贊譽,無論是公開刊文還是私下來函。對一個投身宏偉事業的作者來說,這是莫大的鼓舞;要竣工,我還需要更多辛勞的歲月。
這種反應也讓我確信,我所選擇的方式——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私人生活置于他與時代文學及社會文化史的相互關系之中——滿足了廣大讀者的迫切需要,他們因為喜歡偉大的作家進而喜歡其傳記。如果傳記家一味敘述日常生活事件,如果作品被簡單分解為一連串的經驗描述,這些經驗可以(或不可以)作為那些作品的來源,讀者的興趣就無法滿足。要盡可能地把握將生活轉化為藝術的創造過程,對生活經驗的理解與組織就不能違反任何歷史記錄,以便闡明這種神秘的突變。只有始終通過專注于作品、從作品出發來看待生活,而不是像更為尋常的那樣,將作品視為生活之多少有些偶然的副產品,才能做到這一點。
我知道,第一卷保持這樣的專注并不十分困難,因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敘述大體上可以依從他與一八四〇年代多種文學及社會政治圈的關聯。但本卷卻面臨全然不同的問題,因為在這十年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先是在孤獨的監禁之中度過,接著去了西伯利亞的勞役營,后來則成為俄軍西伯利亞兵團的一個士兵。他與俄國文學活動中心相隔數千里,有四年甚至與外面的世界失去一切通信聯系。
因此,與早先的做法相比,我需要從更為孤立的狀態(當然不是社會的,而是文化的)來描繪他,這給了我許多麻煩。我很難根據我選擇的視角來謀劃那些涉及勞役營生活的章節,尤其很難根據這些方法去解釋這些歲月中那個最關鍵的事件——陀思妥耶夫斯基稱之為“我信仰的重生”。大多數早先的作者只是滿足于從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尋章摘句,卻什么也解釋不了;要么就照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盡管明顯無能),根據各種仔細的檢查加以推斷,試圖切合事實(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示的只是針對人民而不是沙皇父親的罪惡感)。因此我得重新探究問題;這讓我關注到那些多少被忽略的方面,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波蘭獄友關系的催化作用等。我的敘述始終留意于這些經驗對他所具有的意義,它們在導致他放棄過去某些東西、為未來思想觀念及藝術演進準備道路方面的決定作用。
此外,無論是在這個階段之前或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信都表明,他極不愿意失去與正在發展著的俄國文化的聯系;因此,我將他生平的這一特征置于我全部描述的前景,甚至忽略了對手頭文獻進行更全面生動的調遣。我可以補充的是,這種努力帶來了喜出望外的結果,使我能比以前更深入地探究某些寧可被忽略的材料(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與阿列克謝·普列謝耶夫的通信,只有普列謝耶夫一方的信件留存下來)。這些文本對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關于五十年代中期俄國文化景象的反應明顯具有參考價值,因此有助于廓清他生平的這段模糊圖景。
不過,他第一次認真的戀愛、婚姻等事件都發生在本卷描述的年代里,比起第一卷對他私生活的處理來,就不可避免要從傳記角度給予更多的對待。但我不想陷入與鮑里斯·艾亨鮑姆一樣的荒謬境地。對這位評論家我十分景仰,他關于托爾斯泰的三卷本著作(遺憾的是,他去世之前未能完篇)對我是一種激勵。他是俄國形式主義創始人之一,與該學派所有成員一樣,他激烈反對混淆藝術與生活,后來他著手對托爾斯泰進行宏大的歷史研究——但如他謹慎解釋的那樣,只限于“文學習俗”層面(亦即那個時代的文學及社會文化史)。他在第二卷中非常詳細地討論了托爾斯泰在為農民的孩子開辦學校時所作的努力以及他的教育理論,最后艾亨鮑姆得出結論說:“托爾斯泰沒有移居國外,而是關閉了學校,結了婚,盤踞在亞斯納亞·ⅹⅲ波良納——像城堡里的封建主一樣。”關于婚姻就這么多!盡管我對艾亨鮑姆無限尊敬,這番得意洋洋的偶像破壞行為也讓人精神一新,可我總覺得,在“真實生活”方面他可以寫得更多,這并不妨礙對“文學習俗”的主要興趣,后者讓他的苦行走向了極端。
