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我們每個人上學的時候,父母在我們耳邊天天嘮叨的話、學校后面或前面墻上的大標語,寫在扉頁上的自我激勵。學生時代的我們其實并不知道為什么學習,學習什么也不由我們自己決定。走向工作崗位后,大部分人已經被學生時代的學習折磨透了,并不喜歡學習。這從國人平均一年只看4本書就可以看出,雖然看書并非學習的唯一途徑。
不好好學習的原因有很多,不好的學習方式是其中之一,一早就埋下了仇視的種子,我們討厭書本,畢業時毀盡所有課本是一種宣泄和態度。但這個社會,日新月異,發展迅速,一日不學習,如隔三秋。那么我們到底怎樣學習呢?
好在成甲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一本書《好好學習》,這本書是學習“學習之法”。成甲,入選羅輯思維最會學習的人,一個善于從底層邏輯去解決問題的人。講學習方法人的太多了,但大多數是在“術”的層面去介紹一個具體的方法,少有從“道”的層面去闡釋,能做到“術從簡,道從心”的人少之又少。
01?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
第一章的題目是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我們先假定知識與認知密切相關。在本章中,成甲一共提了四個問題,分別是:
1.在海量信息即時獲取時代,我們拼什么?
2.如何提升認知深度?
3.為什么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
4.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
02 在海量信息即時獲取時代,我們拼什么?
也就是,在信息時代,知識的獲取已經不是問題了,海量的信息隨處可見,隨時可取,我們到底在拼什么?作者認為在不同的階段我們拼的東西不同:
第一階段:知識數量構建認知優勢
這一階段知道得多就厲害,剛改革開放,百廢待興,大部分思想被禁錮住,誰膽大,誰敢闖,誰就能先行一步,掌握信息就等于掌握財富機會。
第二階段:知識獲取速度構建認知優勢
這一階段知道越快就越厲害,互聯網的興起,知識獲取不再是問題,但快魚吃慢魚,越快越容易掌握新的知識,新的財富,早點站在風口,早日起飛。
第三階段:知識深度構建認知優勢
這一階段知道越深就越厲害,新的航道都能看見,但大部分人并不深探其究,那些掌握事物的本質與流于表面的人,其人生與結局肯定不一樣。
03 如何提升認知深度?
既然知識深度能夠構建認知優勢,那么怎么提升呢?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都有體會,比如,同一個問題,厲害的人總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維度去分析現象,他在講這件事情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人好厲害,講內容又多,層次又分明,還很有邏輯,而你自己只能從一個角度去看問題,這個角度還很表面。這種對比高下立現。
所以,厲害的人通常從表象能看到本質,從問題能推斷出結論,而這些背后的推斷方法和思維方式是具有一般規律的,因為他在同類問題使用的套路都是一樣的。這些一樣的套路,一樣的推斷方法和思維方式就是成甲所說的“臨界知識”。臨界,就是區分你厲不厲害的界限。
04 為什么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
成甲講了2015年李叫獸一篇閱讀量10W+公眾號文章,作為同是營銷圈的達人,小馬宋老師既有資歷又有名,但同樣類型的文章為什么沒有這么火呢?通過這個現象,引出了“技術效率”和“認知效率”這兩個名字。所謂技術效率,就是專注于事情本身,通過打磨技能去提高效率,這種效率的瓶頸顯而易見,因為你抓住的不是事情的本質,閃轉騰挪的空間自然就小。所謂認知效率,就是專注于事情背后的規律,通過認清規律去把握本質,從根上去解決問題,這種效率的提升是指數級的,不在一個層次上。
05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
生有涯,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那么多知識,到底學哪些?其實上面已經給出了答案:臨界知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知識也就越來越細化,但自然界總會有統一的規律來約束世間萬物,浩淼的宇宙無不如是。那么人世間的知識應該在某些底層上是相通的。這些相通的知識它們被專業化遮住本來面目,在道理上實則相通。那些能把這些各類知識穿針引線起來的知識,貌似沒有用處,其實他們才是讓珍珠成為項鏈的寶物。把這些無用的知識找出來,就是值得學的知識。
成甲說得非常具體,從使能角度來,我們一生要學習三種知識:
一是執行能力的知識,這種知識是作為社會人必須掌握的,如交流溝通、吃飯穿衣、商務禮儀等。
二是專業能力的知識,這種知識是作為專業人必須掌握的,如編寫代碼、建筑施工、修理汽車等。
三是結構能力的知識,這種知識是作為高人所掌握的,如經濟規律、政治規律、創新商業模式等。
06 我的思考
我并不贊同知識必然導致認知偏差,因為我們很難說清那些宗教的創始人、那些偉大的科學家,究竟是他們的知識導致他們產生了認知,還是認知使他們產生了知識,或者說,我們在靈機一動之時、電閃火光之際,是認知在起作用,還是知識本身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