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綺詩《無聲告白》
看完美籍華人作家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除了對主人公莉迪亞的死亡無盡唏噓之外,更多的其實是慶幸,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樣一個家庭中。
雖然,跟中國絕大多數家庭的父母一樣,在我的整個成長生涯中,他們始終奉行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原則。在小學到高中的階段,他們總是喋喋不休地在我耳邊嘮叨:“少看電視”“少玩”“考上大學了有的是時間去玩”“考不上大學以后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你就跟我們一樣天天累死累活了”。在每一個學習階段,也都能聽到他們焦慮的聲音:“小學三年級是個轉折期”“初二是個關鍵期”“不要以為高一就可以玩了”諸如此類,曾經我一度對此很煩躁。
每當這時我就去看向四周,發現我身邊多的是這樣的父母和像我這樣的學生,雖然無奈,但畢竟有同類。但是莉迪亞沒有。
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是美籍華人,母親瑪麗琳是白人。母親的母親曾經給了她一個夢想:當醫生。這夢想從小學到大學瑪麗琳一直進行的很順利,直到她遇到了莉迪亞的父親。家庭的瑣碎既然永遠無法擺脫,既然此生再無讓夢想成真的可能,那么——于是,莉迪亞也被迫擁有了一個夢想:當醫生。
也許是因為莉迪亞有一雙藍眼睛,這使她更能夠融入白人社會。也許是因為莉迪亞太過順從,從未對母親說不。總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莉迪亞才開始反抗,而反抗的下一刻就是死亡的深淵。
作者對莉迪亞的死亡描寫極其令人心碎,讓人想起老舍小說《家》中鳴鳳的死亡。同樣是一汪湖水,那湖水閃著銀色的光芒,你永遠不會知道在它的懷抱里會有多幸福,那是死亡的誘惑,和關于自由的導向。
頭頂的月亮圓的像硬幣一樣完美,輪廓分明。湖面風平浪靜,她幾乎感受不到小船的輕微搖晃。仰望夜空,她覺得自己仿佛在太空中漂浮,毫無羈絆,一切皆有可能。
只有在死亡的國度里,她才是自由的。
作者關于莉迪亞最后時刻的描寫,有時會讓人產生錯覺,因為在作者閃爍的筆觸下,似乎莉迪亞是在恍惚中失足落水的。
她小心翼翼的站起來,展開雙臂,小船開始搖晃。碼頭并不遠。她能做到,她很肯定。只需要踢水,她就能一路游向碼頭,攀上那些木板,離開水面。明天早晨,她要問問內斯哈佛的事情,那里是什么樣的,她要讓他講講他遇到的人,上過些什么課。她要告訴他,他會在哈佛度過美好的時光。
她低頭看著湖水,黑暗中仿佛空無一物,只有黑幽幽的顏色,一片巨大的虛無在她腳下鋪展開來。沒關系的,她告訴自己,然后她就跨出小船,走進水中。
這是莉迪亞最后的時刻。
這是她覺醒的時刻,還是她決定永墮黑暗的時刻呢?《海邊的曼徹斯特》里,男主對侄子說“I can’t beat it .”有時候,和解毫無意義,活著已經是最大的幸運。如果不能活著,那么,放手可好?我傾向于相信,莉迪亞最后是放手了。放開毫無意義的生活,放開母親沉重的希望,放開她的未來。雖然她只有十六歲,但是,有的人,一生十六年,足夠了。
莉迪亞5歲的時候,曾經不小心被哥哥內斯推下湖,內斯急忙下水去救她,千鈞一發之間瞥見了妹妹臉上心滿意足的表情,內斯愕然,他從那個時候就看到了妹妹隨時就可能會崩壞的靈魂。因此,內斯是這個家中最了解她的人,他知道她的厭倦,明白她的不堪重負。
但也只是了解罷了。高中畢業,內斯要去哈佛追求他的夢想,終于可以把家里的一切都遠遠的丟開,這“一切”中,包含了莉迪亞。莉迪亞如何能忍受?如何去過唯一的知己——哥哥不在的生活?不能。莉迪亞不需要和解,不需要去克服,于是她做了一生中唯一一次反抗——她放開她的生命。
大多數人比莉迪亞幸福,盡管在生活中我們也要承受來自父母長輩老師各種期待,但是我們總會找到同類,從而找到平衡點。比如今天的高中生,誰不苦?今天的小學生,誰不在上著各種興趣班?但是大家都一樣,也就不會那么與眾不同了。但莉迪亞不同。
莉迪亞的父親,就是要求他們的孩子不要“與眾不同”。作為幫廚的兒子,作為那個小鎮唯一的華人,盡管詹姆斯在哈佛念書,但是從小到大,他都是個異類。他一生都立志于融入美國社會,他自己是失敗了的。
于是,像他的妻子一樣,他把這個夢想傳遞給了孩子們。他給莉迪亞買關于溝通技巧的書籍,他也給莉迪亞買女孩子喜歡的銀項鏈,但僅僅是因為大家都在戴。他總是在要求著莉迪亞做不到的事情,卻不想想,作為成人的他都做不到的事情,已經處于重壓下的莉迪亞怎么能做到呢?哦,當然,詹姆斯并不知道女兒處于重壓之下。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這是小說的第一句話。沒有人知道莉迪亞為什么會死,而且還是自殺。莉迪亞是乖乖女,她有很多朋友,她成績很好,她從不交男朋友。但是,隨著作者筆觸的展開,細節的流淌。我們心碎的看到,莉迪亞很聽母親的話,是因為她害怕母親再次離家出走。她沒有朋友,她總是對著電話筒自說自話。她拼勁全力,其實學不好物理和生物。她在死亡的那一晚,曾主動向緋聞男友杰克獻身,卻被告知,杰克感興趣的是她的哥哥。
莉迪亞是一點一點死亡的,只是他們不知道。
前段時間在網上流傳過一則新聞,一個高中老師的優秀女兒在國外自殺了。大家都表示“不可能”“太突然了”“她很優秀”……后來披露出來的真相,如一些人所預料,盡管一直是天之驕子,那位老師的女兒一直不快樂。所以,沒有什么“太突然”,她早就開始死亡了,緩慢,但是堅定——死亡是她唯一的路。
很難去責備小說中任何一個人,就像我們不能責備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太多的期待一樣。我們只能慶幸,慶幸我們不那么特殊,慶幸父母對我們的要求不過是好好學習找份好工作而已,慶幸我們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慶幸我們有同類,因有同類而更自由,更輕松。
但我永遠也不會忘了莉迪亞,她像一個老朋友,從不訴說她的痛苦,但通過一個作家的筆,我知道了一切。我喜歡這部小說的英文名字“Everyting I Never Told You”——我從未告訴過你的一切,但現在,我知道了。當然,我也喜歡中文書名“無聲告白”,因為在無數的黑夜里,在明亮的星空中,在無人訴說的一切空白里,她都在對這個世界告白:也許明天會好一點,也許明年會好一點,也許……
無戒365寫作訓練營日更 Day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