在第一卷的前言中,我曾說:“我所寫的這本書……不是一部傳記。”寫作本卷時,我無論如何都相信,我的那句話作出了一個非常鮮明的區分;我仍然認為,那些試圖在我的作品中尋找“常規傳記”的人往往會感到失望。批評界的反應也幫助我改變了想法,因為人們一致認為,第一卷并非試圖與傳記徹底決裂,而是可喜地著意拓展這一文類的界限。是的,現在我也欣然接納一個優秀評論家的觀點,他大度地談到了我的承諾:“融合傳記、文學批評和社會文化史的實驗。”此刻我認識到,這種融合正是我孜孜以求的。本卷是否成功做到了這一點,應讓讀者諸君評判。
許多年來我數易其稿,這個任務漫長而艱辛。在前一卷的前言中,我對所有幫助過我的人表達了謝意。我仍感激魯弗斯·馬修森,他的故世于我是損失,我的題獻記錄的就是這種感受。關于這第二卷,我尤其要再次感謝羅伯特·L.杰克遜和勒內·韋勒克,他們閱讀了手稿,給我批評建議,為本書增色。尼娜·別爾別羅娃也好意閱讀,并以其對俄羅斯生活與文學的精通給我幫助。她幫我避免了幾處驚人的錯誤,并讓我瞬間與我的傳主親近起來。我曾提到外省城市特維爾的地區委員會,她無意間說,她的祖父就是其中的一個開明地主,曾見過逗留其間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朱利安·杰恩斯給了我有關癲癇病的材料,并大力幫助我與耶魯醫學院的吉爾伯特·H.格拉澤博士取得聯系,后者抽時間對我有關陀思妥耶夫斯基癲癇病的描述進行專業性審讀。他們的幫助都是巨大的。
我還要感謝戴維·戈爾茨坦,他核對了我的腳注,糾正了轉寫錯誤。我感謝麗貝卡·巴林斯基太太和珍妮特·米爾斯基太太,她們一絲不茍地閱讀校樣,讓我很受益。我的文字編輯格雷岑眼光犀利,各種錯漏都逃不脫他的眼睛,他還在文體方面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我的打字員卡羅爾·西曼斯基無限耐心,她對我正在展示的故事的興趣讓我相信,我在文本中設法做到了ⅹⅳ保持敘事的節奏。普林斯頓大學費爾斯通圖書館斯拉夫目錄學家奧雷斯特·佩列奇始終見聞廣博,對我有求必應。蓋洛德·布賴諾爾弗森也是該館圖書館員,像在第一卷中一樣,他自愿為我編寫本卷的索引,不顧自身責任在不斷增加。
在第一卷和第二卷之間的間隙,古根海姆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給了我支持,讓我有時間擺脫教務。沒有他們的資助,誰知道這一卷會拖多久!對他們無限的幫助,我惟有深深地感謝,我衷心贊賞他們無比寶貴的幫助。在支付研究及打印開支方面,普林斯頓研究會一直都很及時。
最后,作為慣例,我必須把最后的話留給我的妻子瑪格麗特。不過,我向她致意的責任遠非出于恪守某種職業禮儀。盡管她自己的學術工作也面臨許多要求,她還是做了我的第一讀者和編輯,在材料組織和文體風格方面,我絕對仰仗她的判斷。她在編輯方面的建議讓我釋然,文本能夠不斷推進。我的工作若沒有她的引導將會負擔很重,這一點其他任何人都無法真正理解。
新澤西州普林斯頓,1982年11月
—END—
相關圖書
1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種子,1821-1849》
陀氏傳記第一卷
文學紀念碑013
[美]約瑟夫·弗蘭克 著
戴大洪 譯
廣西師大出版社2014年6月
編輯推薦:《反叛的種子》作為陀氏傳記的開卷之作,基本奠定了整部傳記的主旨、原則、調性和深度。弗蘭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種子,在萌芽,在演變,雖然即將經受磨難的考驗……第一卷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年生活寫起——從他在莫斯科的童年,到他的父親之死,一直寫到他因參加彼得拉舍夫斯基激進團體而被流放西伯利亞。本書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窮人》、《雙重人格》和《涅托奇卡·涅茲萬諾娃》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因為它們反映了他早年所受的某些具有深遠意義的影響,而且顯示了將會繼續在他那些最偉大的作品中出現的重要主題的發展演變。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
陀氏傳記第二卷
文學紀念碑 018
[美] 約瑟夫·弗蘭克 著
劉佳林 譯
廣西師大出版社2016年8月
