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筆記——退行
一直苦惱的一個問題,現在迎刃而解了。
?小溪經常會耍賴般讓我幫她脫衣服,穿衣服,背書包等等她自己會做的事情。有時候會幫她做,但更多時候是覺得不高興,你自己能夠做的,為什么還讓我做?而且有時候她故意讓我做,比如馬桶沒有在原位,她就怪我沒早說,故意尿在褲子里,然后讓我脫褲子,嘴里還蠻不講理的(也許她有合理的邏輯支撐這種蠻橫,只是我們不懂、不理解)說:就要你來弄,都怪你。當有其他家人在場,心里還會增加一種壓力:他們一直都認為我太嬌寵慣著孩子。所以,本來并不抵觸的時候,也不愿意去幫她做這做那了。
現在,看到李雪書里這個退行的概念,豁然開朗。“退行”,我理解就是倒退,本來會做的事情不會做或不愿做,更加不懂事,像嬰兒一樣,退化了。心理學上解釋出現退行,“說明孩子原來有心理創傷,同時現在父母給予的愛和自由多了,孩子開始相信愛了,安全感增加了,才敢將創傷釋放出來。所以,退行是很好的現象,表明孩子過去受過的創傷正在療愈。父母不必焦慮,盡量全盤滿足孩子的依賴,允許他能力退化,允許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不強迫他對別人禮貌友好。對于孩子的攻擊行為,如果是和同齡人,體力能力差不多的,讓他們自己處理矛盾即可。如果是以大欺小或暴力比較嚴重,把孩子抱開,傾聽他的感受,但不指責他;如孩子攻擊父母,能夠承受的就承受,不能承受時,真誠的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比如媽媽感覺很疼,請不要再掐媽媽。但不要指責他的攻擊行為。當孩子的退行得到充分滿足后,他會自然過渡到獨立、友善的狀態。”
這讓我想起兩個例子:1)經常聽奶奶說,你不在家的時候,孩子乖的很,你一回來就朝你撒嬌。這是否說明孩子在媽媽面前感覺到安全,能夠釋放在其他人面前不敢釋放的情緒呢?
2)春節期間孩子對我的攻擊行為,掐得我手背的皮都破了。當時支撐我的,有一半是母親的本能——我感覺孩子內心有那么多的憤怒需要發泄,以及有個心理學朋友的建議:如果孩子要攻擊你,那就讓他來吧,告訴他,在媽媽這里發泄情緒,是安全的。但自己心里多少還是有些搖擺和迷茫,特別是我越忍受她越得寸進尺,就會懷疑自己做的對不對?孩子為什么會這樣?
現在,看到這段解釋,心里更加踏實了。孩子肯定是在其他場合積累了很多負面情緒,需要疏通,在媽媽這里,她感到安全,所以肆無忌憚的發泄。盡管看起來讓人不好理解,且讓人生氣。現在知道了這個道理,感覺自己心里有底氣了。孩子再讓我干什么,不論家人怎么看我,我都不糾結,也不再有怨氣,而且心情愉快的去做。因為內心認同退行,知道什么是正確的事情,就不再糾結和迷茫。當然,她連續不停的叫喚我,特別是我手里有事情的時候,也會告訴她我的感受:請不要連續叫媽媽,如果媽媽手里有事情,需要等我處理完了才能夠來處理你的事情,如果不停的叫,我會覺得心慌和焦慮。也許是我自己心態改變了,感覺原來那種抵觸不滿,看孩子不順眼,蠻不講理都消失了。
回頭看,很多描述孩子的形容詞,比如蠻橫,耍賴,其實都是大人頭腦里的東西,也許在孩子的邏輯里,她并沒有這樣的本意。所以非常贊同那個道理:很多時候,大人用自己頭腦里固化的框框去衡量孩子,如果孩子不符合,就認為是孩子的問題,需要孩子去修改,卻從來不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框框不合理?或者說,就算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自己的框框,憑什么大人就有權利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這個框框去成長?如果不符合框框就是不聽話是不對的?如果孩子按照框框去成長,最后沒有了個性,創造力等等,大人可會反思,是他的框框導致的嗎?
也許我又犯了單一因果推斷這樣的邏輯錯誤,人的成長是個系統工程,誰敢100%推斷A就是導致B的原因呢?如果確實是A導致了B,A是否是導致B的唯一原因?如果不是,A是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用正確的邏輯去引導自己正確的思考,避開陷阱。