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背后的真相
2023年不過剛剛4個月多一點,社會上各種關于殺人與自殺的熱點新聞便頻頻出現在熱搜,在震驚的同時不禁讓人感慨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到底是什么讓這些人做出了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
2023年4月4日下午13時左右,湖北張家界著名景區天門山發生了一起讓人驚愕且惋惜的事件:四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組團前往此處進行自殺,四人中有三名男性,一名女性。
據新聞報道稱,幾人在準備跳崖前都寫好了遺書,并且直白的表達出自己對于自殺的欲望,與他人無關,也正是因此,警方第一時間直接排除此案可能是他殺的刑事案件,三名男性直接從懸崖跳下,仿佛是一種儀式般,沒有任何猶豫,而當最后一名女性也要跳崖時,被及時制止,但因之前服用過量藥物,送到醫院后仍然不治身亡,最終警察在勘察現場時也毫無懸念的找到了三名跳崖男性的尸體。
看到評論區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幾名年輕人或許是在玩一種死亡游戲,參加挑戰,這不由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部日本恐怖片《循環自殺》。
影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在地鐵站的站臺上,幾十個身穿校服的女孩子整齊站成一排,當列車進站后,大家歡呼起來,集體手拉手等到列車逼近時,一起跳了下去,列車周身立刻被噴成血紅色,周圍的人都大吃一驚,與此同時,日本各地也都在上演著用各種方式自殺的案件,割腕,吞咽安眠藥,跳樓等等,讓人看得非常壓抑,而后來影片也對此有所交代,這些自殺的年輕人大概就是參加了一個類似于自殺的游戲,而游戲的組織者又類似于邪教。
事實是,這種自殺游戲或者說邪教組織并不僅僅出現在電影中,據說發源于俄羅斯的藍鯨游戲,專門針對于十幾歲的少年進行自殺教唆,自殺方式千奇百怪。
它會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進行設定,比如會提前告訴參加游戲的孩子要嚴格遵守指令,必須參加組織提出的任務,并且不能退出,這些任務從簡單開始,比如要求參加者幾點起床,幾點出門,隨著任務的一次次完成,任務難度逐漸提高起來,如開始教唆參加者在自己的身上紋圖案,類似于自殘的行為,最后逐漸突破參加者底線后,讓參加者站在馬路上對往來車輛不進行躲避等任務選擇自盡,已經有不少年輕人因此走上自我終結的不歸路。
這些游戲聽起來似乎是不可思議的,而事實上,大概十年前,我也曾經接待過一位兒子因參與類似游戲險些出現問題的家長。
當年孩子媽媽找到我時,只是單純的敘述了自己因忙于生意無暇顧及兒子,突然那段時間發現兒子狀態異常,比如平時很賴床的兒子突然準時起床,早餐也必需在一分鐘內結束,然后面無表情的背起書包自己去上學,放學后兒子就會鉆進屋子,有時還會自言自語,作為家長很是害怕,因為她自己也了解一些心理學,所以找到我,想咨詢到底是什么情況。
通過家長的講述,我發現,孩子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情緒問題,也并非僅僅是生活或者學習壓力引發的行為異常,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況,探究背后真實的原因,我希望家長把孩子帶過來直接面對面的聊一聊,但是遭到了孩子的拒絕。
那個年代網絡剛剛開始有蓬勃發展的趨勢,在了解了孩子對網絡的興趣后,我與孩子母親達成協議,將我偽裝成網友,把我的社交賬號給到孩子,我以網友的身份和孩子進行了深刻的對話,在得到孩子信任后,我便了解了孩子目前的真實情況。
孩子放學后經常是自己一個人回到空空的家,感到非常無聊,一天放學后和同學去了網吧,偶然間看到了一個加入挑戰的帖子,孩子描述這上面描述的任務讓他感到“非常有趣”,出于好奇他開始與發帖者對話,很快接了任務,對方每天都有新的指令,只要完成指令,就會得到升級,屏幕后方的操作者還會經常對孩子進行“解脫,自由”等洗腦活動,孩子覺得從未有過的目標感,這讓他覺得非常有動力,漸漸地,他形容他找到了生活的動力。
如果一直是以約束為標準的指令也還好,可是接下來的任務卻出現了一些不可思議的操作,對方要求這個孩子站在陽臺上,眺望遠方,想象自己長出翅膀的樣子,這是很危險的暗示,慶幸的是,孩子媽媽找到我的時候還不算太晚,在我主動的干預下,孩子對母親和這個挑戰游戲有了新的認知,意識到了危險性,并最終原諒了母親對自己的忽視。
以上的這些,無論是主動自殺還是被動自殺,最終導致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自己失去生命,家人品嘗痛苦,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會引起自殺?自殺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自殺真的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嗎?
據相關報道,日本年輕人的自殺率常年保持世界第一,而眾所周知日本的社會壓力持續增高,無論是就業壓力還是應對老齡化,整個社會環境都出現了不可逆轉的衰敗,這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哪怕中國也不例外,可是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壓力,但總不至于每一個人都選擇這條不歸路,但為什么面對壓力有人選擇坦然面對,有人選擇用意志對抗,又有人選擇結束生命呢?
我們先從先天遺傳因素來說,有些家族中會頻頻出現自殺的成員,除了面對困難時的意志力的軟弱,還有一部分因素在于基因中對悲傷事件的“易感性”,這些易感性基因在面對同一件壓力事件時,采取的行為和態度是相似的。
其次就是社會性因素,只是外部因素,也是客觀因素,經濟壓力,比如賺不到錢,可是生活成本卻在不斷加劇,工作壓力,任務多,要求多,還要擔心隨時被替換掉,人際交往中的壓力,人情往來,虛情假意都會讓人身心俱疲,當這些壓力都在臨界點時,人們勢必會尋找一種方式進行釋放,而最壞的一種選擇就是結束這一切。
再一個生理因素自不必說,很多身患重病,或者身體常年不舒服的人,時間久了就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為不想體會這種痛苦,從而出現自殺傾向。
如果總結起來,以上都可以歸為心理因素,這其中又包含主動性,和被動性。
主動性的心理因素主要就是抗壓能力差,認知出現偏差,認為自己所面對的困難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只有通過自己的死亡,來換取安靜,這是一種逃避行為,可笑的是,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也是大腦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大腦不想承擔相應的苦惱,于是迫使軀體逃避。
被動性就是通過他人或者自己的一些消極暗示,逐步將自己帶入深淵,其次病理上導致心理出現變化我們也暫且稱為被動性因素,長期病痛折磨,會讓人的心境產生變化,出現各種情緒障礙,如果不加以積極干預,就會發展到更嚴重的地步,如抑郁傾向,逐漸形成抑郁癥狀,最終走向不歸路。
而這種集體自殺事件,除了抗壓能力弱,情緒問題導致容易受到暗示,還有可能是癔癥引發群體事件,看到他人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情緒進而引起自己的行為跟隨與模仿,這也屬于一種情緒障礙,危害不小。
所以,面對現如今的社會現狀,無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但凡是可能經歷或正在經歷痛苦或壓力的人群,作為家人都要與他們進行頻繁的交流與溝通,盡可能注意觀察他們的情緒變化和行為方式,很多時候家人的關注與安慰或許就能換回他們對生活的希望與向往。
與此同時,幫助他們調整自己的認知與情緒,甚至家人可以扮演弱者角色,依賴于他們,讓他們有當家做主的力量感和責任感,必要時及時進行心理干預,這樣或許可以避免很多類似的悲傷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