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鳴謙學堂《道德經》共讀群的安排。“己亥年秋季《道德經》百日讀經班”今日開課了。本期時間為:己亥年重陽節(2019年10月7日至2020年1月15日);本期學習順序為:《道德經》1-81章按正序學習。課程發文內容為:原文文本、學習卡片、繹讀、講解、錄音、研習作業。學習形式為:線上共學,線下自學,有條件的可以就近參加讀書會。線上發語音,并匯報作業。有精力的每天抄寫經文內容一章。鼓勵繹讀:老學員可視學習情況選擇繹讀全篇或是部分熟悉的章節,并在學習群里分享,互學互鑒。組織共學:各地愛好者因地制宜組織線下共學,并分享組織經驗。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期待本期秋季《道德經》百日讀經班,我們共同進步,收獲滿滿。
今日《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上期《道德經》學習后,我就反復琢磨形而上學(啟發于老師即群主的一次由于課后作業中的點評)。《道德經》中的“道、名、有、無”等,有時是形而上的,有時又是形而下的。能否用形而上和形而下來解讀《道德經》呢?,我還認真讀了柏格森的《形而上學導言》及有關資料。形而上與形而下一圖即可知:
今日重讀第一章,除正常的讀寫外,我認真學習了《道德經》微學精講(第一章”道可道”和“道德經第01章’道可道’章講解”。其中,多出提到“形而上與形而下”,不謀而合。如:
名,可名,非常名:形而下的名,是可以用來命名形而上的內涵;但是,這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永恒的“名”。
為了要描述大道,就需要設一些名,如本章的道、恒、名、有、無、妙、徼、玄、門,等等,否則無法立言給后人。但是這些名,大多來自于形而下的萬物,卻要來表述形而上的內涵。如果理解局限于這個形而下的名,如道,就會失去老子真正想要表達的內涵。即:名可名非恒名。
如前幾天的11章講的有無。無,在形而下,在11章,表述有形構成的空間。空空蕩蕩,什么也沒有;進而表述40章所言的萬物的來源,有生于無的無,即02章有無相生的這個無。這個無,就不是沒有、空間的含義了(就是形而上的了)。
從形而下的名,指向形而上的內涵。同樣的名,在形而下有個含義;在形而上有個含義。這就是名的顯意和密意。而這兩者之間不會是毫無關聯的,甚至是容易混淆的。如,11章的無,和40章的無,都有看不見的意思,只不過一個是空蕩蕩的空間,還在形而下;而一個已經到了形而上,能無中生有,為混沌,也是一種實有。只不過這個是真正的用眼睛無法看到的無,但是實有。
《道德經》同樣一句話,往往同時具備有無兩層含義。比如樸散則為器,顯意為,木頭切割組合成為家具、木器;如莊子說的:殘樸以為器,工匠之過也。而易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32章:道恒無名樸。那么自然就能推知這句話的密意就是:大道逐漸擴散、降級,而形成萬物。
全文所用的名,雖然來自于形而下,但是都指向了形而上。
無,名天地之始:無,定義為:天地的初始。始,與胎很接近。胎,是月+臺。月為肉,說明是形而下的胎;始,我認為是形而上的胎,也就是無,其中孕育了天地之形而上的胎。所以,始,也是天地孕育的最初始。
【要點】名的顯密兩層內涵: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本章,對無、有做了一個標準定義。無、有,已經不再是11章的“空間”和“實體”的內涵了。這就是名的顯密兩層內涵。顯:形而下;密:形而上。
觀,我習慣用觀。觀,類似鸛鳥,有兩只大眼睛,所以能看得很清楚。觀與察不同。觀,指返觀形而上。形而上的無,用眼睛看,視之不見;但是觀之可見。所以就要深思,用什么返觀?顯然是用心、神來觀,即玄覽。故,覽,也有個見。察,指百姓皆注其耳目,能看得見形而下,特指察“缺”。
第一章講有無;所以,第二章就要接著講有無相生。有無相生的關鍵,在徼。大道逐次往下降,惚恍窈冥、象物精信、先天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但都還在混沌之中,還在形而上,還是無。而通過徼,無,一下子就變成有,就到了形而下了,為萬物之母,為構成形而下萬物的最基本的素材:基本粒子。
老師的這些講解,更使我堅定了用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思維方式來重讀《道德經》,冀以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