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賣了個關子,說是我不擔心胡小寶的前途,因為傳給他七樣法寶,今天就來說說這七樣法寶。
這七樣法寶不是別的,實際上是七個習慣,就是美國作家史蒂夫-柯維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的同學可能會感到失望——原來是一本勵志書、雞湯文啊,它能解決我的現實問題嗎?
說實在的,能立竿見影解決現實問題的法寶確實沒有,如果有人說有,那一定是在忽悠。解決問題只有一個途徑,就是靠自己,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靠得住的人?那就必須用好習慣來積累。現在年輕人中有“宅”、“喪”之類的文化,就是感覺努力沒有用,甚至嘲笑奮斗者,認為是做無用功。這種情緒可以理解,《讀書最好,吃飯最難》那篇也說了,這里有時代的原因,優績主義看似提倡公平競爭,但勝出的精英階層逐漸壟斷了優質教育資源,形成了新的階層固化,導致中產階級衰落,底層就更難了。
但我們也要站在更長的歷史中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中,絕大多數時候階層是完全固化的,帝王、貴族站在金字塔的頂層,絕大多數民眾被死死固化在底層,因為那是以血緣和出身排序的社會。人類社會實現普遍的平等自由不過是近200年的事情,平等自由好不好?肯定好,穿越回古代社會,你99.9%是受壓迫的命。可是平等自由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競爭加劇了。漫長歷史中固化在底層的巨大人力資源被釋放出來,這當然擴大了社會生產,但資源畢竟是有限的,參與分配的人多了,競爭必然加劇,可這畢竟比古代社會出頭無路、奮斗無門要好太多。我們要努力讓未來的社會更公平更和諧,這是應該的,但現實的問題是你無法逃避競爭,用“宅”、“喪”來回避問題是不行的。所以適當的打點雞血喝點雞湯還是必要的。
講自我管理的書很多,為什么推薦《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因為這本書的方法論體系最完整。柯維介紹的七個習慣,你可能在其他的書里也見到過,甚至在中國的古話諺語里也能看到類似意思,但他把這些內容串起來了,形成了完整體系,更加便于讀者理解。自我管理的理論成百上千,但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講授做事做人的道理,照我看只讀這一本書就足夠了。從胡小寶上初三開始,我每學期開學的時候都要給他講一次“七個習慣”,這就是所謂的傳授七樣法寶。我相信,他只要認同并堅持這七個習慣,未來就沒有什么好擔心的。
柯維的方法論是一個成熟模式圖,就是人怎么從依賴期走到獨立期,再提升到互賴期,如下圖所示:
“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這三個習慣,可以讓你實現獨立,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從個人發展的角度講,你已經比較成功了。據我觀察,擁有這三種習慣的人一定是所在群體中的優秀分子,也就是說,別說七個習慣都具備,只做到這三個已經效果很好了,你說它是不是法寶?
獨立已經很不錯,但還不是最終階段,如果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你還可以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要用到后邊三個習慣:“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這幾個看著不太好理解,后邊會做解釋。第七個習慣是“不斷更新”,習慣是要靠堅持的,即使你已經養成了互賴期的習慣,獨立期的習慣也還要不斷溫習,不斷加強,才能運用的更加嫻熟。
積極主動
從依賴期走向獨立期,第一個必須建立的習慣,也是最重要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Be Proactive)。要積極不要消極,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消極情緒確實很難克服,柯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工具,叫關注圈和影響圈。
在關注圈里,有大量與我們有關,但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上面說的階層固化問題,它當然與我們有關,但個人能解決它嗎?無異于蚍蜉撼大樹。那么這就能成為放棄努力的理由嗎,不是的,因為每個人都還有一個影響圈,這個范圍內的事情你是可以自己控制的,比如努力學習、認真工作、看胡爸爸的公眾號……如果你積極主動,影響圈就不斷擴大,你進入了中產階級、進入了精英階層,階層固化這個問題不再困擾你,而你的影響圈擴大到一定程度,甚至開始能影響關注圈的問題,你呼吁社會公正,開辦慈善機構,推動教育資源普及……可是如果你消極被動,完全被關注圈的問題支配,放棄了所有努力,影響圈就越來越小,所有你害怕出現的問題就真的全都出現了。
要說階層固化,受影響最大的無過于貧困地區的女童了吧。大家可以在網上搜一個叫孫玲的女孩的故事,她1990年出生在湖南婁底的一個貧困農家,初中一度因家貧輟學打工,后來雖然讀了高中,但教學條件太差,也沒學會什么,和家鄉小伙伴一樣,19歲來到深圳打工,類似富士康那樣的工廠。但就是在這里她開始了逆襲,她每天打三份工,工作12小時以上,把收入都拿來參加程序員培訓,并成為了一名程序員。工作提升了,她又開始學英語考雅思,獲得獎學金來到美國留學,2018年畢業后成為美國高科技公司的員工。TED有她的演講,推薦大家看看。最近還有她的新聞,疫情期間工作也受到了影響,但她仍通過努力克服了困難。有這樣積極主動的人生信念,相信未來的人生中沒有什么困難是她克服不了的。這就是典型的用積極主動一點點擴大自己影響圈的例子。現代社會遠不是一個完美的世界,問題很多,讓人失望的事情很多,但它仍然給了每個人以機會和希望,我們不能當鍵盤俠,不應該以社會問題為借口放棄自己應付出的努力。
上面這個話題大一點,實際上很多事都可以利用到這個工具,比如情緒管理。人們常會有這樣的念頭:“他簡直要把我氣死了”,“這件工作快把我逼瘋了”。這很正常吧,還能怎么想呢?其實從積極主動的角度看,這還是在從外部找借口和理由,我要被“氣死”的原因是因為“他”,我快被“逼瘋”的原因是“這件工作”,所以我的情緒是被外部的、關注圈的東西掌控的。實際上你可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圈,主動掌握自己的情緒,等你冷靜下來,不被“氣死”、“逼瘋”了,才能去思考為什么他讓你生氣、為什么這件工作那么麻煩,從而更加理性和有效的去應對。
別看積極主動是第一個習慣,它卻是一個人從依賴期走向獨立期最重要的一個習慣,就是不把責任推給命運、基因、環境,積極掌握主動性,要堅信:你有選擇的自由,你可以對自己負全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