編輯推薦:《受難的年代》是弗蘭克教授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著作研究系列第二卷,融合傳記、文學批評和社會文化史的光輝典范。它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彼得拉舍夫斯基案的共犯被捕,遣送西伯利亞,終于十年后歷盡艱辛重返彼得堡,那時他是一個身心俱變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稱之為“我信仰的重生”。 本卷聚焦于這種變化過程: 在他所經受的磨難中尋找原因,在為他未來的偉大開辟道路之進程中尋找結果,只要這些結果清晰可辨。本書榮獲美國一九八四年國家圖書獎(傳記類)。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次認真的戀愛、婚姻等事件都發生在本卷描述的年代里,使得本書在評傳的體例里有意增加了傳記的成分,可讀性很強。
以下是《反叛的種子》一書的正文目錄:
第一部分 莫斯科
第一章 序幕............ 3
第二章 家庭............ 6
第三章 童年,少年,青年............ 27
第四章 宗教背景............ 51
第五章 文化背景............ 67
第二部分 圣彼得堡
第六章 工程專科學校............ 87
第七章 “一個了不起的高尚的人”............ 115
第八章 兩種浪漫主義............ 127
第九章 果戈理時代(一)............ 143
第十章 果戈理時代(二)............ 162
第十一章 《窮人》............ 176
第三部分 引人注目
第十二章 別林斯基及其身邊的文學貴族............ 205
第十三章 別林斯基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一)............ 222
第十四章 別林斯基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二)............ 236
第十五章 別克托夫小組............ 259
第十六章 彼得堡小品文............ 283
第十七章 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 310
第十八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斯佩什涅夫............ 336
第十九章 帕爾姆—杜羅夫小組............ 355
第四部分 自我發現之路
第二十章 《雙重人格》............ 383
第二十一章 彼得堡時期風格奇異的作品............ 406
第二十二章 現實與“幻想家”............ 430
第二十三章 《涅托奇卡·涅茲萬諾娃》............ 451
第二十四章 后記............ 473
附錄
弗洛伊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病歷............ 477
以下是《受難的年代》一書的正文目錄:
第一部分 彼得保羅要塞
第一章 引言............ 3
第二章 彼得拉舍夫斯基事件............ 8
第三章 “豐富的生活”............ 26
第四章 “聰明,獨立,狡猾,頑固”............ 45
第五章 謝苗諾夫校場事件............ 68
第二部分 苦役地
第六章 初次印象............ 95
第七章 無數的道德恐怖............ 126
第八章 俄羅斯愛國者............ 149
第九章 農夫馬列伊............ 165
第十章 新眼光............ 181
第十一章 悲苦中的惡魔............ 205
第三部分初戀
第十二章 渴望知識............ 229
第十三章 列兵陀思妥耶夫斯基............ 244
第十四章 有影響的朋友............ 257
第十五章 “穿女裝的騎士”............ 280
第四部分 再次開始
第十六章 俄羅斯之心............ 311
第十七章 “強”“弱”典型............ 337
第十八章 文學計劃............ 359
第十九章 西伯利亞小說............ 373
《舅舅的夢》............ 377
《斯捷潘奇科沃村》............ 387
第二十章 歸來............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