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契是什么?是你不說,我也都懂。
默契是什么?是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
默契是高效團隊的一個重要特征。
默契是不用費勁口舌彼此就能達成共識。
默契是每個人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也知道別人能為你做什么。
最近彭蕾的一句話很火,“無論馬云的決定是什么,我的任務都只有一個——幫助這個決定成為最正確的決定?!边@里我們能看到馬云和彭蕾之間的默契。馬云只需關注他的戰略,他的伙伴會把這決定做對。
默契的團隊誰都想,但現實卻往往不盡如人意。默契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在團隊中,我們普遍都關注個體的能力和激情,關注分工。但除此之外,團隊成員能否清晰了解彼此的分工,能否在協作中順暢的各取所需,則經常被忽視。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這里我談一下兩個經常被忽略的點。
1、分工不要止于分工
在團隊協作中,分工的價值毋庸贅述。分工是組織中成員協作的基礎,我們都期望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但協作不能止于分工,分工之后更重要是,每個人既要清楚自己應該要提供什么,也要十分清楚團隊成員能干什么?
現在的組織,分工只會越來越細。你不專注的領域,可能并不熟悉。成員之間并不能自然了解彼此。
我們常常講“知人善任”,“知人”是清楚的了解一個人的特長,“善任”是充分發揮這個人的特長。協作是各個個體之間的交互。特別在扁平化組織中,不僅管理者要“知人”,成員間同樣需要“知人”。成員間充分的知己知彼,才是高效協作的基礎。
依賴自然的接觸,彼此慢慢的磨合,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而且磨出來的還不一定都是默契,也可能磨出不理解甚至矛盾。所以分工是刻意的,對分工的認知更需要刻意重視。
給每個人貼上“專業標簽”,并且將這些標簽不斷廣而告之,不斷強化,不斷深入人心。
分工不難,精準的分工也不難。難在分工后對每個人分工標簽的深化和強化。默契的團隊往往不止于分工。
2、別老是理所當然
比分工更容易忽略的是心態,不恰當的心態像瘟疫一樣肆無忌憚的破壞著成員間的信任和默契。
在生活上,我們每個人都在被別人要求,另一方面又在要求別人。我們總是不斷的被挑剔,我們又不斷的挑剔著。所謂的成長,更多的時候只是學會了自我保護。習慣于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但團隊卻離默契越來越遠。我們常常把別人當服務理所當然,把自己當上帝斤斤計較。
比如:我們去一些服務機構的時候,當服務的響應差強人意時,我們通常會感到憤怒。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是在接受服務,而服務是有標準的,是理所當然的。理所當然的事情沒做到,我們的心理自然就不平衡了。
默契協作的團隊是,把自己的責任當服務,把別人的服務當資源。
只有把自己的責任當服務,我們才會更充分的釋放自己的潛能。
自己能做什么,往往自己最清楚。知道自己的分工,并把它當服務,自己就能更全面的提供輸出。而責任更多是一種被動的響應。
只有把別人的服務當資源,我們才能更充分的吸收別人的能力。
把別人當服務的時候,我們往往帶著很高的期望值,我們希望得到一個標準的服務,或者一個完美的結果。一旦結果達不到預期,我們就會失望、沮喪甚至憤怒。
當資源的時候,我們關注的是每一份有價值的東西;當責任的時候,我們關注的是哪些還沒有滿足的部分。
當資源的時候,我們更能獲得滿足的開心;當責任的時候,我們承受的是達不到要求的沮喪。
當資源的時候,我們彼此享受水乳交融的默契;當責任的時候,我們更多在吹毛求疵和自我保護之間攻防。
不管是情緒上的沮喪,還是責任上的攻防,這些對解決當下的問題,都起不到實質的幫助。
舉個栗子:團隊來了某個領域的專家,我們假定他能力基本符合的情況下,你有兩種對待方式。一種當責任,你既然是高手,這個領域所遇到的任何問題,他應該都能拿出解決方案。如果不是,他就不配高手二字。一種當資源,他做過什么?他能做什么?我怎么去協助他,把他的資源釋放出來。如果當責任,你多半會失望,因為在高速發展的行業你其實很難找到一個各個方面完全匹配的人。
現實很難改變,但未來是可以的。連現實都無法接受的人,是到不了未來的。現在是通往未來的必經之路。當我們接受現在,把周圍的一切當資源,團隊的效率才會更高。人本來就是比較敏感的動物,當你被視作資源時,你才會感知到自己的價值,才會有存在感,才會有參與感。
總的來說,一個默契團隊的形成還有很多因素,講分工和心態這兩點只是覺得這兩點經常被忽略。
一個默契的團隊肯定是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每個人也清楚別人能做什么。
每個人把自己的責任當服務,每個人把別人的職責當資源。
丨作者\ 孫偉
丨來自\?紅??萍?/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