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indicator7月25日節目整理而成,音頻文本點擊:The Diamond-Water Paradox
STACEY VANEK SMITH 是NPR planet money節目的王牌主持人之一,她來自美國西北部的愛達華州(Idaho),和所有愛達華州人一樣,她對水資源有著特殊的不安全感,水對于愛達華州來說極其珍貴。愛達華州是美國西北部的一個農業大省,但這里的農業用水都來自地下以及河流,而不是雨水,雨水是很稀缺的資源,一旦遇到干旱的季節,所有的農作物都會干旱死掉。
不只是愛達華州,世界的很多地方水都是非常珍貴的,我們需要水,才能活命。而正是水的這種屬性,引出了困惑經濟學奠基人亞當斯密一生的難題:diamond-water paradox.
Linda Yueh是《What Would The Great Economists Do?: How 12 Brilliant Minds Would Solve Today's Biggest Problems.》一書的作者。在書中她為我們解釋了什么是diamond-water paradox.
亞當·斯密,一直堅信自由市場,即我們經常提到的"看不見的手"每天都在調節各種經濟活動,期中自然包括給合適東西配上合適的價格,也就是價格和價值相互匹配。這確實是一個完美理論,在當時的環境下也是相當先進的一種理念,但是卻無法完美解釋diamond-water paradox。
也許很多人都沒有認真的思考過這個亞當·斯密一生都沒有解釋清楚的問題:水是生命之源,我們需要水才能活下去,但是鉆石卻是可有可無。我們不需要鉆石幫助我們續命,這樣來看水比鉆石的價值要高得多,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是,鉆石非常的貴,由其是品質好的鉆石,而水卻極其的便宜。
鉆石的價格看起來和它的價值并不匹配。這就形成了一個復雜的難題,因為亞當·斯密說過,市場是聰明的,會根據供需給不同的商品一個與價值相匹配的價格。價格也從側面反應出這個東西的價值,但是這個水和鉆石事情,真的讓亞當·斯密非常糾結。他無法用他的價值論去解釋這個問題,進而形成了一個悖論。
亞當·斯密試圖先從供需入手,他認為水可以從天而降,河流、湖泊、地下水,各種渠道都可以獲取,而鉆石卻不一定這么隨處可見,要進入礦山開采。這就造成了鉆石比水要稀缺。因此鉆石就比水要貴。
但Linda Yueh告訴我們,或者說我們的常識也可以告訴我們,水在地球的很多地方都是非常稀缺的,要比鉆石還要稀缺,在這些地方水可能確實要貴一些,但是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水資源能夠賣出鉆石的價格來。
亞當·斯密以及另外一些經濟學家還有一個解釋水和鉆石價格悖論的理論。他們認為也許是人工的不同造成了這個差異。比如我們需要多少人工來創造水和鉆石,生產的難度有多大等等,但是這個理論也并不是滴水不漏的(watertight)。
因為鉆石大多數時候確實是比水要難以開采。我們需要探礦、開采、打磨、還有后續一系列的銷售運營工序,需要大量的人力。但是開采水資源的難度有時候也會比鉆石要難的多的多,比如,沙漠里開采水的難度可能比上天還要難。
亞當·斯密去世于1790年,終其一生,他都沒有辦法完美解釋水和鉆石的悖論。接下來的100年來,無數的經濟學家前仆后繼,依然無法解開這個逼死強迫癥的悖論。這里讀者們也可以停下來思考下,看看自己能不能打敗亞當·斯密,替他完成未完成的解答題。
鉆石與水的悖論一直困惑著經濟學家,直到以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Alfred Marshall的出現,才解開了這個“世紀經濟學難題”。
Alfred Marshall(1842—1924)近代著名經濟學家。他解開鉆石與水悖論的方式其實是一種思維上的轉變,他認為人們對一樣東西的價值判定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會伴隨“邊際效應”。
如果是說單純按照價值價格匹配來看水的定價無論如何都無法達到鉆石的程度,我們需要把我們在某一特定的時刻對這個東西的興趣,你有多想要這個東西也考慮進去。
舉例來說,你再沙漠里,嚴重缺水,而整個沙漠只有我擁有水,我賣給你的第一桶水,你會用你的一切一切,甚至可能是你的鉆石來與我交換,這個時候水對你來說就是救命,只要給你這捅水你什么都會給我,因為沒有這桶水你可能會死掉。同樣的,第二桶水對你來說也會很珍貴,你可能用他來洗臉刷牙,第三桶水可能還是很珍貴,你會用來儲備。以備不時之需,但是接下來,第四桶水,第五桶,直到第20桶,第100桶,你可能需要一個大倉庫來去裝這些水,這時候第100桶水對你來說可能就沒有第一桶那么珍貴,這時候的你,對水已經沒有感覺了,甚至覺得有點麻煩,因為你要找地方存儲這些水,甚至沒地方放你可能會倒掉它,于是水的價格直線下跌。
想象一下鉆石,新婚的第一顆鉆石,很貴,很美;第二顆鉆石也很貴,很美;第三次你可能買了一個鉆石手鏈,第四次鉆石項鏈,第五次鉆石胸針,第六次...第二十次,甚至第100次,無論你擁有多少鉆石,你總是不嫌多,而且你買第100個鉆石的價格會和第一顆沒有什么差別,甚至會更加昂貴。人們永遠不會因為擁有太多鉆石而感到不爽。
對于鉆石來說無論擁有多少鉆石,它的價格和價值維持不變,而水則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境遇,越多的水他的價值就會逐漸下降,困擾亞當·斯密一生的鉆石和水的悖論就此解決。
葡萄說
邊際效應在各個領域都隨處可見,經濟學中關于需求的分析,商業中投入產出比、新產品研發,舊產品下架的決策等等。在教育領域,一開始學習的效果總是很明顯,隨著學習時間深入學習效率也逐漸下降。
心理學上,之前寫過一篇關于食物的文章,里面提到人們在一餐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開頭和結尾的食物,旅行也是一樣我們隊開頭和結尾的記憶最深刻,人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注意力,興奮度都會逐漸下降,對于過程的記憶也越來越少。
甚至在很多電視劇中,一開始備受折磨的女主不再天真浪漫,在磨難中逐漸麻木、黑化最終轉變適應,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邊際效應的體現。
當然也有一些我們以為“司空見慣”的東西,直到失去才覺得可貴,而這個時候就已經晚了。比如我們的水、空氣、自然環境、我們的動物朋友們,有時候我們覺得很泛濫的東西其實已經很稀缺了。比如上次講到的沙子。
總之還是那句話,保持一顆謙卑、感恩、敬畏的心,善待他人,保護環境,熱愛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